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冬对话窦昕: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你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 第一期

 为什么73 2019-12-27

 窦昕 

北师大中文系毕业

大语文课程体系创始人

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

人称“窦神”

梁品:梁冬对话窦昕 来自自在睡觉 22:24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01

我们现在所学的语文课,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虽然我(窦昕)自己语文学的不错,中考语文满分,高考语文全省最高分。因为我家里就是研究这个的,我写作的时候会分级写作,我会评估一下看我作文的老师水准在哪里,然后再分级写作。

但其实学语文,我们是有误区的。在1956年的时候,语文书是两本书,一本叫《汉语》,一本叫《文学》,而1958年之后,《文学》这本书消失了,所以我们学到的其实是《汉语》,而且学习了很多以美国为首的语言学家的理论。

我们大多数人对语文书的印象,就停留在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很多人都不知道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其实是两件事。“主要内容”就是看你的概括能力,它是写实的部分;中心思想是虚的部分。一个是事,一个是情。

仔细对照,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的语文课本跟新概念英语是一样的。先是词汇、语汇,背完词汇、语汇、生字、生词之后,就开始看语法结构,最后再总结、归纳、提炼,这是学外语的方式。

语文是“语和文”,“语”是汉语,“文”是文字、文辞、文学、文史、文化。只有“语”没有“文”,这里面就少了文学和文化的味道,体系感不太强。因为“语”注重实用性的,“文”注重人文性。“文”是可以系统性学习的,大学中文系,讲先秦文学史就要讲两年;“语”更注重实用性,它是变化的。

另一方面,没有“文”就没有乐趣,不能让人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文方面上、在精英意识上有进步。语文课到底出什么问题?我认为就是没有“文”,失去了“文”的支撑。

我们现在一直学习的,是一个偏实用、偏功利的一个“小语文”,所以我才提出要做“大语文”。

02

孩子学语文时,我们要让他“营养均衡”

文学教育和语文是不一样的。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里面的比例,有的国家是百分之百,这个国家的语文就是文学教育。而我们现在的部编版教材的文学教育,占到60%多,其它是一些应用文、非连续性文本。

其次,即使是文学阅读,我们也少了一样东西,叫“助读系统”。我们现在的语文书是选文系统,但其实还应该有一个“助读系统”。像美国的一些教材,就有很丰富的助读系统,文章背后的相关背景、故事全都会让你去阅读。相关的阅读拓展了,我们再来看这个文本,就更容易理解。

比如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我们首先得知道他生活在哪个时代。白居易生活在中唐,即安史之乱之后,他的父亲是个县令,他小时候算个小小的官二代,家里面条件还不错,但他13岁的时候头发就白了,据说是读书读的。

13岁时,白居易爱上了邻居家的一个女孩湘灵,湘灵家里条件差。当时唐朝结婚,女方要出很多钱,所以结不起这个婚。白居易就问他的母亲说,“娘,以后我能不能娶湘灵。”他母亲没有同意。

26岁时,白居易中了进士,一直抗婚抗到了29岁。要知道在唐朝29岁不结婚,就算大龄青年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宗族陋习就是,女子20不结婚,强行发一个;男子30不结婚,也给你强行发一个。后来白居易的母亲以死相逼,他只好跟自己表妹结婚。

之后,当他快要升为刑部尚书的时候(相当于政法委书记,比公安部长还大),在一个小县城里,遇到了湘灵。湘灵此时和自己的父亲生活在一起,还没结婚,因为家里太穷了。

当时有句话叫“盗不过五女之门”,家里生五个女儿,盗贼都不好意思进你家,因为女孩嫁人是要花钱的。然后白居易就对湘灵说,正好我还喜欢你,要不你来做妾,反正现在没人能阻挠我们了。随后就在那个小县城给他们买了一个房子。

买完房子之后,白居易就回去了,因为他还有公务在身,吏部还在考核他。结果等他忙完,过了大约8到10个月之后,再回去的时候,却发现这对父女莫名其妙消失了,房子也已转卖他人,找了很久,都没找到人。

于是,这时爱情在他心目中,就有了一种幻灭感,因此才写出了《长恨歌》,他是借由描写爱情的幻灭,来歌颂爱情,这境界就非常高了。所以要读懂长恨歌,就必须得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长恨歌本身写的是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个人如何热恋,如何承诺,唐明皇如何因为这个女子而荒废朝政,马嵬坡怎么看着杨玉环死去……它里面有虚构。

白居易这首诗写的就是爱情存在的幻灭感,似乎很美好,但是又被世俗所隔离,最后只有在梦中或者说在幻境中才能够重逢和相遇,这是中国的传统写法。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死了之后变成蝴蝶在一起;孔雀东南飞,死了之后变成两棵梧桐树,两只鸟在一起。所以你要是不了解这个背景的话,你看《长恨歌》,其实就看不懂。 

事实上,以前学语文时,很多诗我们都看不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告诉林子方,离开首都,你的政治前途就没了。结果林子方已经没有退路了,太子老师的这个职业就被他丢掉,外放去做官了,所以这诗小孩都看不懂。

我看了下现在一年级小朋友课本上的所有诗,估计他们都看不懂。比如里面有一首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因为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他考不了科举,所以他只能通过巴结权贵——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找条出路。

于是,他专门写了本《玉真词集》,并在玉真公主修炼的敬亭山下等她,可人家不理他,那他就只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小孩哪懂这个呀。

所以很多的家长现在要醒悟一下,我们的孩子们在学语文的时候,需要再给他一些“营养均衡”的东西,把这首诗的背景讲给他听,故事讲给他听,然后他才真的知道,这首诗是镶嵌在什么一个历史当中。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语文同时把历史,把人性学了。

03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我觉得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区别,甚至不是出身和起点的区别,而是在你最关键的性格形成期——比如说在第三叛逆期,12到15岁的关键时期里。

其实就是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我们慢慢地会意识到我不是一个我,可能有的人会意识到我是两个我,有人会意识到我是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那么我们会开始渴求和塑造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意识,然后慢慢的到这个时期就很明显,我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从小受到的教育和你的情商、智商达到或超过某一关键值之后,我认为人生的成功并不与这几项指标正相关,你的智商高到某一程度之后无效了,情商高到某一程度之后也无效了,甚至再到下一个关键值的时候,没准开始负相关了。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谈论人跟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超我的区别,就是想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我一直把它叫做“ the best version of myself ”,最好版本的自己。

文学教育或者大语文教育,之于孩子们最大的意义就是,哪怕你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里,跟我一样从小生活在一个很封闭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学去了解世界。

文学即人学,去了解、看待这个世界,从这些素材里面,体验他们的所有的“全识”,得到这种完整的感受,经历了无数次的人生,从而从里面攫取和选择,从我自己出发,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更好的自己。

大语文带给孩子的,如果仅仅是提高成绩,或者让他多读了几本书,这都意义不大。如果能引导着孩子找到自己,通过我们学的这些东西,先定位到原来有这么一个人,然后并且去塑造他,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自己。

“ the best version ”才是我最关心的,希望孩子们能够塑造出的,别的都没有那么重要。 

04

一个真正优秀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因素?

中国人比较优秀的超我的版本,一般都有这几个因素:

第一个:靠谱,就是不要过于冒险。这跟农耕文化特别相关,海洋民族就要冒险,农耕文化不能冒险。比如说你好赌,在法国的传统文化里可能还好,但是在我们这里可能就变异了。

第二个就是在接人待物上,不能过于张扬跋扈。这是更为普世的,跟人相处能够要外柔内刚,让人感受到温暖,但是内心却非常的坚强和强大。 

最后一个层面是在自我追求上,就是儒家思想中的修齐治平,得要胸有大志,而中国的小孩特别容易胸有大志。我记得我那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问长大了想干什么,十个里九个都说,我要当科学家。

中国人以天下为己任,可能就跟我们的信仰有关。其实,我们的信仰本质上是一个祖宗崇拜,我们一代又一代,我们看重延续性,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就未来,这就是农耕民族特点。

总结一下,优秀的“超我”版本,就是这个人最好是诚实靠谱的,最好是外柔内刚的,最好是胸怀天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