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为什么需要残奥会?因为每一个灵魂都是自由与平等的

 茂林之家 2016-09-13

 



里约残奥会已如期而至,曾被寄予厚望的残奥会门票销量堪忧,与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火热空前形成鲜明对比,而里约残奥的关注度也完全没法与里约奥运相提并论。


在预算被大幅削减、主办方甚至抛出“看完就拆场馆不看就亏了”的口号来吸引观众的当下,有人甚至抛出了残奥会应该停办的观点。


在此时此刻有人要问了,人类是怎么想到需要举办残奥会的呢?我们又为什么需要残奥会呢?残奥会的意义,真的仅仅在于经济收益吗?



“人生而平等,都可以成为冠军”


事实上, 残奥会(Paralympic)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前置介词Para和奥林匹克Oympic,para的意思是在旁、相伴、平等,应该理解为另一个奥林匹克(或平行宇宙的奥林匹克~~)


需要说明的是,Para这个词没有“残疾”和“无能”的意味,它表明了残奥会与奥运会是并行存在的运动盛会。




为残障人士举办体育赛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888年,柏林成立了第一个聋哑人士的体育俱乐部,不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残疾人运动才被广泛推行。为大量曾在战时受伤的退伍军人和平民提供体育舞台是当时的特殊背景。


在另一方面,平等意识也在逐渐觉醒,人们意识到平等不应仅存于人种和国别之中,伤残人士也应该有平等地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


于是,曾是脊髓损伤中心医生而关注运动康复的路德维希-古德曼爵士,在1948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当天,组织了第一个总计16人参与的残疾人射箭比赛,这是残奥会的前身。


12年后,第一届残奥会在罗马顺利举行,来自23个国家的400名运动员参与其中,而后便形成了四年一届的传统并且延续至今,1976年,首届冬季残奥会也在瑞典顺利推行。


纪念古德曼爵士为残奥会做出的贡献所发行的邮票



跟奥运会一样,中国也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首次参加了残奥会。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中国547人的代表团空前强大,而即将进行的里约残奥会上,中国共派出人499人的代表队,其中运动员308人,这也打破了中国境外残奥会的人数纪录。


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新闻发布会现场



参与即胜利,震撼的运动之美

 

金钟七是1988年汉城残奥会的主策划人之一,在他的眼中,残奥会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举办残奥会让残疾人们能够通过体育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当中,让整个社会认识到残疾人也应享受与健全人一样平等的待遇。


相比于奥运会,残奥会的重点更侧重于道德层面。参加残奥会不在于到底能拿到多少块奖牌,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金钟七强调:“每一个参加者都是冠军,参与竞争本身就是壮举。”


不是只有当一个人完整无缺时,才有具备称得上美的条件,残奥会本身,也展示了对美的不同角度的诠释。


在残奥会上拼搏的运动员们,给人们创造出的是残缺创造出的震撼之美,是从他们残缺的身体中所迸发出的对美的最好诠释。


以惊人的表演和服装而闻名的巴西盲人田径运动员



与此同时,残疾人运动员还展示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我们不难想象残疾运动员常训练的艰难。写出《中国残疾人》的作家丁启文在日常训练后,不禁感慨:看着他们,感到“勤奋”、“勇敢”、“顽强”这类字眼失去了份量,只感到鲜活的生命在跳动。


8月初,光明网记者对备战残奥会的中国奥运代表团进行实地采访时,用文字展现了这样一副场景:轮椅篮球女队的姑娘们在场上奋力拼抢,伴着篮球的出手,汗水不断滴落在地板上,轮椅与轮椅之间产生的碰撞相比于普通比赛中球员的身体对抗,让场面显得更加惊心动魄。


中国轮椅女篮在比赛中


不仅如此,作为残疾运动的教练和工作人员,往往也需要有更多的付出。由于运动员们的身体缺陷,他们便成了运动员的左膀右臂,运动员的眼睛和耳朵。当运动员行动不便时,捡球、整理器械等工作就落在他们身上;当运动员看不见时,他们的拍掌声和口号声就是方向标…… 训练中,有些运动员一个月扔球能达到一两万次,他们就要弯腰捡起一两万次。


每一个站在赛场上竞技的残奥选手,都值得我们的尊敬。通过他们所传达出的体育运动之美,包含更多关于勇气和坚强拼搏的故事。


轮椅运动员麦迪逊在积极备战里约残奥会


残奥会的深远影响

尊重、关爱、互助的和谐社会氛围


  • 观念的转变


残奥会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举办残奥会,让社会大众形成普遍尊重、关爱、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的良好风气,让残疾人与健全人能够平等生活在一起。


2012年的伦敦残奥会堪称成功,在闭幕前他们曾做过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 相比较于2010年40%的认可度,65%的英国民众认为残疾人士的社会有了明显的提升;

  • 81%的英国民众认为残奥会使得他们对待残疾人士的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

  • 残奥会向我们宣扬的是我们能去做什么,而不是受限于什么,这是一种积极的观点。


来自奥地利的伦敦残奥会乒乓球银牌得主麦德尔感慨道,“记者们的问题总算在残奥会开始后转变了:现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更多是关于竞技本身的,而不是因我们的残疾来可怜我们”,对残疾人态度的转变,是残奥会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改变。



  • 设施的转变


当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确定要承办残奥会时,全社会能够自然而然发生奇妙的改变。


城市的管理者需要更周全地去考虑公共设施的安排,是否符合残疾人士的需要:人行道中盲道的设计是否方便视觉障碍者的出行;残疾人在大楼里能不能方便的上下楼;公交地铁等交通设施是否提供了便利……




事实上,诸如此类事件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残奥会的举办能够唤醒人们对残疾人士的关注并积极响应,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个社会属于每个人。


对残疾人士的尊重体现在点滴改变之中。而残奥会就好比一个加速器,加速了大众对残疾人士态度的改变,也让公共设施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暗藏玄机的里约残奥奖牌,有微型钢球,可以发出声响判断名词,而且还有盲文标注


通过残奥会,四年一度地将世界的目光向残障人士聚焦,相互倾听、互相尊重,让世界的氛围更加融洽。




在数十年的光阴里,残奥会经历了从无到有并逐渐兴盛的过程,残奥会走过的路也正是人类社会走向高度文明的必经之路。


人类为什么需要残奥会?因为残奥会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平等、运动之美和社会发展的故事,因为每一个灵魂都自由与平等的。


看到中国盲人足球队的这个漂亮进球了吗!


文:酥琪

责编:郭了个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