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官窑瓷器概况 同治(1862——1874年) 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在景德镇复建御窑厂。同治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仍很规范,胎质洁白而精细,釉面细润,纹饰图案化,彩绘装饰多用福、禄、寿、喜等吉祥寓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这一时期的瓷器生产承袭旧制,也出现了如同治大婚瓷这一类的创新品种。 同治七年,景德镇烧得一批同治皇帝的大婚用瓷,多为黄釉粉彩器,纹饰内容有万寿无疆、万寿花、金双喜、百蝶、喜鹊梅花等,此次展览中一件黄地粉彩梅雀图碗即属于这一类。其中海碗、大碗、中碗、汤碗、怀碗、黄酒碗、酒杯、羹匙、和大中小盘、碟等餐具,以一百四十八为一套,是晚清官窑中式餐具的典型器。 同治官窑器以楷书款为主,呈六字两行或四字两行竖式排列,字体工整,布局严谨,以青花或红彩书写。 同治官窑瓷器赏鉴 清·同治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口径:9.5厘米;高:37.5厘米。本瓶撇口长颈,鼓腹浑圆,整器造型丰腴优雅。瓶胎釉白皙润泽,通体纹饰以青花绘就,其中口沿及颈部分饰海水波涛、如意云头、蕉叶、缠枝莲花及回纹共六条纹饰带,胫部及足际则点缀仰莲及卷草纹,腹部主体满绘双层缠枝莲花,花枝茂盛繁密。整器青花发色鲜艳明快,浓淡相宜,纹饰繁缛细密,层次分明,画工点染细腻,笔力高超。瓶底心青花书“大清同治年制”楷书款,款识字体端庄隽秀。 赏瓶创烧于雍正朝,在出现之初被称为“玉堂春瓶”,因其多以青花绘缠枝莲纹,寓意“清廉”,故常被帝王用作赏赐用瓷,以期臣下为官清廉,故又名“赏瓶”。赏瓶自雍正朝创烧伊始,即成为清代御窑瓷器之经典品种,一直延续烧造至宣统朝,其间从未间断。 清·同治黄地粉彩“喜鹊登梅”图大碗 口径:14厘米;高: 6.5厘米。敞口、深腹、圈足。胎质细腻,白釉莹润。外壁黄釉丰润厚泽,粉彩描绘梅雀纹,褐色枝干,绿萼红梅,墨彩喜鹊,寓意“喜鹊登梅”。口沿与足根描金三道。底足内红彩“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当是同治帝大婚之用器。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举行大婚之礼。景德镇早在同治七年已开始生产各式同治大婚用瓷。这批瓷器釉色以红地、黄地最多。其做工精致、色彩丰富而艳丽,款识一律用红彩楷书款,充满了热烈而祥和的喜庆氛围。 清·同治粉彩龙凤纹碗(一对) 口径:15.5厘米;高: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其胎釉洁白细腻,口沿以金彩封边,外壁描绘一幅紫云环绕中,游龙彩凤追逐宝珠的祥和场景。其中龙纹以矾红描绘,身姿矫健,威猛肃严;凤身色彩绮丽,仰首鸣叫,凸显勃勃生机。其整体生动细致,底足内青花书六字楷书款“大清同治年制”,为同治官窑中难得一见的佳品。 清·同治五彩龙凤纹碗 口径:20厘米;高: 8.5厘米。口沿外撇,深弧腹,圈足。碗心双圈内绘赶珠龙纹,敷矾红彩,边饰绿彩云纹,龙作正面像,趾爪尖利,神态威严,身形矫健,呼之欲出;外壁饰二游龙赶珠行走穿梭于花海之间,两龙形态形似,分设红绿二色,各色花朵枝叶遍布其旁,色彩妍丽,精美绝伦;近口沿处以紫、黄、绿彩绘一周八宝纹,经过高温烧制青花和低温上彩二次烧成,工艺高超。碗青花底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整器绘画精细,色彩鲜艳明快,釉面均匀润泽,所饰龙纹寓意吉祥。此类碗是清代宫廷膳碗,始见自康熙朝,后成官窑经典器型,每朝必烧,两百年来持之以恒,造型、纹样也基本保持不变。 清·同治胭脂红釉碗 口径:15厘米;高:7厘米。敞口,深腹,圈足。瓶内及底施透明白釉,碗外施用黄金调制的胭脂红釉,均匀艳丽。白釉底署“大清同治年制”青花楷书款,瓷胎坚硬白净细糯。胭脂红釉又称金红、洋红、玫瑰红等,发色浅淡者名为胭脂水,浓重带紫色调者为胭脂紫。它以金为发色剂,属低温色釉,始烧于康熙年间,甚为名贵,一直流行到晚期。 光绪官窑瓷器概况 光绪(1875——1908) 光绪年间,社会局面相对稳定。在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和数量上均居首位。此时的官窑器中,有“吉祥如意”款的西式餐具,还有承袭前朝形制的仿青铜器的祭器。其中,从光绪二十七年已开始商议成立瓷器生产公司,到光绪三十三年正式成立江西瓷业有限公司,并以景德镇官窑为总厂,鄱阳官窑为分厂,继续御窑厂的运行。 光绪时期的官窑瓷器,胎体比同治时坚细,釉面以青白色为主,粉彩色泽新艳,青花大有复古康熙之意。光绪官窑的款识以楷书为主,篆书也有用;楷书字体修长,工整清秀,青花色泽或深或淡;红彩及刻款的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楷书款中,四字两行与六字两行的为竖式,六字三行为横式,多数不饰圈栏。 光绪官窑瓷器赏鉴 清·光绪粉彩云蝠纹大盘 口径: 50.7厘米; 高: 8厘米。口微外撇,浅腹,底较平坦。通体施白釉,足底露胎,胎质洁白坚实,底中央矾红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双行款。盘口内一矾红弦纹,以绿蓝紫云纹代表宇宙天空,以“红蝠”谐音“洪福”,又名“洪福齐天”。其画工精美,尺寸硕大,气势非凡。 清·光绪青花加彩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口径:9.5厘米;高:29厘米。侈口,细颈微内凹,溜肩,鼓腹,圈足。此瓶与纯青花描绘的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近似,只在部分区域加饰其它色彩,如口沿为黄地矾红如意云头纹,颈部上层为青花描金仰蕉叶纹,中部为黄地青花缠枝花纹,下层饰青花矾红描金云头纹。足外墙饰一周黄釉青花半朵莲的边饰。腹部运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自然生动的竹石芭蕉南国庭院景致,其中芭蕉、山石加饰金彩描线,宣草和绶带鸟则加饰矾红。山石、翠竹、蕉叶、萱草、兰花构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五瑞图”。底中心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清·光绪青花海水瑞兽纹碗 口径:19厘米;高: 8.5厘米。口沿微撇,深弧腹,圈足。通体以青花为饰,发色浅淡,别具味道。外口沿饰一周由波状线隔开的仰覆卷云纹,胫部饰一周海水纹,碗心和外壁分别绘有一只和九只瑞兽,宛如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乘风破浪。海水瑞兽碗属清代御窑厂传统品种,本品之海兽样貌既有相似之处,亦具不同特色,且其海水描绘更为形象逼真,整体画面生动传神,不落窠臼。底足内书青花“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一对 口径:15.5厘米;高: 8厘米。口沿微撇,深弧腹,圈足。外壁通绘青花婴戏图,一群玩童,或举荷花、或扑蝶、或吹喇叭、其间衬以洞石、栏杆、花草、流云和远山。其造型俊逸隽秀,底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乃清代宫碗的典型式样。此器青花浓翠鲜艳,孩童天真可爱,纹饰生动逼真,为晚清官窑中的佳品。 清·光绪青釉暗刻如意云头纹大碗 口径:24厘米;高:12厘米。口沿微撇,深弧腹,高圈足。其胎体厚实,造型敦厚,口沿暗刻一圈回纹,下腹部暗刻凸如意云头纹,胫部暗刻连续仰莲纹,再整体施青釉,高温烧制而成。此碗纹饰刻画细致,规整清晰,兆寓祥瑞。其布局得当,造型古雅端庄,釉色柔润淡雅,极具宋瓷美韵。清代官窑摹古之风自康熙始起,雍正乾隆最甚,后代陆续有烧。底足内书青花六字楷书款“大清光绪年制”,底足修饰齐整圆润,殊为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