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列室能有大作为——在农村和社区基层设立文化陈列室的思考我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文化璀璨夺目,丰富的文化遗存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和源泉。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好、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和根本出路。文化陈列室作为集优秀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习传承、保护利用于一体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对于保护、传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设立基层文化陈列室,将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势必在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散落于民间的“文化富矿”亟待挖掘传承 文化资源一般以活态的、固态的两种方式,也就是以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式存在。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大,大量历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挖掘、保护和传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因此得到不断丰富,但这种保护传承更多地体现在政府层面,源自基层、源自群众的传承保护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层不少地方因为对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认识不够、平台缺失等原因,很多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展示和利用。具体表现在: 意识不强。基层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意识不强,丰富的文化遗产以各种形式存在,很多文化遗产以普通的、寻常的、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形式存在于广大群众身边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基层群众对这种传统的、再普通不过的文化遗产往往容易忽视,没有把它当成文化遗产来加以整理、保护。 平台缺失。基层对文化遗产的整理、展示、传承没有相应的平台,基层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传承价值的文化遗产要么“随丢随撂”无人理,要么“藏在深闺”无人识。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载体和形式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生态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秉性和传统逐渐流失,其影响和作用不断淡化和弱化。 主体单一。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产物,文化遗产植根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传承保护的社会化,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基层对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主要依赖政府行为,这势必会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的持久健康发展。 为此,设立文化陈列室,构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综合性平台,激发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社会活力,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底层思考”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也需要注重底层思考。在基层,以陈列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在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体作用,对文化遗产保护将产生“一两拨千斤”的效果。 多渠道挖掘文化资源。结合实际,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动员基层群众搜集、保护优秀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资源。一是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搜集整理革命先辈的鲜活故事以及工作、生活资料,形成红色文化遗产。二是历史文化资源。对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村,收集、整理当地手工技艺、民间艺术、文化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类历史文化物件用品、宗族祖训、先辈奋斗史料等文化遗产。三是时代文化资源。对新型社区、村落,收集、整理产业文化、生态文化、节能文化、创业文化等文化史料。 多形式建设文化陈列室。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整合村镇、街道社区各种文化资源,采取新建、修建、改建等方式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陈列室。一是改建陈列室。将留存在民间的大量祠堂、宗厅、旧礼堂加以维修和改造,变成新时期的文化陈列室。二是新建陈列室。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开辟、新建基层文化陈列室。通过建立红色革命陈列室、民俗物件陈列室、非遗传习室、新农村建设展览室等,为广大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励志教育提供平台。 多层次构建教育传承机制。把文化陈列室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播、弘扬实践的重要场所。一是利用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史料等在基层群众中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活动,弘扬和继承艰苦奋斗、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二是开展传统戏曲、山歌民乐、民间技艺、民风民俗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三是以产业文化、生态文化、创业文化等时代文化为核心,弘扬创新创业、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时代精神。与此同时,依托陈列室与学校共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在学生中开展红色、绿色以及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添花之笔”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它是大众的、共有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须把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本任务,在基层设立文化陈列室,必将增进人们爱国爱乡爱家的热情,传承文化血脉,共建精神家园。 陈列室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孵化器”。陈列室通过展览展示革命的、历史的文物、物件、图片、档案资料以及史实介绍,陈列各种历史文化物件用品,悬挂展示当地的宗族祖训、先辈奋斗史料等,让优秀传统文化可听、可看、可触摸、可感受,为群众提供了鲜活生态、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励、影响和启迪人们。 陈列室将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催化器”。依托陈列室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展演活动,不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现实的平台,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自娱自乐的舞台,活跃了基层文化氛围,凝聚了人心。与此同时,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各地的文化名片,将融入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农业产业以及新农村建设中,催生出一批批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产业特色新村(社区)。 陈列室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助推器”。有了陈列、展示、保护、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场所,基层群众对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将有更深的认识,不断提升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由以往政府保护到政府、民间共同保护的转变,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合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化。 陈列室将成为传承体系构建的“加速器”。当前,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以及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保护基地等为支撑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但不可忽视的是,无论是博物馆,还是非遗保护机构,大都布局在县(市)级以上,建在基层一线的保护、传承和展示设施非常少,基层“少量设施”与“海量遗产”的矛盾突出。陈列室将广泛存在于基层和民间的各类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集中保护、收藏、展览和展示,是各类博物馆、非遗保护机构的延伸和触角,陈列室的设立将加快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网络。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化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