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度求关注是种“病”

 平淡人生a9 2016-09-14

过度求关注是种“病”

时下,朋友们都喜欢发微博、朋友圈,过一会儿还要看一眼有没有人给点“赞”,发完语音自己还要再点开听一遍,一旦冷场了就会很难过,有些人说这是“社交形象焦虑症”的表现,问题真的这样严重吗?

从专业角度看,所谓的“社交形象焦虑症”只不过是言过其实的调侃,而并非官方认可的心理疾病。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期待点赞、回复和转发并不是问题,期待落空而产生的轻微焦虑情绪也很正常。这些举动表示的都是“快来关注我”的渴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眼中不过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需要他人关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得不到母亲关注的婴儿难以生存;生活在冷漠家庭的孩子会出现抑郁情绪和攻击行为;得不到同龄人关注和认可的少年,感受到被社会拒绝的痛苦和生理疼痛并无差别;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成年人寿命则会延长。

可是本文开头所提及的种种表现,如果再往深处发展,可能就是低自尊引起的行为了。低自尊人群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呈现出来的形象,所以他们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印象管理(指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低自尊的人经常变换自己主页的内容,比如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下主页背景,删掉原先发的一些照片或状态,取消对某些人的关注等。其次,低自尊人群在社交网站上发布消极信息的比例更大,这些人更容易悲伤、愤怒、挫折和焦虑。低自尊的人最让人反感的还有一条,他们会发很多与恋人相关的状态,以期通过别人的回应来确定自己的幸福,这种“秀恩爱”其实并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

低自尊者在社交中出现的问题还是要从自身找答案。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消极,所以会出现注意力偏向,不能关注与对方讨论的话题内容,而只是想掩盖自己的不足,避免让他人发现。由于太看重自己的“表现”,低自尊者会非常敏感,所以在网络上与其交流缺乏乐趣。其次,低自尊者在得到他人负面评价时,会将原因归结于自身特质上,比如发信息给别人没及时收到回复时,他可能认为是自己的卑微导致了他人的漠视,而不去具体分析各种可能性,比如收件人也许手机没电或忙于其他等。建议有此倾向的朋友能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并且相信你对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要确定用来评价自己的标准和期望,即你的理想自我是合理的,完美主义者经常用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评估自己,这会不断削弱他们的自尊。

付宇/文 陈海/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