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启动:跨文化心理研究的重要范式

 我的书摘0898 2016-09-13

已有跨文化心理研究多以东西方文化群体或其他亚文化群体为被试展开,并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例如,在认知方式上,具有集体主义特点的东亚人倾向于从整体和全局角度加工信息,在选择性注意中更关注目标与背景的关系,对信息分类更多地采用基于关系的策略,解释行为时更多地归因于背景、情境,擅长使用辩证思维来理解现实和解决冲突;具有个人主义特点的西方人倾向于从局部和分析角度加工信息,在选择性注意中倾向于关注目标而忽略背景,对信息分类更多地采用基于属性的策略,解释行为时更多地归因于性格、特质,擅长使用分析思维来理解现实和解决冲突。然而,传统跨文化心理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过于注重文化差异对认知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东西方群体在基因、语言、经济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的情况;过于夸大社会化效能,而忽略了人会主动建构内群体文化,并在环境需要时,策略性地表现或压抑与内群体文化相符的行为。为应对这些不足,研究者提出了文化动态建构理论和文化框架转换模型。

强调文化与情境的互动

文化动态建构理论强调文化与情境的互动,认为个体在不同文化情境中会产生与该情境相适应的认知行为。文化是“建构”的,也是“情境”的。该理论强调个体对自我和社会现实的主观建构。康(Hong)等人认为,文化对行为的影响通过人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内隐文化理论来发挥作用,在不同文化下内隐文化理论的内容会有所不同,导致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认知、情绪、动机及行为存在差异,而这些引导着人们对自我及他人的信息加工。该理论还强调内隐文化机制的动态性,认为文化的影响并非稳定不变,也不是在任何情境下都一致;当特定文化知识进入思维时,是否可用取决于文化构念网络的情境适用性,即个体知觉到既定情境中与文化相关的行为的可行性和适当性。

康(Hong)等人还提出了文化框架转换模型,认为文化构念网络可在不同情境下指导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它具有动态性,受情境线索驱动。个体可根据不同文化线索做出与文化情境一致的反应。拥有某种文化构念并不意味着要持续依赖它,个体在特定情境下仅利用其中某些部分。文化适应是文化与情境互动的过程。研究者据此提出了“文化启动范式”,即先让被试短暂注意与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价值观、概念或文化符码等),增加记忆中与其相似概念和价值的短时可及性,激活属于该文化的认知方式,影响对目标信息的加工。

文化启动效应受诸多因素影响

文化启动分为文化观念启动和文化内容启动。文化观念启动的典型方式是让被试阅读与某种文化理念相关的文章,激活其相应心理定势。文化内容启动则要求在实验前向被试呈现该民族特有文字或有特定民族意义的符码,被试看到符码时,自动提取该符码象征的文化认知表征,实现认知框架转换。由于实验在同一被试群体中展开,可排除被试间差异的影响,更利于探索文化变量与心理及行为的因果关系,提高实验效度。

文化启动效应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可利用性。文化内隐理论只存在于特定文化中,不属于该文化团体的成员不具备该文化内隐理论。当个体不认同某特定内隐文化理论时,特定文化内隐理论或认知框架就不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如研究者未在双文化认同整合程度低的被试中发现文化启动效应。

二是情境适用性。文化线索激活特定内隐文化知识,但激活的知识能否被利用,取决于知识在语境中的适用性。适用性是指个体知觉到的情境中与文化相关的行为的可行性和适当性,受社会互动中对方文化知识、人际情境特点和行为适用性影响。以中国香港大学生和华裔美国大学生为双文化被试的研究发现,与中性启动组相比,文化启动组表现出内外归因差异,说明文化构念网络指导个体的社会认知,当呈现不同文化线索时,个体可基于文化线索做出与文化情境相适应的行为。

三是可及性。某一文化构念可及性越高,代表某文化内隐理论越可能进入个体思维。这种可及性可分为短时和长时两种。长时可及性即从长远看某知识条目从记忆中被提取的可能性。跨文化差异可依文化知识的长时通达性差异解释。长时可及性不同,跨文化差异表现也不同。短时可及性指在实验条件下向被试短暂呈现的语境或文化符码在短时间内唤醒与它有关文化知识的可能性。一般而言,文化启动范式就是通过呈现一些与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文字以短暂提高其可接近程度,进而激活被试在脑内建构的相应文化知识,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四是个体差异。这方面研究集中在认知闭合性和认知复杂性上。认知闭合性指人们试图消除社会认知中模糊性的愿望,具有使用刻板印象、文化特定认知方式来解读世界的倾向。高认知闭合个体更易依赖于传统文化知识来做出反应。认知复杂性测量个体认知系统的区分度、清晰度和抽象度,它是指以多维视角来解释人、事物和观念的能力。认知复杂性高的个体具备良好的信息区分、整合和抽象能力。以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双文化个体)和美国白人大学生(单文化个体)为被试,要求他们对具有美国文化或中国文化属性的图画或不具有任何文化意义的风景画自由描述,发现中国留学生的自由描述比美国白人的描述在抽象度、清晰度和用词密度上得分更高,但对中性刺激的描述无明显差异,这说明接触第二文化能够提高认知复杂性,并促使人们在不同文化系统间快速转换。

关注多元文化个体的创造性

文化启动范式为证明和丰富以动态建构理论为标志的第三代文化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依据,但尚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对双文化群体的创新能力关注不足。研究发现,多元文化经验能够增强个体觉察、加工和组织文化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创造力。多元文化经验不仅能提高顿悟学习、远距离联想和观念产生的水平,也能提高非常规知识提取和借助不熟悉文化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有前提条件,即只有开放程度高的个体才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新异观念,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创造性发展。研究者应研究多元文化经验个体的创造性,也应对普遍存在的文化混搭现象予以引导,以期外来文化更好地为我所用。

应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群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民情风俗及宗教信仰造就了众多亚文化团体,为文化启动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这种基于民族差异的亚文化研究又能为丰富相关理论和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依据。但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明确双语者和双文化者的区别。严格来说,双文化者是指接触并内化了两种文化的人,这两种文化系统会在不同情境下指导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者通常根据个体在两种文化环境中生活的年限选取被试,从至少生活三年至几十年不等。双语者是指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听、说、读、写)的人。有些双语者并未内化第二语言文化,因而只能称作单文化双语者。双文化者一般是双语者,但双语者并非都是双文化者。区分这两种被试对于控制混淆变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MJZXHZ15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基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