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与中秋

 青山138 2016-09-14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甚至有人说是从朝鲜传过来的。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进行祭月、拜月活动了,但比较分散、随意,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节日还相去甚远。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中秋节形成于唐宋时期,而且与道教有密切关系。

现存唐代文献里,还没有发现明确记载中秋节的史料,像内容极为丰富的《唐会要》提到的节日包括寒食、上巳、端午、重阳、中和节等节日与千秋节(天长节)、天平地成节、庆成节、庆阳节、寿昌节、嘉会节、乾和节等诸帝诞节,唯独没有中秋节。

道教与中秋

但是,唐代却产生了大量吟咏中秋或八月十五的诗句,甩前代好几条街。为什么呢?自盛唐开始,所谓上流社会开始流行“玩月”,被看作是一种风雅之举。唐玄宗就带头玩月,史书记载:

“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加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

好像修个高台,就能登月似的!城会玩!

随后,就出现了玄宗游月宫的神话传说,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了。《唐逸史》记载:

“公远(指道士罗公远)奏曰:‘陛下莫要至月中看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玄宗同登,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色袭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明皇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也。’明皇密记其声调,遂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且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道教与中秋

列位看官注意,这里的重点不在于玄宗和仙女如何如何,而在于带玄宗登月的是一位道士!

玄宗崇道,世人皆知。有位学者这样评价:

“玄宗极力提高道教有关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经典;优待道士、女冠; 广交道士,对其深加礼遇;广兴道观庙宇,屡度道士,遍封灵山仙迹;迷恋于‘长生术’等各种道术。玄宗神话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并认为道教具有‘惩恶劝善’、‘训导氓黎’等妙用……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响下,道教势力空前发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嫔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风盛极一时,神仙怪异之风十分猖獗。”

宗教和政治从来都是不分家的,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种道术叫——长生术。这可是所有帝王梦寐以求的事,因为他们虽然手握天下生杀大权,却唯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命。

月宫,恰恰被道教认为是仙界的象征之一!

道教与中秋

月宫里很热闹,不仅有嫦娥,有兔子,而且还有蟾蜍(马王堆帛画的月宫)。嫦娥负责貌美如花,满足天下男人的幻想,她的两个萌宠则负责炼制仙丹。看看下面这些句子:

“虎及鹿兔,能寿千岁。寿满五百者,其毛色白。能寿五百岁者,则能变化。”

“月中何有? 玉兔捣药。”

“玄阴多缺,爰感厥兔,不形之形,唯神是类。”

“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

“入河蟾不灭,捣药兔长生。”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中秋玩月与崇道求仙的风气一结合,就产生了玄宗游月宫的神话,而这个神话又反过来让中秋玩月更加流行,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玄宗还脑洞大开,发明了一个节日,叫千秋节,定在每年的八月五日,也就是他的生日。这个节日的习俗是,相互送镜子,叫千秋镜。千秋镜里有一类是月宫镜,画着嫦娥、玉兔、蟾蜍、桂树等,寓意正是道教所追求的长生、成仙!有首诗写道:“千秋题作字,长寿带为名,月向天边下,花从日里生。”

道教与中秋

千秋节共存在长达80年之久,毫无疑问强化了月亮与长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关联。诗人戎昱曾作《八月十五》云:“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在八月十五回忆千秋节,说明千秋节在玄宗时期是多么深入人心。当千秋节被废止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需要一个新的依托。由于玄宗以来望月、玩月之风的流行,千秋节与月宫镜所传播的长寿含义,均使得对月宫的神往由文人雅士遍及黎庶百姓,那么很自然,人们选择了与千秋节仅差10天,且为一年中最佳月夜的八月十五作为继续玄宗朝道教长生追求的支点。

换句话说,中秋赏月慢慢普及到了大众层面,为中秋节的产生奠定了条件,而其中的道教意味十分浓厚。刘禹锡曾作《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唐以后,中秋明月在诗文中随处可见。这一时期关于八月十五月亮的诗文,除了长生以外,又增添了团圆的寓意。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对很多人来说,看似简单的团圆竟成了一种奢望!杜甫《千秋节有感二首》诗云:“自罢千秋节,频伤八月来。”《月夜忆舍弟》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 不达,况乃未休兵。”

道教与中秋

最早明确提到“中秋节”名称并介绍其节俗的,是南宋吴自牧。他说:

“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怡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这说明,到了宋代,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节日,政府也在此夕放宽了夜晚出行的限制。

与唐诗相应,关于中秋,宋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一代文豪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最为人熟知的是下面几句: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般人只看到了其中的团圆含义,其实还包括长生。而苏轼的长生观念,也与道教密切相关。近年来,已有学者证明道教对苏轼的生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以后,中秋节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但仍然能够看到唐朝的痕迹,比如最初的月饼像铜镜般大小,所绘图案亦为嫦娥、玉兔等;山东潍坊以前过中秋,有互赠月形物品的习俗;山西太原过中秋,常于庭院高处摆八仙桌,桌上正对明月放一面镜子,镜前点燃两支蜡烛,月烛交辉,相映成趣。以上种种,都能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唐玄宗千秋节、月宫镜,以及道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