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到参访残疾人运动员的任务,我毫不犹豫地从名单中选择了硬地滚球运动员林细妹,原因有二:一是她的教练谭巍麟是我的老同学,比较方便采访;二是我想通过采访,对硬地滚球作进一步的了解。 很快,我通过老同学谭巍麟添加了林细妹的微信,开门见山说要去采访她。她爽快地答应了。之后,我翻看林细妹的朋友圈,得知她是一个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孩,爱美食、爱唱歌,也有点爱臭美,这些都跟我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让我更加确信,我的选择没有错。两个月后,我从冷气袭人的连州赶往广州,在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见到了那个让我惦念的女孩。 那天中午,谭教练带着我来到林细妹的宿舍前,边亲切地叫着“细妹”边按响了门铃。“来了!”里面传来清脆的应答,门随即开了,一个穿着短袖T-shirt坐着轮椅的女孩子出现在我面前。由于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相互看过对方的照片,我们都一眼认出了对方。 和我打过招呼后,林细妹摸着下巴对教练说:“我这里好像还搞不定哦。”谭教练说:“让我看看。”用手摸了摸细妹的下巴,说:“我星期一带点药过来。”不知为何,这么简单的场景,竟然让我感觉无比的温馨、感动,甚至说有点羡慕。 我仔细打量林细妹,她本人似乎比照片更美,更清秀。由于坐着轮椅,我看不出她大概有多高,但能感觉她特别的瘦,后来她告诉我自己只有80多斤。我非常惊讶,如此瘦弱的她,在严寒的冬天竟然还穿短袖;如此瘦弱的她,竟然拿过硬地滚球世界公开赛和亚洲锦标赛BC4级双人冠军。 在谭教练的建议下,我把林细妹约到我住的客房。她敞开了心扉,跟我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期间,窗外不时传来飞机飞过的声音,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们。我们像是一对老朋友,一起聊天,拉家常,没有冷场和尴尬。她的语气活泼而又有点调皮,脸上自始至终挂着笑容,爽朗的笑声不时飘扬,令人如沐春风,闻到一股阳光的味道。 孤单的儿童时代 林细妹出生在揭阳市惠来县一个小村庄,家里一溜兄弟姐妹7个,她是最小的一个女孩,因此取名细妹。1987年,细妹的三姐出生了,属先天性肌无力。1990年,细妹的二哥出生了,也是先天性肌无力。1993年,细妹的三哥出生了,还是先天性肌无力。在怀细妹时,母亲非常担心会不会再生出一个先天性肌无力的孩子。父亲安慰说:“我们最前面那三个孩子不是都很健康吗,不会连续四个都中招的,你就放心吧!”父亲嘴上虽然这么说,其实他心里也一直在打鼓。因为他曾经偷偷咨询过医生,医生认为遗传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1995年2月,细妹出生了。学走路时,她的双脚一直软弱无力。父母的担忧变成了现实——细妹被确诊为先天性肌无力。父母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的身体都非常地健康,怎么会一连生出4个先天性肌无力的孩子? 但想不明白也得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由于家里孩子比较多,而且有4个残疾孩子,父母要拼命地挣钱养家,挣钱给他们看病,因此不会因为细妹身有残疾而对她特别关照。父亲对兄妹几个还特别严格,只要他们能够做到的事,他绝对不会出手相助。家里的很多家务,都是细妹和哥哥姐姐分工完成的。有时细妹会觉得父母不太关心自己,心里不免会觉得委屈。长大后,细妹理解了父母。她知道,父亲这么做,其实是用心良苦,他是希望细妹能够学会独立,毕竟以后的路要靠她自己走,父母不可能陪她一辈子。 此前,村里人没见过肌无力的孩子,更没见过一个家庭连续出现四个肌无力的孩子,因此对细妹四兄妹另眼相看,总担心他们的病会传染给自己的孩子,因而叮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远离他们,不要跟他们一起玩,这让细妹感觉很不舒服。细妹虽然年纪小,但她明白,自己这个病根本不会传染。 细妹曾试着接近其他的小朋友,但他们都像躲怪物似的躲开她,她只好整天待在家里跟自己的哥哥姐姐玩。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有个伴,父母特意安排细妹和三哥同一年入学(之前,三姐和二哥也是同一年入学的)。那时,细妹还能独立走路。由于学校就在自家村子里,离家很近,细妹每天都和三哥一起慢慢地走路上下学。村里的小朋友们依然远离他们,孤立他们。每当下课时,同学们都去操场玩,而细妹只能在教室自己玩。虽然有三哥陪在身边,但细妹还是感觉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小学毕业后,细妹和三哥一起考上了镇里的初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细妹感觉力气越来越小,走路感觉越发地吃力。而以她的身体条件,住校也不方便。父母只好雇了一辆三轮车,早上一早把细妹和三哥送去学校,下午放学时再把他们接回家。 那时,兄妹俩每天都早出晚归,中午在学校吃饭。由于中学生相对来说已比较懂事,同学们对细妹兄妹俩的态度稍微好了一些,但他们依然没什么朋友。无数个晚上,细妹都偷偷躲在被子里哭。后来,在老师的教育影响下,有几个同学开始试着和细妹兄妹俩接触,帮他们打饭,用自行车载着他们去这去那,有的同学甚至还背过他们,这让细妹感动得痛哭流涕。 为此,细妹专门写了感谢信,贴在学校和县里的公告栏里,表达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情。细妹说,虽然已经四年没见他们了,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感动。过年回家时,细妹都会打电话给他们,叫他们去家里做客。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时候,细妹也特别喜欢玩,但因为有生理缺陷,不能尽情地玩。上体育课了,同学们都在操场上跑步、跳山羊、跳皮筋、打乒乓球,而细妹只能在空荡荡的教室里,靠着窗户的铁栏杆怔怔地望着那一张张喜笑颜开、浸满汗水的脸发呆。细妹不止一次地骗自己“体育课既累又不好玩,我真舒服”,但同学们上体育课时,她一个人呆坐教室里,心里总感觉很不是滋味。久而久之,她慢慢地习惯了。当别的同学在外面玩时,她就待在课室了,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细妹毫不谦虚地告诉我,当时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因为她的努力终究有了回报。这也可以证明,重症肌无力的孩子可能只在体力方面比别人差点,但其他方面绝对不会比正常人差。 说起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林细妹说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太苦啦!”所谓的苦,不单单是指因为身体的残疾所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苦,还指喝中药时味蕾所感受到的那种真正的苦。在细妹印象中,她的童年一直充满着药味。因为父母一直坚信,只要努力坚持,总有一天会治好细妹的病。父亲每天都会熬中药让细妹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几年。 但一切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刚开始时,细妹还能自由走动,只是力气比健全人小一点。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走路越来越困难。到后来,要扶着凳子才能走几步。现在,已经几乎离不开轮椅。 机缘和巧合 2010年7月,细妹的三姐被选拔为硬地滚球运动员。从那时起,细妹才知道硬地滚球为何物。 原来硬地滚球是一项适合严重痉挛、脑瘫或严重肢体残疾人士参加的运动。该运动起源于意大利,流行于欧洲,因为比赛技巧易于掌握且规则简单,深受残疾人士喜爱。硬地滚球特别适合残疾人开展,比赛中运动员需要运用策略和技巧,也非常考验运动员的肌肉控制力和准确性,对于那些脑瘫的残疾人锻炼肌体能力、增加协调性有很好的帮助。比赛用球为6个红色球、6个蓝色球和一个白色目标球。运动员坐在轮椅上,在规定的区域内,将球扔向白色目标球,离目标球越近,得分也就越高。 那一年,三姐去深圳参加了两个月的集训,因为教练要带其他老队员外出参加比赛,她暂时回到家乡。不久,三姐遇到了合适的人,就把自己嫁出去了。教练外出归来后,打电话通知三姐归队集训,三姐跟教练说:“我已结婚,无法参加集训了。我妹妹的情况和我差不多,如果可以的话,等她初中毕业了,可以让她来试试。” 2012年7月,细妹初中毕业了。她如约来到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试训了一个星期,因为力气相对较大被教练挑中。一个月后,细妹正式成为一名硬地滚球运动员。 我问细妹:“你当初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没有继续上高中,而是选择当硬地滚球运动员,有没有觉得遗憾?” 细妹说:“高中在县城里读,以我的身体条件,如果继续上学的话,会面临很多的困难。所以我觉得当运动员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当收到被录用的通知后,我便告别了家人,只身一人来到广州参加集训。” 虽然当时年纪还小,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但细妹并不大难过、想家,也没有太思念家人,反而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快。因为,终于可以离开那个偏僻的村子,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细妹觉得面对新的生活,一切都很新鲜,很刺激。 当上硬地滚球运动员后,细妹对硬地滚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得知,根据选手残疾程度,硬地滚球分为BC1、BC2、 BC3、BC4四个级别,其中BC1、BC2级为脑瘫,BC3、BC4级为严重躯体功能障碍或肢体残缺。四个级别各有一个单项级别赛,BC1级与BC2级可组成一个团体赛,有三名运动员上场,其中必须有一名队员为BC1级。BC3、BC4级分别设有双打比赛。各组比赛男、女运动员均可参赛。比赛时运动员须坐在轮椅上进行投球,得分以投出的球距目标球的距离计算,累积分最高者获胜。当参赛者因严重的运动能力障碍影响到四肢时,可使用脚或辅助装置将球推出。投球时,辅助设备不得超过投掷线,臀部不能离开轮椅,否则判为罚分或被取消投掷球。 硬地滚球运动虽然使用的肢体动作较少,但又需要运用策略和技巧,是特别适合重度动作控制困难的残疾人的竞赛活动。同时,硬地滚球是一项考验运动员的肌肉控制力和准确性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帮助他们发展身体的协调性。 根据细妹的身体条件,她被分为硬地滚球BC4级。一开始,细妹觉得练球很好玩,而后才知道并不轻松,她甚至不会使用轮椅。细妹每天练习最多的动作就是瞄准前方白色目标球,然后转动手臂,加力将球掷出,让球沿着地板滚动并接近目标球。持续的训练让她的双手酸痛,要擦活络油才能稍微缓解。后来与许多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在一起训练,细妹也感到很大压力。 谭教练告诉我,源于康复目的而诞生的硬地滚球项目虽然并不需要大量体力,但对于这些身体不便的运动员来说,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需要手上有技巧,才能够把球投到合适的位置,一般人也许很快就能掌握,但他们需要反复练习。另外,运动员坐在轮椅发球,他们控制球的落点和力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刚开始一段时间,每到星期六都要进行测试。让细妹苦恼是,没测试时,她的球打得很好,一到测试就会打得很差。而测试成绩差就会被教练罚去操场推轮椅跑圈。细妹记得,最糟糕的一次她被罚跑了13圈,从上午10点一直跑到下午2点多。她想过放弃,但很快就打消了念头。 她一直想起父亲的告诫:“要自强、乐观,要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坚信,只要不放弃,好好奋斗,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她这样不断勉励自己,最终坚持了下来,而且越打越好。 开心与失意齐飞 细妹参加训练后不久,正逢伦敦残奥会开始。队里的一些优秀队友代表中国队参加,让她心中格外羡慕。广州市残疾人体育运动中心就在白云机场附近,每天看着无数的飞机从头顶飞过,细妹心里就想着,将来我也要坐飞机代表中国出国参赛。 2013年10月,在参加训练一年多之后,细妹有了远赴澳大利亚参加硬地滚球亚洲锦标赛的机会。终于要出国了,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第一次坐飞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感觉特兴奋,感觉好爽”。那次在空中飞行了十多个小时,细妹一点都不觉得累,她一直用新奇的眼神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空中的一切使她惊叹不已,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位仙女,腾云驾雾,心里美极了。 好的心情带来了好的成绩,那一次比赛,细妹和搭档获得了双打的铜牌。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就获得了奖牌,细妹好开心。因为要赶飞机回国,他们没能等到颁奖仪式就要去机场。好在领队先把奖牌领了回来,把奖牌戴在了细妹的脖子上,让她高兴了半天。在从比赛场地去机场的路上,细妹一直紧紧地攥着那块奖牌,激动的心情难以控制。访谈过程中,细妹一直在强调“好兴奋,特兴奋,超级兴奋”,她那激动的神情和语气,深深感染着我,让我也不由得兴奋起来。 接下来几年,细妹参加了好几场比赛,捷报不断。2014年10月,细妹参加了韩国仁川亚残运会取得双人第三的好成绩,受到了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接见,得到海迪姐姐的鼓励。但说起成绩,细妹还是感觉不满意。因为他们总能遇到强大的对手香港队,总是摆脱不了千年老三的位置。 2015年6月,在香港硬地滚球亚洲锦标赛上,对手又是中国香港队。细妹感到很无语,感觉注定又是千年老三,但教练和搭档郑远森却信心满满,认为一切皆有可能,鼓励细妹好好打。细妹放下包袱,拼了。 不曾想,那次比赛,他们真的在客场打败了主场队中国香港队,获得了双人第一,赢得了里约残奥会的入场券。赛后谭教练给了他们每人一个大大的拥抱。 说起夺冠后的感受,细妹终身难忘。因为他们终于从千年老三跃升到第一,印证了一切皆有可能。当第一次听到国歌响起,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赛场上飘扬,让她感觉特别开心。 2015年7月和2016年5月他们又先后在韩国、迪拜硬地滚球世界公开赛上,打败了中国香港队,蝉联了双人第一。 细妹说,这些双打成绩的取得,要归功于她的搭档郑远森。其实我觉得,细妹太过谦虚。双打最讲究的就是两个人的默契,而不是一个人的事。他们之所以能够屡获冠军,说明他们已过了磨合期,真正步入双打的正轨,渐入佳境,达到了心有灵犀的境界。 由于行动不方便,细妹每一次出去比赛都不容易,上车、下车都要人抱,有时还需要人抬着,她对此很感激。 2016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残奥会的赛场上,细妹准备以最好的状态对战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运动员。但是在四强争夺赛上,由于没注意看时间,以至于时间到了球还没打完。本来可以打赢的,但由于犯了低级的错误而无缘奖牌。细妹感觉特别对不起教练,对不起一直关心自己的人,也辜负海迪姐姐对自己的期望,心里好难过。谭教练并没有责怪他们,反过来还安慰他们,这让细妹心里更不好受,在休息室里偷偷哭了两个小时。 事后,细妹觉得,可能是因为赛前老在微信里看到谁谁谁又拿了第一的报道,自己和搭档都太想赢得冠军,心情波动影响了技术发挥。 谭教练也来和她俩分析,竞技场就是这样的,永远是不可预知的,瞬息万变,一个很小的细节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失误,这是意料之中的。硬地滚球的策略其实就和打台球以及下棋一样,也要一步一步来部署,针对不一样的对手用不一样的战术,技巧方面主要是看运动员的稳定性和心理承受能力,也要看比赛时候的临场发挥情况,因为到了一定的高度,双方的实力都差不多,就要看临场发挥怎么样了。细妹在BC4级个人和BC4级双打比较有优势,细妹只要放下包袱,建立起信心,霸气打出来,定能在今后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在比赛中享受更多的快乐。 教练的关心最是感人 访谈中,细妹反复在说谭教练对她非常好,比自己家里人还好,比家里人对自己还更细心。“教练除了在训练上对我们进行指导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要对我们进行照顾”“教练总是对我们说,你们只管练好球就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要管。”“每次来广州集训,家里人只是负责把我送上车,而教练则早早地在广州这边的车站等着接我。”“在飞机上上厕所,都是教练背我去的。”“昨天晚上,教练还带两名队员剪头发去了呢。”细妹如数家珍。 谭教练则解释道,其实他和队员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已和他们产生深厚的感情,就好像兄弟姐妹一样。另外,硬地滚球的教练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确实不一样,因为硬地滚球运动员都是重残患者,基本上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语言交流上也有困难,需要多付出时间才能达成默契,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有怎样的变化,而生活中更要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们。 2016年7月,细妹正在北京中国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备战里约残奥会。有一天,她感到头晕,胃口也不太好,以为是感冒了。谭教练带细妹去医务室看医生,医生说估计是中暑了。谭教练笑着说:“从宿舍去训练场那么近,只有一小段路,怎么可能中暑?”医生也笑了笑,便给细妹开了点药。吃过药后,第二天细妹感觉好多了。可是第三天又感觉不舒服了。那天下午,刚好谭教练要带运动员去北京博物馆参观。细妹好想跟大家一起去,但头好晕,实在没辙了,只好放弃。 谭教练又带细妹去医务室看医生。医务室值班医生帮细妹量了下血压,发现细妹的血压太低了,说问题可能比较严重,建议谭教练马上带细妹去附近医院看看。谭教练把细妹送到医院,交代另一名工作人员陪着细妹,就赶去博物馆照顾其他队员。 经过抽血化验,医生说细妹是重度贫血,必须转到大医院去。细妹一听懵了,马上打电话给谭教练。谭教练刚到达博物馆,还没进去参观,接到电话后马上赶回来把细妹送到大医院。由于第二天才能做检查,当天晚上他们回到体育中心。 第二天早上6点多,谭教练就带着细妹出门。经过抽血检查,医生初步断定为胃出血,导致重度贫血。马上给细妹输了两袋血,又给她输了好多液。从那一天早上6点多到第二天早上,谭教练一直在医院陪着细妹,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因为头晕,细妹一直在睡着,偶尔醒一下,半夜第一次醒来,发现教练在床边坐着;第二次醒来,教练还是坐着。第三次醒来,教练还是坐着。 细妹问教练怎么不睡?教练说睡不着。细妹才注意到,由于住的是急诊室,人来人往的,特别吵,难怪教练会睡不着。一直到天亮,谭教练都没有睡一丁点的觉。 尔后几天,教练往返于医院和体育中心之间。看细妹情况严重,中残联建议通知细妹的家人来北京照顾。三天后,细妹的姐姐从遥远的南国赶到北京,谭教练才稍微轻松了一点。 经过胃镜检查,排除了胃穿孔的可能,细妹和教练都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但是还是得住院治疗,细妹心里非常着急。离残奥会越来越近了,自己还在医院病着,怎么参加比赛啊?教练劝细妹先好好养病,不要去管比赛的事。 其实教练心里也着急,他跟医生说细妹是一名运动员,还要参加比赛,看是否有什么药不能用。医生问身体重要还是比赛重要?细妹心里想当然是比赛重要。辛辛苦苦训练了四年,好不容易才有机会参加残奥会,她可不想白白错过。她不禁怪自己不该不注意饮食,不该没吃早餐,而午餐又吃得特别辣。她说自己没有四川人的体质,就不应该吃那么辣。 所幸住了一个星期的院又出院休息一个星期后,细妹完全康复了,又能重新投入训练。她练得比以往更用心,更刻苦。因为她觉得教练这么关心自己,最好的回报是好好练球,打出好成绩。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在巴西残奥会没打好,她才会那么难过,那么伤心。 硬地滚球带给细妹的改变 自从成为硬地滚球运动员后,细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说她以前特别不自信,特别内向,总觉得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跟家里人也很少进行沟通。但来到广州后,搭档郑远森和教练都非常关心她,跟她说了好多鼓励的话。父亲也经常打电话来让她跟别人要好好聊天,不要说两句话就没话说。现在觉得自己比以前自信多了,也开朗很多。 细妹很喜欢运动给她带来的改变。“比赛很辛苦,但是再累也喜欢。我成为运动员后,和身边很多人成了朋友,没有了以前的孤独和自卑,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我能更加开放地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而不是缩在以前的封闭状态。” 我能感受到,细妹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女孩。她告诉我,她的队友们都很喜欢她,她也喜欢她的队友。她和搭档郑远森的关系特别好,就像亲生兄妹一样。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练球,平时又经常在一起探讨怎么把球打好,几乎形影不离。每回外出参加比赛,搭档都会鼓励她好好打,不要想太多,一切听他的就好。周末不用练球时,细妹会和队友一起聊聊天,一起玩玩手机游戏。队友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往她的房间跑。 那天下午刚敲开她的房门,发现她正和搭档在房间里聊天。当天晚上,我外出参加完同学小聚回到体育中心,又到她的房间。已是晚上9点多,她的房间依然很热闹。几个队友聚在一起,正在享用通过美团外卖买来的披萨、鸡腿等美食。见我来了,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坐下,一个劲儿地叫我吃。我也就毫不客气地和他们一起吃吃吃,与他们畅聊到很晚。 我忽然发现,虽然面前有一堆美食,但细妹却不怎么吃。我问她是不是没有吃宵夜的习惯,抑或是这些食物都不合她的胃口。她予以否认,说自己一直都吃得比较少,怕吃多了会胖。我笑着说你已经够瘦了,不用再减肥了。她也笑着说自己以前更瘦,她控制体重一方面是因为有那么一丁点爱美,更重要的是她外出时经常要人背,不想给别人增加负担。 好乖巧懂事的女孩。 自从打硬地滚球取得成绩后,村里人对细妹家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直被他们看不起的林细妹,居然能乘坐飞机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冠军。 2014年韩国仁川亚残运会上,张海迪主席了解到细妹家里共有四个残疾人。不久,受张海迪主席的委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部主任赵素京不远千里来到广东,和省残联领导一起来到细妹的家里,慰问细妹及家人。村里人见细妹家里来了大领导,更是对他们家刮目相看,纷纷跑来围观。细妹的父母见此,高兴得合不拢嘴,一扫心里的阴霾。 经过几年运动生涯的磨砺,细妹真正长大了,父母却渐渐老了。父亲因为脚受过伤,几乎没有了劳动能力。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了7个儿女,现在又在担心着细妹和在广州创业的二哥,怕他们在外面闯荡吃尽苦头。由于为孩子们操了太多的心,母亲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很多。细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说她经常会想家,尤其是想念妈妈,基本上每周都会和父母保持联系,遇到开心的事喜欢同父母分享,让父母放心。 细妹说她很喜欢硬地滚球,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如果她还能打得动,她会一直打下去。退役后,她希望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每个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美丽而又浪漫的一份爱情,细妹对爱情同样有着美好的憧憬,她希望未来的另一半最好是健全人,真心实意地爱自己,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 我衷心祝福她,愿她的愿望在人生远航中一一实现。 何桂梅,广东省连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文学爱好者,发表纪实散文、报告文学多篇。 鲁西诗人编辑部 关于我们: ◇《鲁西诗人》杂志是山东省聊城市诗人协会主办的诗歌刊物,1995年创刊。1999年5月,《鲁西诗人》联手诗刊社举办第15届青春诗会。 ◇《鲁西诗人》纸刊为季刊,每季中间月份出刊,出刊后即寄作者样刊、稿酬。 ◇《鲁西诗人》主要栏目有:诗星存照、诗八斗、鲁风头·卫风尾、缪斯节拍、华彩乐章、古韵新风、诗评诗话等。我们需要的是不拘形式和体裁的好诗。只要有诗的意境,能够带给人审美享受,格调不凡,境界高雅,都在我们的编发范围之内。 ◇ 投稿文末请附个人简介、具体通讯地址、邮箱、电话、微信以及作者银行卡号、开户行。 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 主 编:姜勇 翠薇 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齐庆伟 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齐庆伟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