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获》微信专稿|创作谈:小说家有时候就是这么依赖自我的蒙蔽(弋舟)

 三余无梦生 2016-09-15

弋舟:小说家。曾获郁达夫小说奖,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鲁彦周文学奖,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青年文学》《十月》《当代》《西部》《飞天》等刊物奖,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提名。著有长篇小说《我们的踟蹰》等五部,小说集《刘晓东》等八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 


小说家有时候就是这么依赖自我的蒙蔽
by弋舟

今年打算写出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完成后结集为《丙申故事集》。这是纯属私人的写作计划,没有谁布置任务,敦促着我的,依然是一个小说家的职业感和尚未消减的写作能力与虚构的热情。

 

《随园》是开篇,我觉得,它开了个好头。不是说这个短篇已经写得无懈可击,是说,它令我一开始就进入了应有的工作状态——得以从纷扰的世相之中抽身,心怀莫名的伤感,沉浸在一个小说家应有的情绪里。如果说这种情绪异于常态,也并非在否定常态的合理,而是深感写作者岂能深陷在“常态”的泥潭里。谁都知道,“常态”会如何地消磨人。在这个意义上,写作便是对“常态”的抵抗。它让我的眼睛不只是盯着微信上的朋友圈,盯着貌似孤立的一桩桩社会事件,而是极目远眺,凝望那无论白昼还是黑夜都发着光的雪山。这对视力好,对颈椎好,对清洁的精神和宝贵的记忆好,也有益于自己理解身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地“成了这般”与“只能这般”。

 

“常态”中的我,自感有如蝼蚁;工作时的我,自感有如草芥。这两者本无差别,但我顽固地觉得,草芥也许更有漂浮的姿态,也许一阵风,便能令其无远弗届,至少在假想中挣脱了沉重的拘囿与残酷的践踏。这当然是自欺,可小说家有时候就是这么依赖自我的蒙蔽。


写作期间,我严格遵照医嘱喝着汤药,每天走上万步,有种“春华秋实”、劳作者自力更生的踏实感。于是,我格外在每一篇小说的后面都郑重记下了具体的写作时间(以前我并没有养成这样的写作习惯),我想,我记录下的,就是这一年自己精神生活的轨迹,就是草芥被那阵风吹送着的旅程。为此,我再一次自我蒙蔽,认为自己也许能挽回了什么,镌刻下了什么,对那个念兹在兹却永难谋面的“意义”,有了一个瞬间又一个瞬间的、即便是徒劳的捕捉。

 

这挺美好的。


2016年-5《收获》目录
长篇小说  上东城晚宴(唐颖)
长篇连载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
中篇小说     流年(杨遥)
                     眩晕(祁媛)
短篇小说     随园(弋舟)   
                    跳绳(周李立)
作家书简    收信人的话(刘太格) 
                    傅雷致刘太格【二通】(傅雷)
亲历历史    等闲变却故人心(叶兆言)
远水无痕    观影进化史(翟永明)
夜短梦长    一个人可以在哪里找到一张床:男人和火(毛尖)
明亮的星    宋炜的下南道(敬文东)
 

《收获》函套珍藏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