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莘县大王寨镇】4 个管区,25 个行政村村史、姓氏简介...

 莘县掌圈 2018-04-13


    大王寨镇驻地在大王寨村,故乡以大王寨冠名。乡(镇)驻地在县城西北20 公里处。乡(镇)辖区面积76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4 万亩。乡(镇)下设4 个管区,辖25 个行政村。1940 年2 月朝城县抗日政府建立。大王寨属朝城县五区。1943 年7 月属莘朝县四区。1949年8 月大王寨属莘县第八区。1955 年9 月,大王寨属王奉区。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大王寨乡(镇)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是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大王寨属王奉公社。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大王寨是王奉区辖下的9 个小公社之一,1971年撤13 个区建21 个大公社,大王寨是8 个新增区级单位之一。1984 年撤公社建乡镇,大王寨是全县28 个乡镇之一,辖大王寨、吕村、大场、富余集4 个管三区。2001年合并乡镇后,大王寨乡(镇)是全县22个乡镇之一。

大王寨 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这里地名阳狐,属魏国。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3 年)田庄子伐晋,曾兵围阳狐。《括地志》中说,阳狐在魏州元城县( 今河北大名)东北三十二里,大名县旧志中说,阳狐在山东朝城县界。这些史志书籍中所说的阳狐旧址即今莘县大王寨一带。另外,当地老百姓盛传今日大王寨所在地系古王莽城,地下挖掘也曾发现过一些古城郭遗迹。 史籍中还说到王莽城西旧有王莽河。王莽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王氏墓地离河很近,常受河水冲淹,王莽遂令河流向东改道,后来人们便称此河为王莽河史籍中又说王莽河“北去冠氏县( 今冠县) 十八里”,如果这里的“冠氏县”是指冠县县界,那么王莽河正好流经今大王寨一带。因为有了王莽河,阳狐城也渐被称为“王莽城”。前后汉之交,黄河在南移的过程中曾一度流经大王寨一带,遭泥沙淤积,王莽城消失,这里便成了沙冈连绵的黄河故道。唐宋时期,此处人烟稀少,环境荒凉。至明代初期,始有移民来此定居,渐成村落。为了安全,村民们在村周围栽种带刺的灌木,以此形成村寨。因为村子较大,村中又以王姓居多,人们便称此村为大王寨。还有人说,古代曾有神个姓包的强人在此扎寨称王,因而得村名大王寨。大王寨村现有王、石、江、冯、李、吕、黄、张、周、蒋、韩、蔡12姓。

    大场集 据说,唐宋时期,这里就已有村庄,因为村中的大户有一个占地十余亩的打谷场,故人们都称该村为大场村。还有人说,明初曾有一位总兵在这里设过一个大练兵场,因而得名大场。明永乐年间,朱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名未变。清初,大场村有了集市,人们便改称其为大场集。村中现有朱、王、刘、孙、栗、赵、谢、张、董、潘、魏11姓。

    西大场 宋代,苏、张、朱三姓由外地迁来,因住地之东有个大场村,人们便称此村为西大场。村中现有苏、张、朱、牛、闫、韩6 姓。

    丈 八 宋末元初,佛教兴盛,各地纷纷起建寺院,烧香拜佛。元至正年间,不知何方出资,决定在朝城县与冠县交界处建造一座大寺院,定名为“建福寺’。按照设计,建福寺由一座中心寺和四座附属寺组成。定寺址时由中心寺向东、南、西北各丈量八里为附属寺所在地。后来,中心寺旁边形成了村庄,村名便定为“丈八里”,简称:丈八。四个附属寺分别建于观上、白塔集、里村、落寨,这四个村距丈八村都是8 华里,故民间素有“南八里,北八里,东八里,西八里,当中有个丈八里”之说。

明永乐年间,李、程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在建佛寺西立村,称西丈八,程姓在寺东立村,称东丈八。西丈八现有李、王、田、任、刘、纪、郑、衰、陈9 姓,东丈八现有王、马、田、石、成、辛、汪、吕、李、陈、赵、范、张、袁、贾、黄16 姓。

明正德年间,丈八村出过一姓辛的大太监。辛太监幼时家贫,镪褓中被老鼠咬掉生殖器,幸未丧命。七八岁时,父母托人将其送入皇宫,拜大太监刘瑾为师,自此逐步高升,成为司礼部太监,权势炙手可热。有一年,辛太监回乡省亲,在大规模修建祖坟之后,又扩建了建福寺,前后佛殿的格局绝类皇宫,雕梁画栋,古柏参天,为数百里之内所罕见。

 富余集 明永乐年间,富、余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富余集。后来富、余二姓人口渐少,其他姓相继迁入,村名未变。村中现有王、牛、田、申、江、苏、安、渠、李、张、商、杨12 姓

   田 庄 据传说,此地在唐代就已有村,因为村中的井水很甜,周围村的人皆称其为“甜水庄”,后谐音变为田庄。宋元时期,因天灾战乱,村中住户渐少。明初,山西移民相继迁人,渐成大村。清代,村庄形成了东西两部分,遂称东田庄和西田庄。东田庄现有王、朱、闫、吴、辛、赵、侯、徐、贾、曹、张11姓,西田庄现有王、田、付、刘、江、李、张、郭、贾、陈、潘、靳12姓。

    于家 明永乐年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于家村,后简称于家。村庄原址在现在村南约2华里处。村中现有于、王、朱、邵、张、贾6 姓,

    郑 家 明永乐年间,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郑家庄,后简称郑家。村中现有郑、孙、刘、吕、张5姓。

    苗头 据传说,大约在隋朝时候,此地有个田庄村,村中有田氏兄弟甚为友爱,老大叫田真,老二叫田庆,老三叫田广。三兄弟相继成家后,矛盾出现了。三个媳妇都觉得自己出力多,得的少,三天两头吵吵着要分家。三兄弟无奈,只得请亲戚主持公道,将所有家产一分为三。最后剩下院中一棵花繁叶茂的紫荆树无法分割,三个媳妇便建议将树刨掉,分为三截,各得一份。次日清晨,三兄弟起来商量刨树的事,却见昨天还生机勃勃的紫荆树,一夜之间忽然变得枝焦叶萎,奄奄待毙。三人顿时目瞪口呆。老大田真忽然似有所悟,扶树大哭起来。老二老三问故,田真哽咽着说:“此树是吾父亲手栽植,树大叶茂,势成连理,枝柯交错,浑然一体。父亲常对我们说:树木千枝万叶,根系一脉。弟兄如树之枝干,应相互扶持,同心立业兴家,永如此树!想我兄弟三人,一母同胞,与此树无异。今日分家,紫荆树也感伤而枯,难道我等手足之情,竟不如此老树吗!”老上老三听后,顿时感悟,与大哥抱头哭作一团。三房媳妇闻声赶来,问明原因,也深受感动。于是当即议定,从今以后永不再提分家之事。一场风波过去,那紫荆树也枝枝再生,叶叶重绿,比先前更觉茂盛。明初,田氏后人在村头建起了田氏宗祠,塑像奉祀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因该村乃朝城县辖地,故朝城县城北门外曾立有“紫荆故里”碑。今田氏宗祠已毁,只有朝城县旧志的”孝义“篇中保存着这样的记载:“田真,朝城人,与弟庆、广同居,诸妇欲分异。堂有紫荆树一株,甚茂,兄弟议破为三。一夕,树枯。真警,谓弟曰:‘木本同株,当分析,便憔悴,况人兄弟孔怀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感而更合。诸妇闻之,亦无间言。明日,荆复荣。”因该村的家庙十分有名。人们便不称田庄而称庙头,后来谐音讹写为苗头。村中现有田、吕2 姓。 

    观 上 明永乐年间,张姓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部分定居于一座道观之南,一部分定居于道观之北,逐渐形成两个村庄,分别被称为前观上、后观上。前观上现有王、张、郝3 姓,后观上现有孔、刘、李3 姓。

    余庄 明永乐年间,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于庄。后来其他各姓相继迁入,于姓消失,有人建议将于庄谐音写作余庄,既不从根本上改变村名,又含有余之议。村中现有田、江、刘、杜、李、孟、邵、张、贺、桂、商11姓。

    尧 头 明永乐年间,程、谷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一砖瓦窑旁定居,人称该村为窑头,后谐音写为尧头。村中现有于、刘、谷、李、盂、程、韩、靳8 姓。

    新 村1960年,由于水利建设和垦荒生产的需要。县政府决定将西王庄部分农户西迁,另建新村。新村始称新西王庄,后来干脆直称新村。村中现有王、于、刘、李、孙、庞、张、袁、柴、徐、郝、董、魏13 姓。

    西王庄 明代之前,此村就已存在,因村中多王姓,故取村名王庄。有一次闹瘟疫,只有王姓部分人存留下来,为求吉利,西迁数里另立新村,村名仍为王庄。明初移民时,东面不远处又出现了一个王庄,为相区别,人们便称此村为西王庄。村中现有王、于、朱、孙、田、刘、李、庞、张、袁、徐、柴、郝、董、魏15 姓。

    夏 庄 明永乐年间,夏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夏庄。村中现有夏、闫、张3 姓。

    杨庄 明永乐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杨庄。村中现有杨、王、安、胡、夏、曹、郭、韩,霍9姓。

    吕 村 明永乐年间,吕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吕村。吕村和大王寨乡之间有个大坑,据说是旧时处死坏人的地方,人称“奸坑”,后谐音为碱坑。吕村现有吕、岳、魏3 姓

    王 村 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王村。后张、商等姓相继迁入,王姓迁出,村名未改。村中现有吕、李、张、高、崔、杨6 姓。

    河 崖 明嘉靖年间,杨姓由山西迁来,定居于马颊河岸边,人称河崖村,后简称河崖。村中现有杨、王、邢、薛、赵、韩、魏8 姓。

    玉 庄 明永乐年间,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玉家庄,后简称玉庄。村中现有玉、王、马、许、吴、李、孙、江、武、赵、周、夏、郝、郭、董、韩16 姓,

    武家河 明永乐年间,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于黄河故道之中;村旁有小河流过,人称武家河村,后简称武家河。村中现有武、刘、李、岳、郭、潘、滑7 姓,

    辛 庄 清康熙年间,路姓三兄弟由燕店路家屯迁此定居,取名新庄,有新建村庄之义,后谐音简写为辛庄。村中现有路、王、宁、江、吕、张、徐、曹8 姓。

    鲁西北烈士陵园 1994年,观朝县和莘县相继解放,抗日战争在鲁西北地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胜利。为纪念抗日战争中阵亡革命烈士,冀鲁豫边区冀南第一专署决定修建鲁西北烈士陵园,园址就选在丈八村。,原因是这里位于当时的元朝、莘县、堂邑、冠县四县交界处,所纪念烈士又以这四县籍者居多。这里还是较早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且丈八村中时有建福寺旧址可以利用,不必占用耕地。陵园于1945 年春动工,次年落成。园中建有纪念塔一座,北部辟墓地一片。除原有柏树外,又新植柏树数百株。纪念碑上铭刻了778 位抗日 烈士的英名。因园地址在丈八村中,群众习称为“丈八陵园”。

    王奉林场1950 年,聊城专署在武呈集村东建起一处重点苗圃,面积973亩;莘县在余庄东北建起一座国营苗圃,称为王奉苗圃,面积756 亩。1953 年,两苗圃合并为为“莘县国营苗圃” 。1662 年,莘县国营苗圃改称国营王奉林场。新征土地258 亩,总面积达到1958 亩。

    马西林场 1979年2 月,在国营王奉林场的基础上新征沙荒土地9104亩 。建起了国营莘县马西林场,总面总面积11833 亩,开辟南北路4 条,东西路12 条,全场形成36个林方。经过艰难的平整和“三大一深”的栽培,林场初具规模,5 年后年现出勃勃生机,成为马西地区防风固沙、造福社会的龙头项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