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时评:城镇化率不能是掩耳盗铃的数字游戏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推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地方层层分解、相互攀比、调整口径,人为推高城镇化率数字。即便不少中小城市的落户条件几乎已是“零门槛”,多数农民依然选择工作在城市,户口留农村的“两栖生活”。由于农民进城不愿迁户口的现象普遍,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走捷径,用“歪招”,在户籍改革过程中,同步开展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借助统计口径的改变,大量农民“被城镇化”。 去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45%。未来五年,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目标,实现起来确实不易。如果只看重纸上政绩,过度追求某些指标的数量增长,简单的把“农业户口”变成“非农业户口”,忽视城镇化的质量提升,无疑会背离新型城镇化的初衷,不仅不利于地区发展的统一布局,还可能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 新型城镇化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是投机取巧算出来,不能把户籍人口数量作为评价地方建设新型城镇化政绩的唯一标尺,更不能为了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标而作假。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首要条件是进城农民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有专家测算,目前,大约两亿人属于数字上的城镇人口,却不能均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用心把教育医疗的后顾之忧一一解决,把住房保障、产业配套抓好跟上,农民自然有了进城的意愿。土地是农民的切身保障,房子是农民的主要财产家当。只有从顶层设计,通过正规渠道将其变成财产性收入,农民才可能考虑放弃农村户口、自愿落户城镇。
想方设法在数字上做文章,体现的是畸形的政绩观,带来的只能是虚假繁荣。如果农民得不到实惠,城镇化率再高,终究不过是停留在纸面的数字游戏。
作者:刘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