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治瓷器与光绪瓷器的区别

 泃阳 2011-05-21
同治瓷器与光绪瓷器的区别http://news. 2010-9-13 14:45:34 浏览621次 加入收藏
清代制瓷,自康雍乾三朝以降,一直是在走下坡路。尤其是清代晚期,战乱纷繁,使制瓷业日趋萎缩。同治时,受兵灾影响,景德镇御窑厂遭到很大破坏,工匠大量流散,维持制瓷的大都是些新手,制瓷质量大大下降。官窑瓷器中,唯专为同治皇帝大婚定烧的婚礼造器,和专为慈禧烧造的“体和殿制”款识的专用瓷(从咸丰到光绪都有)堪称精致,其余的就不值一提了。大量的民窑器,质量大都粗糙,更是等而下之了。光绪时期,慈禧专权,生活上追求奢侈,讲究排场,要求御窑厂为之烧造大量精瓷,从而刺激了长期不景气的景德镇制瓷业,使其有了一次小小的复苏。此外,光绪期的古董商出于趋利目的,大量烧制仿古瓷,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因此,清代晚期,制瓷业总体一直是在下滑,但从同治转入光绪之后,似乎又小有复兴。当然,这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与前朝特别是清三代时期还是不能相比的。要鉴识这两朝的瓷器,首先应当把握住这一总体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同治期瓷器的胎体除少量官窑品外,一般均显厚重,也有的反之而显轻薄,胎质白而不精,较为粗松,大量民窑器尤甚。圆器用手轻叩,发出较尖的似铜的声音。这一点是清末瓷器的共同特征。同治瓷因胎质不坚,施釉也就较稀薄而疏松,釉色泛粉白、莹白,少数青灰,釉面多不平感,又不是细小的皱纹,似小水波一样,俗称“波浪釉”,这也是晚清瓷器的共有特点。光绪瓷较之同治时,胎釉质量稍有提高,胎质比同治显得缜密,但与前朝相比,还是显得松软,民窑器则更差。由于釉汁稀薄、质地松软,光绪瓷釉面也欠莹润,色调与同治相比,白中泛青。也有纯白色釉面的,这类瓷已接近于现代白釉瓷。
      同治期粉彩器较流行。纹饰上多见吉祥如意寓意的图式,画法除人物画外,风格已趋图案化,笔触显拘谨呆板。人物画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人物的眼睛常用珊瑚红勾出,眼珠墨色浅淡,常点在红色眼眶线上,粗看似有眼无珠,这是同治朝所独有的,也是鉴识人物纹同治瓷的一个简要方法。同治瓷用彩上多见用黄彩和红彩,官窑的堆彩粉彩器中多见用蓝料彩。当然,这些都可后仿,鉴识时须仔细分辨,还要看其胎釉特点和有无真正的老气来定,如是否后加彩,有否划痕、包浆等。光绪朝粉彩器含粉质较多,彩料也较前朝明显疏松,附着不够紧密。
      在同治朝,青花发色有的清新明快,但多数黑褐色劣,而且色料显得漂浮而不沉着。多见哥釉青花、豆青青花等品种。相对而言,光绪朝青花瓷较多见。青料呈色较多,黑褐、浅蓝、洋蓝都有,尤其是洋蓝料已广泛流行。晚清青花,色调都有漂浮不定的弊病,因而,纹饰大都不清晣,线条含混,笔触呆板。光绪期有大量的仿康熙朝的青花器,此类瓷,水平较高,不仔细鉴别,容易上当。眼下拍卖场所所见标为康熙青花者,有不少实为光绪朝的瓷品,须特别小心。区别的要领在于:光绪朝瓷虽然呈色逼真,但其釉色较白,青花有漂浮感,胎釉较粗松,足底常见露胎较宽且粗。器物分量较轻,缺乏康熙朝瓷的那种厚重、沉着、粗犷和古朴之气。青花渲染虽也有浓淡之分,但层次感肯定不如康熙朝。同样,光绪朝仿乾隆朝之器,虽也几可乱真,但从胎釉、发色和色料的沉着程度小心鉴别,还是可以看出异同的。一般来说,光绪器形制不如乾隆器精致,胎釉和底足都较差,有的有堆釉感,施彩色泽往往过艳,而细品画工,水平则肯定是远逊于乾隆朝器的。以此类推,也可以识别其仿制的其他朝的瓷品。
      在款识上,同治粉彩器多见红彩楷书款,民窑器上一般用四字或六字篆书款。光绪朝官窑器款识则多见“大清光绪年制”的六字篆书青花款或六字楷书青花款。民窑器上则多见“光绪年制”抹红楷书款。
      前面说过,无论形制或彩绘装饰,后人均可仿制。因此要鉴识真品,这些只能是一个断代参考,从本质上看,还是要看其胎釉、彩料,以及由于年代久远而留下来的老旧之气。每个朝代的胎釉都各有特点,一般来说是难以仿制的。一百多年的器物,如是传世之品,则肯定会留下使用之痕,并产生包浆。如遇一无划痕,或人为的做出划伤;毫无包浆,或涂上油污冒充包浆者,就须仔细识别,免上其当。

  新闻标题:同治瓷器与光绪瓷器的区别 本文来源:华夏收藏网http://news./info/123778.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