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改竟然暗藏如此玄机!

 风过竹笑 2016-09-14

新学期开始了,不少细心的家长发现,今年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不一样了,不仅外观不同,甚至内容也有了翻天覆地般的变化:以前小学语文教材是以拼音开篇,而现在变成了识字课,第一课的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三才”,第二课则是金、木、水、火、土“五行”。

本次教材的总主编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介绍,小学12册语文教材共选了优秀古诗文124篇,比改版前增加了55篇,增幅为80%,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有增加,弘扬传统文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这次课改也是如此,十分低调。笔者猜测,这与大环境有关,因为在现代社会,有很多人是反对传统文化的,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现实意义了,不应该再让我们的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真的没有任何价值了吗?笔者不这样认为。

《论语·述而》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的学说,不自己创作,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古代文化,对它由衷地热爱,私下我把自己比作是老子和彭祖。”

孔子相信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学习、传承、推广传统文化。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比谁都懂传统文化,知道传统文化的价值。

华夏大地教育网在力行点滴改善中国教育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传播传统文化,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就是智慧的化身。在国外有“轴心时代”的说法,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思想,都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出现。中国有老子和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

人类的思想从本质上说,从未超越过“轴心时代”。现代人知识积累的越多,人生的阅历越深,就越发坚定地“信而好古”。我们坚定地相信,传统文化中那些前辈哲人的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还能为指引前行的方向。

就像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时发表的报告中说的那样: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回到2500多年前,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