分享

《杂记:嫁衣工坊记二》(散文)作者:王贤友

 XINJIYINXIANG 2016-09-13


       一个人的一辈子的道路往往取决于语文,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本里不仅是具体的语言知识、文学修养、人生观,还有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以及文学趣味。
       陈平原在《六说文学教育》中有一句话:“教育更应该像农业,绝对不能像工业”。
       “文学教育润物细无声”,这一观念,对于搞教育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命题。
       目的性太强烈的教育的愿望,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也并不十分合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候多读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国内国外的名篇,对一个人后来所走的路,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不要抱有太功利的想法。因为,语文课就有道德教诲的意味,但这个道德是因为隐藏在后面才能达到。首先是因为文章、诗文的魅力感染了人,而后才可能达到教化。阅读需要更长远的眼光和趣味,不要太急于配合当下,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现实一些的要求。

       语文课不完全是文学,我们应当明确这一点。语文课和文学课不是一回事,所以语文课里面的一些,比如语言知识、思维训练、文化趣味、政治立场等等是混合在一起。这些东西如何把握分寸,必须很好地斟酌,我建议更多地培养孩子的审美。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小学语文老师:良老师(王国良)。一位农村的民办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育一辈子,到离岗时,不知何故,没有转正……
       我的“文学种子”就是他帮我种下的:我们同村,暑假时,我放猪,到他家附近时,他就喊我到他家,拿出一本书,有时读,有时讲解。若干年后才知道,那是一本《古文观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