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店简述

 李白常用图书馆 2016-09-15
燕店镇驻地在燕店村,故镇以燕店冠名。镇驻地在县城西北10 公里处,辖区面积51 平方公里。镇下设5 个管区,辖34 个行政村,民国时期,燕店一带曾是莘县六个区第三区的一个镇。抗日战争时期,燕店曾是区公所所在地。解放战争时期,燕庙属三区。1949 年10 月,燕庙是二区驻地。1955 年9 月直称燕店区。1956 年,燕店是莘县辖下8 个区之一,辖魏庄、明公集、邹巷、赵庄、马桥、后柴庄、大杨庄、河店、翟庄、燕店10 个乡。1958 年2 月,莘县8 个区改设为15 个乡镇,燕店是其中一乡。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燕店区辖尚庄、魏在、明公集、邹巷、马桥、销金寺、杨二庄、孟家、大杨庄、燕店10 个小公社。1971年,莘县撤13 个区,建21 个公社,燕店公社是其一。1984 年,莘县撤21 个公社建28 个乡镇,燕店乡是其一,下辖白堂、孟家、房庄、杨二庄、燕店5 个管区。2000 年,燕店乡改为燕店镇。2001年合并乡镇后,燕店镇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燕 店 燕店之名由来已久,但仔细考查已无依据可循。据说,燕店成村较早,时间大致可追溯至唐代。当时村中系多姓聚居,经济条件较好,住房质量也较高。此处位于交通要冲,店铺较多。燕子纷纷来此做窝,几乎家家的梁上部有燕窝存在,且家家的门上都留有燕络,故紫燕飞绕成为当地一景,故人称燕店。
另一种说法认为明代之前有燕姓在此开店为业,故得名燕店。
另外,李、石2 姓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燕店北面立村,村名分别为后李家和后石家。燕店街、后李家、后石家现为一个行政村,村中有丁、王、石、付、李、张、胡、黄、蒋、窦、潘等姓。
河 口 明初,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马颊河岸边。当时河上建有小型河闸,人称此地为闸口。后来马颊河涨水,闸被冲毁,此地成为渡口,故人们习称此地为河口。村中现仅有张氏1姓。
雅淡里 据说,早在明朝之前,这里就已经立村,村庄分为前后两处,两个村中都有长年积水的大坑。有了临水之利,养鹅鸭者越来越多,满街鹅行鸭步,一村叫声呱呱,鸭蛋成了该村的一大特产。集上卖鸭蛋的以该村人居多,小贩也常来串街收购,名气越来越大,人们便称此村为“鸭蛋里”。明朝初年,赵、李、王等姓相继从山西迁来,因为有了李姓住户,也有将村名写作“鸭蛋李”的。
大约在清代中叶,村里接连出了几件怪事。先是坑里的鸭子常常莫名其妙地失踪,后来是在坑边洗衣服的妇女不断感到水中有一股吸力,小件衣服常被吸到大坑中心,随之沉人水下。为探明坑中之谜,村里派人到黄河边上请了个水性好的人下水探查。这位水客腰中拴上绳子,戴上水镜潜人水底,许久才浮上来,说:”水下有一深潭探不到底,吸力太大,不敢再往下探了。”他建议村里多搞些砖头石块,将潭口堵住。此后,水中的怪现象便消失了。因为坑中有潭,人们开始叫此村为“鸭潭里”。再后来,人们总觉得”鸭”字不太好听,请了个有文化的人商议改个村名。 这位文化人说:“另取名怕不习惯,不如随音就韵,改为‘雅淡里’,含高雅淡泊之义。”此后,村名便正式定为 雅淡里,简称雅里。这是清末民初的事。雅淡里现有李、宋、杨、赵4 姓。
杨二庄 明朝以前,沈、刘两姓世居于此,村里养鸭者较多,人称“鸭庄”。后觉此名不雅,谐音改为“亚庄”。明初,杨、朱、许、康等姓相继从山西迁来,以姓氏划分居住区域,分别称杨家行、许家行、朱家行、康家行。“行”字的含义是地方、处所,某行是指某姓所在之地。清朝初年,杨姓人多出富户,他们出资在燕店建了一座占地5 亩的二郎庙,杨家似乎拥有了第二个村庄,·于是人们便改称杨家行为杨二庄。后来,几个村庄渐渐连成一片,杨二庄便成为一个统称,但至今老人们言谈话语中仍有称“行”的习惯。村中现有任、朱、刘、许、邢、姜、赵、康、韩9 姓。
郭 庄 此地原有村庄叫仁厚村,村中居住贺、刘、郭三姓,以仁德闻名。清初,郭姓迁入,因郭姓户数众多,遂改村名为郭庄。村中现只有郭氏1 姓。
孙二庄 相传在明永乐年间,有几户农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燕店北边的马颊河畔定居。他们求一位读书人给取个吉利的村名。读书人闭目吟哦了半日,徐徐说道:'村名要有农家味,但又不能失文雅。我看此处天蓝水碧,绿草如茵,鸟语花香,幽趣横生,确实是个好去处,如取村名为' 野舍’,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野舍是古代帝王出京巡行时的临时住所,叫村名难免有欺君之之罪。但此地天高皇帝远,叫了也无大碍。”于是,庄名便定为’“野舍村”
没过几年,皇上竟然风闻了此事,立即派员查处。读书人吓得魂不附体,战战兢兢地答道:“小人只是想托皇上洪福,图个吉利,实无欺君枉上之心。再说,一般村落也有称野舍的,小人读过的书中就有‘野舍老余生,雅尚今已惬’之句。请大人明察。”钦差怒色稍缓,遂训道“看你是个老实人,可免于治罪。不过,野舍之名不可再用,就改名叫‘野庄’吧。”从此,野舍村变成了“野庄
清道光末年,马颊河决口,大片农庄被淹,莘县知县郑景福带人沿河堤巡视灾情,来到野庄,见堤上站着一个农夫,随口问道:“这是什么庄?”农夫答道:“野庄。”不料知县却将“野庄”听成了“爷庄’,立即怒气上升,吼道“什么爷庄,简直是戏弄本官。告诉他们,从今后把爷字去掉,就叫孙儿庄!父母官改名,百姓怎敢不依,碍于其中的“儿”字不雅,便谐音换成了“二”字,野庄从此变成了”孙二庄”,简称孙庄。村中现有王、魏2 姓,分为东、西两个行政村。
后孙庄 清末,孙二庄部分住户迁此定居,因处于孙二庄之北,故称后孙庄,村中现有李、张2 姓。
孟 家 明朝中期,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子只有一条街,又窄又长,人称“孟家胡同”,后简称孟家。村中现只有孟氏1姓。
大马庄 此地古已有村,因村中有一方形大坑,人称“方圆潭”。清初,马姓由莘县城西盛屯附近迁此定居,取村名马庄。后来村东又出现一马庄,因此村建村早且户数多,遂改称大马庄。村中现有马、田、蒋3 姓。
安 庄 明朝之前,有贾、燕两姓在此居住,因村中榆树很多,茂密成林,人称“榆树林”。明朝中期,段、阎李等姓相继从外地迁来。该村旁边的土地多为张炉村一张姓地主所有,村民大多租种张家的地为生,人称该村为”乡庄子”( 即佃户村) ,榆树林之名渐不为人知。后来村人觉得此名不雅,村里人多姓杂,又不好以某一姓命名,便取名“安庄”,有安居乐业之义。村中现有闫、李、段3姓。
剪子股 明代时,这个地方有两个比邻的小村,一个叫张村,一个叫李牌,张村在东,李牌在西,当中以庙为界。张村之东和李牌之西各有一个坑塘,面积都在二亩以上,长年积水,芦苇丛生,夏秋两季青绿一片,给村庄增添了不少生机。清乾隆元年(1736 年)农历六月的一天村中来了一位骑马挎刀的武士。此人叫陈国光,家住河南开封府陈楼村,自幼酷好拳棒,曾与莘县销金寺的张国干一起在五台山同师学艺。此次来莘探访旧日好友,路过这里,顿时为一片美丽的风光所陶醉,久久不忍离去,村民张守仁热情地上前答话,二人言语投机,一见如故,张守仁留客人在家中用过酒饭,又陪其环村而行,饱览田园风光。行至张村之东,陈国光忽然被几条奇特的道路所吸引。原来这张村东头有两条相距不远的大路平行向东伸展开去,北大路之北和南大路之南又各有一条向内弯曲的弓形小路,四条路在村东头汇在一起,从高处看去,酷似个剪子把(农村叫“剪子股”) ,村东的一座小桥恰似剪子轴,与此相连的两条一直延伸到李牌村的东西街道简直就是一把合起来的剪刀。陈国光端详再三若有所思地说道:“你们这两村的街道、道路彼此相通。浑然一体,简直是一把天造地设的剪子股。贵村人团结友爱,热情好客,何不将两村合为一村,使这把奇特的剪子股成为一个整体。”张守仁深以为然。陈国光走后,张守仁和两村父老商议,又报经乡里批准,遂将两村合为一村,村名就叫“剪子股”。剪子股现有张、李、范、郭、雷5姓。
小马庄 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马庄。后为与西面的马庄相区别,改称小马庄。村中现有马、范2 姓。
赵 庄 清初,赵、王二姓分别由本县南阳、贾牌迁此定居,立村赵二庄 ,后简称赵庄。村中现有王、赵、窦3姓。
赵 堂 早在明代大移民之前,这里就己立村,村民皆为赵姓。村中曾有一座砖塔,据说系宋代所建,清朝初年被响马拆毁。塔旁有一片6 亩大的坑塘,常年积水,连周围村的人都不断到此坑塘来捉鱼。因为有个大坑塘,人们便称此村为“塘里’。后来,坑塘旁建起了赵氏祠堂。院子占地3 亩有余,坐北朝南,朱漆大门,青砖绿瓦,画柱雕梁,彩绘满墙,很有点宫殿气派,其规模为方园数十里之内所罕见。因为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祠堂,村名渐渐变成了“堂里”
明朝初年,山西洪洞县出了个为政清廉的知县赵朝正。有一年,洪洞一带遭受特大旱灾,赤地数百里,赵朝正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救助灾民,仍无济于事。他的胞弟赵朝义为生计所迫,携家外出逃荒,一去数年,杳无音讯。有一天,赵朝正忽然收到弟弟捎来的一封家书,说他已在山东莘县的赵堂村落户,赵朝正十分欢喜。几年后,赵朝正升任太原知府,公务之余,特地到山东看望弟弟。看到一马平川的土地和生长旺盛的庄稼,赵知府赞不绝口。他感叹地说;“地平人和,真乃休养生息的好去处!朝义弟在此安家落户,村邻们又是同宗,睦若兄弟,本官甚感欣慰。”他又建议:既然堂里村的村民是同宗同姓,何不将村名改为赵堂,也好传赵家名声。众村民遂采纳这一建议,正式将村名改为 赵堂。一直沿用至今。赵堂村现有赵、刘2 姓。
五 屯 明初,李、王、路、杨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吕姓由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槽迁来,各以姓建村,分别称李屯、王屯、路屯、杨屯、吕屯,合称”五屯”。村中现有王、吕、李、路、杨5 姓。
贾 牌 早在明代之前,贾姓就世居于此。因为村中有个富户盖起了一座小楼,人们便以“贾家楼”呼之,简称“贾楼”。农闲时,村中人有练武强身的习惯,并设有专供练武的武场。明朝初年,该村武杨师徒与大里王部分村民一起造反,一郭姓村民作战十分勇敢,被推为首领。后来,郭兵失败,村民皆外出避祸,村庄遂被官兵所毁。事情平息后,外逃人中有一部分陆续返回。他们不敢在原址建房,便在原村庄东头另立新村。村名也不敢再叫贾楼,而是从“牌楼”一词中取了个“牌”字,叫“贾牌”,与 贾楼含义相同。村中只有贾氏1姓。
付 庄 明初,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付庄。村中现有付、边、贾、吴4 姓。
范 海 明初,范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赵王河岸边立村。因村中有大片水坑,人称范海。村中现有范、刘、臧3 姓。
翟 庄 清初,翟姓由河店翟家迁此定居,村名翟庄。村庄现有翟、郭2 姓。 康 庄 明初,康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中有富户建楼房一座,人称“康家大楼”。清末改村名为康家庄,后简称康庄, 村中现只有康氏1姓。
于林庄 燕店镇驻地东1 华里处有个不大的村子,新修的县志上叫于林庄,文革”期间叫“榆林庄”,旧县志上叫“儒林庄” 老年人说最早的村名是”余廪庄”。其
实,这四个村名都有来由。
明朝初年,陈、薛、王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该村,该村虽都是农家,读书之风却很盛,几乎家家都有人在馆攻读经书,且成绩十分优异。有一年,县里要从众多童生中选12 名秀才,该村有13 名童生应试,考试结果有13名合格,而且这13 名童生都是该村的。因为秀才的名额只有12 个,余下一人只能定为略低一等的廪生。12 个秀才全出自一个村,余下一个还是廪生。对于一个不大的村子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为了纪念这一殊荣,大家共同商定将村名定为“余廪庄”。据说后来朝廷得知此事,为褒奖该村的读书之风,特赐名“儒林庄”.“文革”时期,儒家受批判,村名被谐音改作“榆林庄"。再后来,又从简写作“于林庄”。村中现有薛、张、肖、赵、杨、徐6姓。
白 堂 明初,白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一庙堂之东立村,人称该村为白堂。村中现只有白氏1姓。
黄 楼 明初,黄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村中建有小楼,故当地人皆呼为黄楼。村中现有虞、窦、王3姓。


罗村庄 今日的罗村庄所在地是董姓祖居之处,原村名董家庄。明初,孙、李、康、崔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有不少人以打铁为生,又位于燕店之南,人称“南炉里,'又因此村有骡马大会,人们也称此村为“骡马庄”、“骡村庄”。因”骡”字有些不雅,最终谐音定名为“罗村庄”。
据传说,清朝初年,距罗村庄约15 华里的杜家村兄弟二人从山西做木工活回来路过罗村庄,天黑遇雨。便到一富户人家借宿。 主人说:“i我家倒是有一处闲院可以住人,只是不太清静。以前住过两回人,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二位是否敢住?”杜氏兄弟鉴于住房难找,又寻思两个大汉,还有木工家具在手,谅无大碍便住了下来。夜半时分,门外忽有风声,二人挺身而起,将斧、锛抓在手中严阵以待,却没有了声息。二人正想再睡,恍惚中见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金灿灿的小鸡钻进屋来,至床前忽然入地不见了踪影。两人忙揭开地砖,挖土寻找,却在地下2尺处挖出一罐罐金银。 杜氏兄弟虽穷,却不贪不义之财,遂将金银照原样埋好,上床歇息去了。次日早晨,房主来探消息,二人将夜间所见如实相告,房主很受感动说道:“两位见财不动心,实是仁义之人。这院子是我的,我却不能住,可见我无福消受。我有心将这院子连同地下的金银一并赠予二位,不知意下如何?杜氏兄弟坚辞不受。后经房主再三恳请,才勉强答应下来。第二天,兄弟二人回到家中,商定:一个留在杜家村侍奉父母,一个到罗村庄落户。并将地下金银挖出,悉数分赠村人。从此,杜氏一门在两地繁衍生息 数百年绵延不绝。罗村庄现有杜、张、康、段、崔5 姓。
后耿家 明初,耿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两个在张鲁北定居,村名耿楼;一个在此定居,因位于张鲁的耿楼之北,故称后耿家,村中现只有耿氏1 姓。
房 庄 明初,房、张、胡、诸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房姓人多,遂定村名为房家庄,后简称房庄。村中现有房、张、胡3 姓。
朱庄 明初,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朱家庄,建国后简称朱庄。村中现只有朱氏1姓。
臧庄 明初,臧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名臧庄。村中现有臧、李2 姓。
柿子园 此地为陈姓祖居地,因村中多柿子树,故得名柿子园。清初,王姓由前高庙迁入,村名照旧。村中现有王、杜、张、康、段、崔6 姓。
百巷 此处为王姓祖居地,因村中姓氏众多,故名百家巷,简称百巷。明初,王、马、闫等姓相继由山西洪洞县迁人,村名未改。村中现有王、马、闫、秦4 姓。
葛 楼 明初,葛、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数年后,王姓建起了楼房,遂定村名为王家楼。后来,葛家也建起了楼房,王家却日趋败落,村名遂改为葛家楼,简称葛楼。村中现有葛、孙2 姓。
霍 庄 清初,杜姓由张吕家迁此定居,康姓由莘城北关迁此定居,张姓由聊城市区迁此定居,因为定居地是霍庄旧址,故三个村分别定名为杜霍庄、康霍庄、张霍庄。现在三村为一个行政村,村中有王、白、张、杜、潘、康6姓。
麻 寨 明初,陈、张、郝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定居处在历史上曾为农民起义军安营扎寨之处,并曾有村庄,村名“马站”。陈、张、郝三姓迁来后,始改村名为“马寨”,后谐音写为麻寨。村中现有陈、张、郝、王4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