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

 大敏pe237ka6hg 2016-09-15





文/大伟


有了地球也便有了石头,古老岩石已有36.7亿年高龄。

 

人类文化也是从石头开始,石文化是史前学主线。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便是以认识石头、应用石头为起源:最早居住的是石穴,最早的工具是石器等。

 

石者,实也。而传统赏石与之相左。无论造型的透风漏月,还是结构上曲径通幽,都打破了石头体的概念。




 

唐代赏石已有标准:苍、拙、灵、秀;宋为:瘦、透、漏、皱;苏东坡提出“丑”石的概念,后来的郑板桥、蒲松龄以及王渔洋等人,对于石头的形态,各有各的看法,蒲松龄更是以“心有灵石而著聊斋”成就一代大家。

 

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四大名石,以其古朴素雅的色泽、曲折委婉的形态和多维多寓的意蕴,迎合了古人追求空灵、清旷的审美理想,又激发了失意文人曲径通幽的诗兴情怀。


太湖石


昆石


灵璧石



英石


因此,中国古代赏石处于一种封闭、内敛的文化状态,它的艺术品格反映出中国古典艺术恪守静态空间的稳定性与意象空间的流变性,内倾性审美心理往往陶醉于品位高雅、性情恬淡、韵致飘渺的“田园情调”之中,以求得愉悦身心与抚慰心灵。这种情怀又掩饰不住那种高高在上的贵族情趣与玩世态度。

 

唐宋文人喜石、藏石成风,以咏石、吟石,寄怀抒发,说是怡情明志。宋代米芾爱石更近癫狂。见奇石必呼为兄弟,就地三拜九叩。




宋 米芾








 
自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孤高自诩,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让文人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山水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回归自然、耽乐山水的闲情逸致,表现的正是文人学士的人格精神。

 

室有石则雅,室有石则安。石是寂寞的、幽深的、枯淡的风景。一块石头,没有媚姿,没有俗态,让尘俗之心刹那间滤净,风清月白。养石即养心性。人石之缘,无大悲大喜,烟火人间快乐而已。



自藏


自藏


自藏


自藏

 

中国古代赏石仅限于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观赏石也仅限于私家厅堂斋室、几桌文案,给赏石抹上了一层高雅、脱俗的神秘色彩。

 

说赏石人意在高远,不过渺渺之数;而观石者逍遥于闲逸,是为常情。

 

石,不过是尘世外象的元素。如果你不豁达,即是坐在泰山顶上也难生闲雅之趣。

      

                                                                                                                     2016/9/14于杭州



芥子园花谱


南宋 佚名


明末清初 陈洪绶



尚扬


周春芽


展望


俞慧



顾黎明


白明


魏青吉


郝世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