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感有损身心健康

 谷子高粱 2016-09-13

现在我知道,在自己20岁出头时,为什么会猛增了30多磅体重了:我当时太孤独了。我告别了北方我深爱着的母校,来到美国上中西部边读研究生边工作。在那儿我举目无亲,感觉像是一条离开水的鱼。

在许多个黑夜和白天,我用吃东西来填充寂寞——估计你猜也猜得到。任何触手可及的东西我都会吃,尤其是糖果、曲奇和冰激淋。食物填满了我灵魂的空洞,至少暂时如此。

不管我怎样努力,都没法摆脱业已失控的暴食,直到我回到纽约,回到家人身边,开始跟我未来的丈夫约会,这一切才停止。

据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获奖无数的心理学家约翰·T·卡奇奥波(John T. Cacioppo)说,孤独感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他援引了一项试验:感觉自己与社会脱节的参试者,相比觉得受社会接纳的参试者,所吃的饼干要更多。卡奇奥波曾和同事们在芝加哥地区做过一项研究,参加试验的是中老年人,他们发现那些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一项广为使用的心理学量表)中得分较高的人,比起得分低者,所吃的高脂食物要多得多。卡奇奥波与威廉·派特里克(William Patrick)合著有内容翔实的著作——《孤独感》,在书中他写道:“坐在家中,感觉自己与世隔绝,在这种时候狂吃冰激淋或其他高脂食物,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们希望通过将糖和脂肪注入大脑的愉悦中枢来纾解心中的苦闷,在此时我们毫无自制力,直接将手伸向食物。”

他继续解释说,只要能让自己好受点,孤独的人们可以做出任何事情,哪怕只会感到片刻慰藉。他们也许会暴食、酗酒、抽烟、飙车,或者滥交。

回顾1988年发表的一篇研究,卡奇奥波发现,“与世隔绝的感觉,与高血压肥胖、缺乏运动、吸烟一样,构成了致病或早死的危险因素。”

卡奇奥波和其他研究者发现,孤独的人们就算不会沉缅于不健康的行为,但孤独仍会导致人体的压力激素水平上升,加剧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健康。它可以对身体产生各种伤害,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大脑功能。

俄亥俄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博士后丽莎·雅雷姆卡(Lisa Jaremka)在1月份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协会年会上做了一份报告,指出孤独的人对某些疱疹病毒可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这意味着他们体内含有更多活性病毒。她在另一项研究中发现,孤独的人血液中含有的致炎因子浓度较高。

雅雷姆卡博士指出,慢性炎症与心脏病、关节炎II型糖尿病,甚至自杀企图有关。孤独的人在应对负面事态时,也易于做出更激烈的反应,并且认为日常生活压力重重,而这会抑制免疫系统。

卡奇奥波发现,孤独感甚至会影响基因表达。他指出,孤独感会预示DNA转录的变化,而这反过来会抑制机体关闭炎症反应的能力。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卡拉·M·佩里西诺托(Carla M. Perissinotto)和同事们对1604名老年人的孤独感进行了评估,随访持续了六年。那些孤独的老人更有可能难以进行日常活动,比如洗澡和穿衣,使用胳膊和肩膀,爬楼梯和步行。在研究期间,孤独感与死亡危险上升也有联系。

AD

不出人们所料:孤独感与认知功能减退也有联系。《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与精神病学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去年刊登了荷兰的一项研究,研究发现感到孤独的参试者——不管他们身边事实上有多少亲友陪伴——相比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并不觉得孤独的人,更有可能患痴呆症

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 University)医学中心的特亚林·简·赫尔威达(Tjalling Jan Holwerda)介绍说,这项研究调查了近2200名年纪在65岁到86岁间的老人,随访三年,在研究起始阶段所有人都未出现痴呆症症状。其中约半数独居,20%的人表示感到孤独。在排除了其他与认知功能减退有关的因素,比如年龄后,研究发现感到孤独,可使患痴呆症风险增加64%

这并不能证明孤独可导致痴呆,但反之可以成立。研究作者发现,认知功能开始减退的人可能会渐渐淡出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孤独感可能导致“知觉和认知刺激缺失”,降低大脑中的神经生长分子水平,进而导致痴呆症发作。

荷兰进行的这项研究和其他调查显示,相比独居和缺乏社交纽带,人们对个人境遇的感知可能会对健康产生更剧烈的影响。离异人群表示,身处不幸的婚姻中,比独身更让他们感到孤苦。而独居的人或许拥有着一个庞大的亲友团,帮助他们击退孤独感。

但卡西普奥认为,如果社交关系缺乏强有力的情感联系,就算有众多亲友在侧,也无法担保人们能对孤独感刀枪不入。他和其他人的研究发现,社交关系的质量——也就是它对个体的意义有多么重大——比起数量,更能有效地揭示人们的孤独感。

人类本质上是社交生物,需要通过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来最大限度地取得健康与幸福感。卡西普奥建议大家可以做“随机的友善举动”,向他人递去橄榄枝:做些可以在身体或情感上有益他人的事情,哪怕只是易如反掌的小事,比如恭维一个陌生人的穿着,用完公用咖啡机后换上新滤纸,帮老人提购物袋或过马路。

接下来,可以尝试参与帮助别人的社会活动,同时缔结社交联系,比如去施粥场做义工,给盲人读书,或去学校帮忙。这些行动可产生卡西奥波所谓的“帮助者高潮”,认识新朋友,同时抵御孤独感的侵袭。

“你需要做的,”他写道,“是从你个人身处的痛苦中走出来,去‘哺育’他人。真正的改变要从行动开始。”只有开始尝试,你才会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能让你和别人建立真正的感情。

我一直为人外向,自丈夫去世后,我更努力地与别人交往,好让大家都觉得高兴。比方说,听说在基督教青年会(YMCA)的一位熟人想去一家商店取裤子,而我刚好要打那儿路过,于是我主动帮她取了,这桩小事让我俩都得到了快乐。

本文最初发表于2013年5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