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情的品味与透析

 龙首村夫 2016-09-13

许钦文的作品大多是短篇小说。他的散文数量不多,却别具一格:清晰、质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蕴。《殉情的鲎》是其中一篇。本文写于1935年,正是许钦文因意外事故受累入狱,经鲁迅先生营救出狱后的第一年。在深深的体会了人世间浓黑的悲凉之后,许钦文的散文失去了前期作品的“诙谐和愤激”,将“冷静”化为“深沉”,观察与思索社会的途径变的宽阔多样了,于是一种普通的海洋生物——鲎,成为作者折射社会情态的“三棱镜”。

《殉情的鲎》是一篇议论性的论文。文章的立论是从鲎的一个传说开始的:

这种东西很有点奇怪,总是两个接连在一起的,雄的背在雌的上面;渔人去捕的时候,一定捉住下面的雌的,那末雄的也就跟着来,不会逃,好象是舍不得雌的;但如捉着上面的雄的,雌的就滑去了。

这是一种殉情的动物。

难道这种属于肢口纲、剑尾目、鲎科的海洋低等生物,真具有人们所赞美的忠贞和诚挚的情爱么?抑或是人们主观、意念化后的推测?作者的观点很清晰:由于“捉住了雄的雌的就会自顾溜脱”,所以,所谓殉情,只是雄鲎对于雌鲎单方面的,殉死于这种薄情的对象,雄鲎只是一种盲目的痴情罢了,不值得称赞。

但是,作者的认识不仅止于此。我们称赞《殉情的鲎》是一篇富有意蕴的文章,不是指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对鲎的生物本能的透彻了解,而赞赏他对虚伪的人情世态所进行的冷静而客观地剖析。作者运用他广博的科学知识,由鲎联想到蜜蜂、蚂蚁和蛾类的生殖特性,进一步说明,所谓雄鲎的“殉情”只是这一类生物交尾之后,生命终结前的表现,而雌鲎的所谓“薄情”,正是它为了“繁殖种子”,“傅宗接代”的动物本能,“或者原是母性的伟大!”

从心理学上看,情感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属性。诚挚而忠贞的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强烈、最美好、最深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种海洋低等生物,鲎原本就不具备这种人类所独具的感情,为什么人们还要赞扬它的“殉情”呢?这个笼罩在鲎身上的神秘光环,实际上是人们附会的,经过封建文化淬过火的观念的产物。

文章在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

可见所谓殉情,根本为着繁殖种子。只是人,无论是殉情也罢,殉种族也罢,总要捉得来吃,连小的都要收罗得来供玩弄。

一方面津津赞扬,另一方面又毫无顾惜地吞食与玩弄,这种言与行的相悖,不正是当时社会人情的虚伪与丑恶的真实写照吗?“殉情”论者的荒谬已被证明得清清楚楚。

自古以来,忠贞的情爱一直是中外各种文学体裁歌咏不衰的主题,但是,生活给予许钦文的苦痛太多了,他满目所见的都是不尽的陋习和丑恶,于是,在这个“被故乡所放逐”,被“生活驱逐到异地去”的流浪汉的笔下,男女之间的婚恋、情爱大多失去了人性的纯真,而被变形。例如《理想的伴侣》中的极端利己主义恋爱观的宣泄;《疯妇》里封建家庭制度和旧的道德习惯,对年青妇女的严重戕害;《鼻涕阿二》中,因青春的萌动,新吻的被拒绝而遭到的非议与不幸等等,种种人情事态暴露了当时社会旧思想、旧道德、旧习惯的虚伪与凶残。可见,《殉情的鲎》中所谓的“殉情”,只不过是束缚和毒害男女纯真情感的绳索与利剑,是封建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一块可怜的遮羞布。

不过,许钦文也并非是一味“愤世嫉俗”的人,他也赞颂高尚而纯真的情感,向往美好的生活。在散文《花园一角》中,他运用了象征和拟人手法,描述了蜻蜓对蝴蝶姑娘的动人而勇敢的爱慕和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它奋身不惜,义无返顾地扑向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世俗的“蜘蛛网”。这也是一种“殉情”,然而这种“殉情”和鲎的“殉情”,却不可同日而语,有着质的区别。

以上所述,是我们借助联想所进行的理性的思索与概括。《殉情的鲎》所表达出的思想与感情没有如此直白和显露,作者只是想通过客观的描述和说明,给读者一点启示,使他们在品味人情时,能够正确地感受。如果我们继续对文章进行一些归纳和演绎推理,不难发现,世人所称赞的鲎的“殉情”不过是一种人为杜撰的,自欺或欺人的心理游戏,是几千年的旧文化影响的具体反映。

《殉情的鲎》语言质朴简练,不作雕饰,如行云流水,平淡之中见深意。它的构思精巧而自然,不有意图解思想,似乎通篇都纯客观地说明和描述,只是在结尾处信笔抹上了一句讽刺性的文字:“只是人,无论是殉情也罢,殉种族也罢,总要捉得来吃,连小的都要收罗得来供玩弄。”这画龙点晴的一笔,揭示出鲎与人世间的某种关联,启发读者的思维,引导读者同作者一道品味人情的虚伪和丑恶,文章此时才透出揭露和批判的辣味来。

“五四”以后,文学创作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一些作家从科学中吸取灵感,以科学的眼光去感受形象,把反封建的主题与科学的眼光所感受的形象结合起来,从科学的启迪中开辟艺术构思的新途径。《殉情的鲎》正具有这种特色。作者借助科学知识对鲎这一形象作了深入地开掘,使得科学的说明与散文的、传统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增加了文章表现生活、反映时代的力量。有人称《殉情的鲎》是科技散文,也许不无道理。它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因为如何突破“纯主观抒情”的传统旧模式,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寻找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正是目前散文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