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凤瑞: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九仙神狐 2016-09-13

牛凤瑞: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

 

2016-09-08  宣讲家网 牛凤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所以,建设美丽乡村,就是要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绿色发展落到实处。特别是村镇的党员领导干部,更应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要求,完成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使命,把村庄建设得更具魅力。

牛凤瑞

牛凤瑞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

今天我的题目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围绕这个主题,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第一,我们怎样看待乡村建设问题;第二,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指导思想是什么;第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什么;第四,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难点,以及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构建美丽中国从建设美丽乡村开始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首先是渔猎文明,就是靠打猎来生存。接下来是农业文明,种植业成为为人们提供基本食物的产业。农业文明之后就是工业文明,中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更多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文明发展到更高级阶段就是生态文明。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什么生态文明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资源不足以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了,因为环境涉及健康问题,而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在各种追求里是首选。

那么,健康是由哪些因素来影响呢?第一是营养;第二是医疗,就是对健康的干预;第三是环境;第四是DNA,也就是遗传;第五是个人的心情。但是,这五大影响健康的因素究竟各占多大比例,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变化,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权重。

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战略。在十八大报告里,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十八届三中全会时,又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具体到区域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一个典型。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里有明确的提法: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目标,包括一些具体的措施。比如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地区气化工程,以及建设永定河等生态廊道,加大京津保营造林建设。

2012年,美国大使馆每天公布北京市城区的PM2.5,北京市也公布,但是两个数值的检测标准不一样,因为北京市公布的是PM10的标准,这就引起了国内媒体和学者的关注,也是一种炒作。这种炒作又影响了国内外的舆论,进一步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政策。所以,北京市的空气污染治理在国家决策中、在北京市政府的决策中,越来越受关注。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生态功能问题占有的权重越来越高,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里提出,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美丽后边加了一个宜居,概念有所扩展。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而美丽中国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种表述。可以说,美丽乡村建设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抓手,又是我们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治理模式。我们可以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些目标、标准来推进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并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基层干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也可以作为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着力点,就是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就是要通过提高环境质量来提高健康水平。

我们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发展就是有序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还要保持经济的繁荣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要富裕。这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概念。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指导思想

从宏观角度看生态文明建设,有这样几个基本点。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是节能减排,要以较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高的资源效率,并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那么,节能减排的基础是什么?是技术进步。通过科技创新,通过使用更高效率的设备,通过建设更加符合生态规律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资源的节约、环境的友好。

第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城市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比如我们所说的大城市病,就包括城市环境质量问题。那么,怎么看待城市化这个问题?一方面,城市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扩大内需的最大牵力所在。另一方面,城市化又造成了大城市病。因此,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就要实现新兴城市化。新兴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化。不能用城市病来否定或者淡化城市化,也不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轻视环境保护。

第四,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往往还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气候变化。实际上,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是一个国际话语权问题。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温上升,然后引发各种自然灾害,这是西方国家的主流观点。但是,地球的整体环境是呈波浪式变冷的,现在是处于接近冰河的周期还是处于温度上升的周期,恐怕我们拿不出任何依据来。一些理论研究认为,是人类的活动把地球的温度给提高了,但是,除了人类活动以外,地球变冷或是变热还可能与太阳的变化有关。但是因为西方国家掌握着话语权,这就给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要有定力,要有自信,不能完全跟着西方跑

第五,我们要正确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是一个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

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建设美丽乡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以及我们的逻辑起点在哪儿。

第一个,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要坚持大道理管中道理,中道理管小道理,否则,要是拿局部的事来对应全局,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研究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思想方法,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环境和生态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过去我们做了很多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事,主要是为了解决口粮的问题,这也是当时的主要矛盾。所以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去质疑当时为什么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这叫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现在提倡退耕还林、休耕轮作,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除了用辩证的方法外,还要用系统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什么叫系统的方法?就局部地区来说,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比如说,我们要进行环境保护,要进行环境建设,就要有人力、物力的支撑。而在财力、物力一定的情况下,其他方面的支出就可能会减少。所以就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才能找出正确的方法。

第二,要统筹兼顾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搞美丽乡村建设,也应该坚持统筹兼顾。

党中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落实到农村,就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抓手,同时,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农村文化、农村政治也要继续发展。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阶段,还没有完成现代化进程。所以,经济发展还是一个硬道理,还是一个硬任务。

同样,我们现在强调生态,强调环境,就是要坚持五位一体,而不是一票否决。我们很多的宣传观点,就是脱离了这个轨道,形成了一种生态至上主义。所以要把握合理的度,要统筹兼顾,要警惕生态至上主义对我们工作的干扰。

第三,要以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推进。从区域分工来说,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地域分工、区域分工。比如说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我认为不应该叫二元结构,而应该叫二元体制,因为体制是人为建立的。如果说二元结构是指的产业结构,那么城乡肯定不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就会造成职业结构不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就不同,所以城乡永远都是二元结构,因为存在着城乡分工,城市是搞工商业,农村主要是搞农业。现在我们强调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一个庞大的城市市民群体的区域,需求造成了近郊和远郊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说北京房山区的农村农业,就是都市型农业,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与东北黑土地带的大面积粮食作物生产是不同的。而且作为近郊来说,还存在平原造林、山区的水源涵养的问题。

所谓农业现代化,应该是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是经营规模的现代化,是经营组织的现代化,以及社会服务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包括单位面积产量,包括农业劳动生产力。

城市化为农业提供市场,没有城市化的市场需求,农业就没有商品化,也就没有更多的农业收入。因为对于农民来说,只有更多的农副产品剩余供给市场,才有农民的富裕,才有农民劳动生产力的提高。

同时,只有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出路。农业要用现代化的装备,工业化就是前提,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的装备。而信息化又是工业化进步的表现,所以要用信息化来武装农业。

所以说,美丽乡村建设要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而不是忘了农业现代化,或者是忽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农业不具有物质财富的代际积累功能。意思就是说,粮食生产不能少,少了要挨饿,但是也不能太多,有一定的库存就可以了。如果粮食太多吃不了,增加库存就是浪费,时间长了粮食会碳化。因为农产品的消费弹性比较小,所以社会农产品的生产弹性也比较小。农产品并不是越多越好,太多了就是一种浪费,就是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四,要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新兴城市化的另一种表述。因为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是城乡居民公平地分享城市化的红利。所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不能去设立各种障碍。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龙头。我们讲以城带乡,有一个前提,就是城市带动能力的强大和城市的率先发展。我们讲农业现代化,为什么要强调城市化?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城市化提供市场、提供资金、提供技术,还要提供现代化的装备、现代化的物质、农业生产资料。而城市化也是一样。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基本现象是,农村要素向城市集中。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部分进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妇女和老人,怎么办?这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就农村来说,劳动力是过剩的。青壮劳动力进城,从事工业生产或者非农生产,这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一个家庭来说,青壮劳动力进城打工、经商,老人和妇女能够胜任地里的农活,所以农业生产不减,而且家庭还有非农收入,这是一个家庭劳动力的合理分工。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因为技术的进步。过去必须由青壮劳动力来解决的耧犁锄耙,现在都不需要了,都由机械化来替代了,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第五,美丽乡村建设,要树立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建设低碳生产、绿色生活方式为统领,搞低循环经济,搞绿色生物,推进整个乡村现代化建设。

第六,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

第七,要坚持长期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因为随着人类活动的继续,污染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我们很快建成了美丽乡村,要保持下去也很难,所以要长期坚持下去。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

既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那么就要有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既包括外在的标准,也包括内在的标准。外在的标准就是山清水秀、村容村貌美;内在的标准就是人好家和、精神文明好。这是它的精神层面和生活层面。那么我们说的宜居宜业、社区安定和谐、人民幸福,这是一种主观的判断。可以说,要建设美丽乡村,只讲外在标准还是不够的,还要讲内在标准,讲精神标准,讲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的问题。

为达到外在标准,首先就是要遏制新的破坏的产生,或者抑制污染的继续。其次就是要治理已经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最后就是要提升生态环境功能,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产方式,同时还是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还有一个延伸的内涵,就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的一些乡村干部,在指导或者组织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会有这方面的实际体会。也就是说,我们要全面地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为美丽中国作出贡献。

十三五规划里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宜居的意思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把美丽乡村的内涵扩展了。十三五规划里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

首先就是要加快农村宽带、公路、危房、饮水、照明、环卫、消防等设施改造。还特别提出,农网要改造升级,这样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率。同时还要巩固农村饮水安全的成果。供电、供水,都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另外,还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生活。美丽乡村建设要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于农村社会建设,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对农村来说,除了留守儿童,还有很多人是鳏寡孤独,因此就存在对他们的社会救助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解决,更多地应该寄托于农民工的市民化,仅仅依靠农村来关爱恐怕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孩子的父母进城了,为咱们城市建设出力了,那么就应该给留守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的权利,就应该给他们享受平等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农民工进城,本来就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一个家庭的次优选择。而且,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所以,我们应寄希望于城市化政策的调整,寄托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工作的推进。当然,在村子里,村干部也要关爱他们,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

还要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继承我们的优秀的农村文化传统。同时,还要整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专项治理农村的一些不良风气,包括打架斗殴、偷盗、家族之间的不正常竞争等。对这些不良风气的治理都被纳入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里。

既然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还是要放在防治污染、强化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上,这是美丽乡村的一个本质内涵。那么,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首先就是改水、改厕、改圈、改房。以农村抽水马桶的普及率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到日本的农村去考察,主要是考察他们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当时那些农民家里用的都是抽水马桶。所以咱们国家在农村建设方面,首先涉及农村的就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包括上水、下水的配套,这些都不是短期的。

还有就是农村面临的污染问题。在化肥、农药的使用方面,国家提出零增长,今后要朝着负增长的方向发展,用更高效、更低残留的农药化肥来取代,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科技进步。

接下来就是对已有污染的治理。过去,有一些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现在,有的乡镇企业倒闭了,也有的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向工业园区聚集。那么,污染的治理问题,村容村貌的改善、环境卫生的治理问题,究竟该怎么做?比如说生活垃圾的处理,有的地方采取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这本身就需要一个规模,光靠就地填埋是不行的。所以,垃圾处理就要考虑成本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落后地区,村容村貌的改善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一直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既包括反对奢侈性、浪费性、炫耀性的消费,也要讲究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这都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努力。

那么,建设美丽乡村的具体任务是什么?上世纪80年代,人们都还能容忍住的院子里有猪圈、鸡窝,后来就都到村外去搞集中养殖了,也叫规模养殖,这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

但是,现代农业的本质应该是生态有机农业。而生态有机农业又强调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比如说牲畜的粪便怎么还田,以及禁止秸秆焚烧等。在技术上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说利用打包机将秸秆直接进行挤压、打包,然后送到秸秆发电厂用作发电,或者是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连接起来,做到种养之间的综合利用,秸秆可以喂牲口,牲口的粪便又还田。但是现在人们都不愿意干了,为什么?太脏、太臭、太累,而且赚的还不多,所以大家就都放弃了。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应该跟乡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的小康建设统一起来。我们要建设美丽乡村,就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统领,做到统筹兼顾。

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难点及对策

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一个难点就是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两全。

人类要生存,就要发展,人类的任何生存、生产,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甚至造成生态事故,就是因为超过自然的承载力了。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什么严重?30多年的快速发展,生产量、生产力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的干扰和影响也越来越强。加之我们的人口总量大,人口密度又高,可以说,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人口的数量是呈正比的,与人均的资源消耗也呈正比,而人均的资源消耗又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呈正相关。所以,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就要消耗相当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抓主要矛盾,特别是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各个村子里,矛盾千差万别,主要矛盾是什么,各个村子都不一样。有些村子过去的基础比较好,集体经济实力也比较强,关系比较和谐,那么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找短板。有些村子原来的基础不好,此时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主要就是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至少应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拒绝新的污染的进入和发生,这是底线。在对已有污染进行治理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功能。所以,如果我们要发展农业,应该更多地发展旱作有机农业。华北地区现在缺水,南水北调工程调了水给北京、河北,但这也主要是作为生活用水。这几十年来,河北平原地区的漏斗区一直在恶化,造成了严重的地质性灾害。所以现在要发展抗旱、节水的有机农业。其实,这些考虑都是与我们的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有关的,这样的产业也是未来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造林方面,要注意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问题。还有林下作物种什么,幼林时期怎么做,抚育期间怎么做,这些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划和操作,以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乡规民约,能够提升村民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自觉性,也可以增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力量。

这是第一个难点。总的来说就是,环境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

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二个难点,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和收益的对象不对称。大家都知道,环境的效益是外溢的,比如河北保定受污染的空气顺着南风就刮到了北京,这是跨区域的。当然,北京市的污染也会影响到周边。而你进行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支付了成本,但是收益却是大家共享的。所以我们常说,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公益事业。我们要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但这就涉及跨区域补偿的问题。还有一个是上下游联动、区域联动问题。因为上游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必然会影响到下游。

这些更多的是属于国家政策、区域政策,那么在我们社区内部、村子的内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一些制度安排,需要一些村规民约、良风良俗进行约束,通过经济的处罚和道德舆论的影响,使村风能够好转。

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三个难点就是乡村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要想农村真正的发展,要想实现以城带乡,首先就得发展城市化,要吸引农村的要素向城市聚集。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致富。要使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是进城。只有当一部分的农民将生产生活方式完全转移到城市去,剩下这些人才能发展规模经营。如果那种一个人两三亩地、一户十来亩地的格局不改变,想要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

建设美丽乡村的第四个难点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这个问题在落后地区、地方财力比较弱的地区更加突出。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上级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财力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基层干部要思考怎样利用有限的建设财力把事情办好,这涉及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

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五个难点是乡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变动的矛盾。过去对土地的利用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土地的利用要调整,有的地方原来是耕地,现在变成林地了,或者变成其他的用地,我们正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大变动时期,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就是农村土地利益固化与家庭人口结构时刻变化的矛盾。因为咱们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时期,社会结构在变动,人口结构在变化,但是我们的土地利益是相对凝固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土地的利用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无论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用地结构的变化,都在要求调整土地利用关系。在中国农村,这个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引爆点。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第三调解室》,节目中讲的很多家庭矛盾都涉及土地补偿、拆迁补偿的利益分配。怎么解决这个矛盾?恐怕还要进行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在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方面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农村土地私有化,但这个面临着很大困难和问题。比如说,村民的资格认证就很难。在土地承包方面,国家要求确权发证。但是有的是确权了也不敢发证,为什么?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娶了一个老婆,有两个孩子,一个人的地,四个人来种。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女儿,有老人,等到姑娘出嫁了,老人去世了,这样的家庭可能就是一个人种了几个人的地,甚至有的家里没有人了,就把承包地委托给了亲戚或者朋友。那么此时,确权发证该发给谁?怎么发?再比如农村的粮食补贴,怎么补?不可能是今年你种了多少粮食就按照亩数补给你,大部分还是按照原来的承包关系,所以粮食补贴不一定补到种粮的农民身上去。这就跟我们政策的初衷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

关于土地问题我认为,中国土地制度是基本的经济制度,土地的特点、资源特点就决定了你不能按照一般的生产力要素来考虑土地问题。现在我们城市的土地还是国有的,这是很好的,因为城市化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利益关系高度复杂,土地如果私有的话,土地收益怎么分配?而且,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人口正在大量减少,怎么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农村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越弱,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

那么,这个矛盾的焦点在哪?焦点就在于土地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分配。比如北京的近郊,土地是值钱的,但是到了太行山里边,土地是不值钱的。因此,解决土地的矛盾,就要解决土地升值的收益分配问题

建设美丽乡村的最后一个难点是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管理体制存在着矛盾。过去我们的村干部有双重身份,一边承担着国家政府的职务,一边是农村居民的身份。这个身份和职能实际是矛盾的。你承担的是政府的行政职务,但是身份又不是国家干部。在中国历史上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农村一直都是士绅政治,或者叫乡贤政治,由乡贤来统治,很多公共事务,由乡贤出面,靠他的威望和家庭财产来解决。而现在是靠两委(即支委村委),而且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这是中国社会的进步。有人用中国多少人养一个政府干部来解释中国政府机构的冗杂、庞大,这是不对的。他只看到了古代60个农民养一个官,却没有看到当今官员所承担的社会职能。过去农村修桥补路,由士绅出面,大家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现在都是由政府来做。所以,现在的农村社会公共治理远不是过去可以简单类比的。农村的公共设施得有人维修,得有人建设;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得有人进行管理;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得有人去做。这样农民才能够减少很多麻烦。再进一步说,我们的经济关系跟过去也不一样了。在农业社会,各家种各家的地,互相之间没有什么来往。解放初期,政府号召插犋,就是指几家农户合用牲口、农具,共同耕种,后来发展成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所以,农村现在的发展,更多的是在公共服务方面。时代不同了,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同了。作为两委干部,在承担政府职务的过程中,应该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和锻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会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会有新的提高,两委干部所作的贡献也会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个人的利益也会得到更好的保障。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