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溯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

 芝润斋 2016-09-15

  追溯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

  曹晋


  中国传统的书法、国画承载着中国传统艺术,他们是举世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在艺术发展道路上持续不断的散发着厚重的传统艺术气息,是中国传统艺术经久不衰的坚强后盾。书画装裱艺术伴随着书画艺术发生发展,看似依附于书画而存在,实际上为书画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幅精美的书画不能脱离装裱而独立存在,没有经过装裱的书画,由于不能提供给观众完美的观赏效果因而不能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因此书画艺术可以说是书画和装裱的完美结合。古人曾有云“三分画,七分裱”,虽然在某些程度上夸大了装裱的功劳,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以及书籍、碑帖等,能够流传至今并且可以供大家观赏,其重要原因就是经过了装裱。用纸、綾、绢等材料将其背面、四周加以保护,为书画提供保护屏障。可以说,离开了装裱工艺,如此众多的丹青墨迹早已随历史长河的颠沛“香消玉殒”,无法为现今的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和依据。

追溯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
龙凤仕女图

  书画装裱虽然为书画的展示提供重要依托,但却在展示时退为其次,作为绿叶烘托书画艺术效果。技艺高超的装裱师在审视书画整体构思和气度后,根据书画的内容、技法、色调选择适宜的装裱材料以及形式相衬托,使其宾主相宜,最大程度的体现出书画家的绘画构思和意图。这是书画装裱中较深的学问。如此高深复杂的技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笔者想探个究竟。


  书画装裱的历史渊源


  关于书画装裱的起源,有人说源于战国,其考证出于1949年发现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里的帛画《龙凤仕女图》,是我国距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绘画作品。画幅高约28厘米,宽约20厘米,图中画一妇女长发细腰,侧面而立,头后挽着垂鬓,发鬓上系有装饰物。衣长曳地大袖口,两手向前伸出作合手状。妇女头部上方画有龙与凤鸟,凤鸟身后拖着两条长长的翎毛,向前弯曲至凤鸟的头上,使得整个主体造型成为一个环状,十分具有美感。凤鸟的左方正对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夔龙,占四分之一画面。龙身上装饰着一道道环状的纹路,龙头向上,宛如向上盘旋腾飞。龙凤与仕女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龙凤仕女图》出土时画幅上部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竿,竹竿两头系有棕色丝绳,很显然,竹竿与丝绳都是为画幅提供悬挂观赏所用。这,可以说是书画装裱的起源吗?这种展示方式跟现在的书画装裱有着很大的区别,既没有装饰及保护材料,也没有用以舒卷收藏的轴杆,因此笔者认为,《龙凤仕女图》虽然是随葬品,但是其形式更具有旗幡特征,其形式不能称之为书画装裱的起源。

追溯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
四条屏

  我们说的书画装裱是将绘于纸或绢上的书画作品用纸、綾、绢等材料将其背面、四周加以保护,因此,笔者认为,书画装裱的起源应与纸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会受环境的影响,有的应运而生,有的逐渐衰退。随着纸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其书写携带方便而受到书画家的青睐,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后来由于在书写过程中发现,墨迹和颜料在纸或绢上作画后,使纸绢起皱收缩,书画作品不平整,因此不便于观赏和收藏,达不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因此装裱技术应运而生。装裱技术产生的初期,受到造纸技术的启发。例如:手工纸的干燥技术是经抄纸后在墙上挣平晾干的,书画装裱的托裱工序也是趁画心潮湿时绷在墙上晾干并挣平。造纸过程中出现纸张破损,用浆糊粘合,装裱技术亦借鉴于此。


  纵观历史史料,书画装裱的历史跨度较长,其遗留的详细文字记载较少,翻阅现存文书,最早对装裱史料有零星记载的是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书中记载“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晋代以前装背不佳,说明在晋代以前就有了装背,只是“不佳”,由于晋代以前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很少,因此无法全面了解这个时代的装裱风格和特点,这个不佳是什么程度,装背的形式及用料都难以考证。这个不佳可能指装背技术不够成熟,装背质量欠佳。这里只提到晋代以前,至于从晋代往前推至什么时候,没有进一步的叙述,因此,装裱的最初年代无从考证。也许在张彦远的眼中,范晔之前的装裱都不算成熟,只有宋代范晔的装裱技术才能被称为装裱这项技艺的开始。


  范晔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虽然《历代名画记》中没有对范晔的装裱技术做细致的描述,但据说此人聪明细腻,思虑巧妙,喜爱文玩,遇到每一件器物,都会想出修饰的方法。他穿过的衣裳用过的工具大都改变当时的尺寸和样式,很多人向他效法学习。由此推断,范晔喜欢珍藏字画,公务之余琢磨字画装裱技法。因此做为历史上第一位研究装裱技术的重要人物,范晔的功劳是不可忽视的。可以这么说,范晔对装裱技术有深入的研究,自范晔以后我国古代的装裱技术得到有序发展。

追溯中国书画装裱的起源

一色式

  至此范晔作为有史料记载的装裱史上的代表人物无可非议,但是据此就将装裱业起源于晋代,将范晔作为装裱的创始人有些牵强,从我们现在的装裱技术中能够发现,许多装裱工序源于书画艺术发展的不同时期,比如:在纸张发明之前,书籍是以简或牍的形式存在,用丝、苇将竹片或木片编连起来,书写于上,书名题写在简牍首端背面,收卷之后书名标于外面,便于查找。其作用与如今裱件上的签条相同,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最早发现的《龙凤仕女图》上部的竹竿等同于现如今的书画天杆。而且书画和书籍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僧人抄写的经卷既是书籍又是书法作品,其装裱形式都相同。古代装裱的最初对象中,书籍占相当大的比例。一直到印刷术发明后,书籍才装帧成册。


  纵观我国历史上书画装裱的发展概况,从记载上来看,有关隋唐时期绘画方面的材料挺多,但是流传下来的作品却寥寥无几。实物方面的考证缺乏。从记载推断唐代以前处于书画装裱的摸索阶段,书画观赏者为使用方便,制作出简单的手卷、卷轴、屏风的品式。宋代可称为我国绘画史的全盛时期,名人画家百出,娴熟的笔墨和深广的题材大大超越前人。借助于书画创作的热风,宋代的书画装裱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宣和装”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创作出的装裱品式,此外还出现了许多团扇和小幅册页。南宋时,作为士大夫的周密,根据平生所闻,对书画装裱进行过调查考证,写出了《绍兴御府书画式》。文中详细介绍了宋宫廷装裱情况;什么样的画幅裱多长,规定的很具体。从中可以反映出时至宋代,书画装裱的深度、广度已经形成较为可观的规模。元代宫廷中没有设立画苑,装裱事业有所衰退。其装裱形式基本继承宋代形式,形式仍是轴、卷、册居多,质地以纸本居多,少数为绢本。明代可与宋代同称为书画装裱史上的黄金时期。永乐年间,国家又设立了画院,广征天下画士,使之为封建宫廷服务,因此文人学士层出不穷。装裱品式上出现手卷前部的引首纸,明代晚期出现了对联。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的《装潢志》分四十二小节,基本包括了装裱工艺的全过程。另有屠隆《纸墨笔砚笺》、高濂《遵生八笺》、文震亨《长物志》等都对书画装裱有叙论,可见明代装裱的盛况。清代装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稳中有进,除了沿袭明代流传下来的形式以外,对联得到盛行,一直到民国初年,各式各样的对联有五言、七言、九言、十一言等等。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装裱业出现了衰落。到了七十年代中后期情况有所改善,一些博物馆设立书画装裱机构,书画装裱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增长,无论从装裱形式、用料和技术上都有许多创新与改革。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装裱技术日趋成熟


  如今装裱技术在吸取历代装裱的基础上发展成熟,从单一的装裱字画发展到对残损书画的揭裱修复,修复程序包含清洗去污、揭背、修补画心、托制、全色、配料、镶嵌、覆被、砑磨、装杆等二十多道工序。装裱的品式也因书画内容的日渐丰富从单一的条幅发展到手卷、册页、镜片、对联等。装裱材料在纸、綾、绢的基础上加入了多种材料,且颜色、花色多样,为不同内容的书画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装裱工具有案台、大墙、壁子、裁刀、裁板、裁尺、棕刷、排笔、竹起子、针锥、砑石等。装裱理论发展也是百家争鸣,大量的论文专著层出不穷,且观点推陈出新。新的技术手段、科研成果为书画装裱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综上所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一项技术从发生到发展继而成熟,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不断地实践,且借助于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经验,将其整合加以串联,才能最后完善。书画装裱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成熟,他集合了我国历代无数装裱艺人的智慧,为展现书画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今后我们也会继续将书画装裱技术继承发扬下去,书画装裱和书画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依托,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延续的道路上展现魅力芬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