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画家胡刚

 百了无恨 2016-09-14

  对于中国画艺术,广东画家胡刚是虔敬的,这大约因为自己是半路出家,比人家幼承家学玩笔弄墨者少了些“童子功”的底气,总觉得自己技术上的活儿“不过硬”的缘故。但是,胡刚的老师并不这么看。他的启蒙老师是天津著名画家马寒松,是位笔墨趣味独特、思想活跃、文章更有见地且文字风趣的艺术家。在他看来,技术上的娴熟与否,不是决定艺术家层次与水准的唯一标准,胡刚在涉笔丹青之前,已经有了作为艺术家的独立审美。因为胡刚是一位忠诚的摄影爱好者,几十年里,但凡有时间,便背着相机千里万里地寻访美景,在他的心中,千山万壑已经有了自己高层次的审美样式和要求。马寒松说:“甚至,这几乎可以决定胡刚日后的创作将会走向个性化、风格化。”

  胡刚爱笑,却不多话,温文尔雅,一派学者风度。如果有人向你介绍这位是画家胡刚,你一定以为他是画小桥流水、江南故事的,画里有一段温暖的乡愁;抑或画杜鹃山茶,馥郁秀美,怀揣着岭南的热烈。反正总不能与山水画联系上,更遑论大气磅礴、淋漓雄阔的巨幅山水画。然而,他画的恰恰就是山水,而且是大气磅礴、淋漓雄阔的山水。于是,你会惊诧,那一种小溪一般的温雅怎么能孕育出翻江倒海般的节律?不错,这便是胡刚。

  胡刚大概从不认为自己聪明,所以,从入手丹青之初就不会取巧,绝不肯逸笔草草地“聊写胸中逸气”,而是老老实实地翻检故纸堆,爬古人的格子,瞄准了大山大水,一笔一笔地临下去。他没有“出名要趁早”的想法,也不为稻粱谋,只想把自己的这点爱好慢慢地进行下去,不急不火,稳扎稳打,这一点倒是颇像他温文尔雅的态度。

  胡刚偶尔会在他的微信里晒一晒自己的作品,一笔不苟,不懈不怠,观之有种庄严感,不由得敬佩他的投入。如今的书画界,听到最多的无奈就是浮躁,几乎每个画家都在批评浮躁,可是又几乎每个画家都在浮躁着。浮躁着画画,浮躁着卖画,浮躁着拉山头攀关系、为自己的作品疏通市场。没有办法,我们身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都在拼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你夹在这支队伍之中,身不由己,岂能不跑?可是,胡刚就是不跑的那一个。

  胡刚不跑,却是因为爱——他对中国画艺术的爱里深藏着一种虔敬。有谁见过潜心礼佛的信徒是浮躁奔跑的?中国画艺术是胡刚心中的佛,静心礼“佛”便成了他的本分。于是,胡刚可以踏踏实实地画画,在与古人对话、与自己心中的山水的对话中寻找可以停靠他的艺术之舟的岸。所以,他不急着找到某一种模式,然后一直套用下去,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而是不厌其烦地进行着各种实验。他学古人,本来意在磨炼技法,但没想到的是,他竟被先贤赋予山水艺术的精神风骨深深吸引,这精神里蕴藉的古风就像晴夜里的星辰,清澈明亮,永不过时。这是胡刚意外的收获,以至于为了这收获,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但是,胡刚究竟是一个有思想的现代人,他曾经的职业培养了他极深的哲学修养,马寒松老师说,他自身的哲学修养帮助他在创作中能够举一反三。知徒莫若师,也只有马寒松可以感觉到胡刚对中国画创作的敏感和悟性,马寒松给出的评价是触类旁通、联想丰富、思维发散。所有这些,都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会具备的素质。

  马寒松的评价可以从胡刚的作品中得到印证。摹习古人,没有将胡刚封死在故纸堆里,相反,倒让他的思绪回归到源头,由源头捋下来,思接千载地扣合上了他的心。几十年搞摄影,他行走在川藏滇之间,被他收入镜头的山水不知有多少,后来爱上画画,身边便又多了一个速写簿。行走在山水间,脚踏着坚实的土地,他的心中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那是山水的力量。他会任着山水的呼唤,把画笔伸向远方。这一刻,古与今,心与神,先贤与造化,完全融为一体。也是这一刻,胡刚思绪涌动,笔下有了不尽的言说……

  胡刚作品呈现得更多的是北派山水的壮阔,即使是画南疆景致,也不失力道与气魄,这与他的心迹有关。此一番景致一经与他的思想碰撞,呈现的就会是不同的风貌,那是胡刚赋予山水的理想,也是画家自己的理想。

  如今,胡刚的作品正慢慢贴近马寒松老师前面所说的“甚至”。也就是说,走向个性化,走向风格化,是胡刚山水画创作的必然结果。(附图为胡刚《客路青山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