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名故事】十八里铺镇:87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来由简介……

 江湖留传说 2021-09-29

编者按

      地名,是一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更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
      山东莘县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许多村名、地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莘县地名的形成方式可谓丰富多彩,有的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传说故事;有的来自山川地形,有的来自姓氏群居。“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既是过去地名命名规律的体现,又是今后地名命名原则的借鉴。莘县史志将带您品读地名背后的故事,了解莘县、热爱莘县、传播莘县。
十八里铺镇:87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来由
       

      十八里铺驻地在十八里铺村,故镇以十八里铺冠名。镇驻地位于县城南9 公里处。镇下设5 个管区,辖87 个行政村。

1949年10月,莘县全县设6个区,十八里铺属李大庙区;1955年9月,莘县备区直称地名,十八里铺成为区级机关驻地的开始。1956年,莘县辖8 个区,十八里铺区是其一,辖十里坞、尹管、玉皇庙、前高庄、田集、贾庙、黄楼店 7个乡。1958 年2 月撤区建乡镇,十八里铺乡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是年9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十八里铺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1963年9 月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十八里铺区是全县8分区之一,辖田集、王庄、王铺、尹营、黄楼店、栾屯6个小公社。1964年朝南5 区划归莘县,十八里铺区是全县13个区之一。1971年撤区建大公杜,十八里铺公社是全县21个公社之一。1984年撤公社建乡镇,十八里铺乡是全县28个乡镇之一,辖十八里铺、田集、黄楼店、张洼、段屯5个管区;王铺从十八里铺析出,另建一乡,辖王铺、贾庙、王庄、栾屯4个管区。1995年,十从里铺乡改为十八里铺镇。2001年乡镇合并,王铺乡撒消,其辖地回归,十八里铺镇是全县22个乡镇之一。
十八里铺镇蔬菜交易市场

十八里铺十八里铺立村于唐代,初名南关村。明永乐年间,此处已是店铺林立,因为距莘县城18 里,故人称十八里铺。
范 庄明永乐年间,范、沈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范沈庄。明未沈姓消失,更名为范庄。
双 庙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李庄。清乾隆年间,村中建庙两座;人们遂称该村为双庙。
康夏庄明永乐年间,夏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夏庄。村中只有夏氏1 姓。康庄早在唐代就已立村,后康庄和夏庄组成了康夏庄行政村。
尹 营早在唐代此地就已立村,村名不详,后来村中住户因战乱逃亡殆尽。明建文年间尹姓由山西迁入,垦荒种田,取村名尹家营,简称尹营。后尹姓消失,其他姓相继迁入,村名未改。
蒋 庄蒋姓祖籍东昌府,后迁至府西南王花村,清康熙年间又迁至莘县城东南,定居在东耕陈庄,后陈姓无人,遂更名蒋庄。
王莽庄据当地人传说,明永乐年间,王姓的一支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王庄。清初,该村出了一个力大无比的人,膀宽腰圆,神力无比,且心地善良,乡亲有了难事,他常不顾一切,挺身相助,因而口碑甚好。只是有一点,此人性格有些粗莽,做事往往顾此失彼。因其姓王,村里人便戏呼之为’王莽”,渐渐地连本名也不为人知了。
有一次,他正抱着孩子在村头玩,适逢一辆大车陷入泥坑,百般挣扎不出。王莽一见,来不及放下孩子便挺身相助,侧身一扛,车从泥坑中冲出。却不料用力过大,怀怀中的孩子被活活挤死。王莽去世后、村里的管事人便将王庄改为“王莽庄”,以示对这位热心人的纪念,只是至今仍有人习称该村为王庄。
马庙明永乐年间,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 取村名马家庄。明末,村中建二’郎庙一座,人们遂以马庙称之。
田 集明永乐年间,田、路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北有一河道,遂取村名沿河寨。清初村中有了集市,因田姓是大户,遂称田家集,后简称田集。
沈庄明洪武初年,沈真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村名沈庄。
破 楼清康熙年间,李氏由本县李庄迁此定居,村中建有土楼一座,人称李家楼。后来土楼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但却没有拆除,人称破楼,久而成为村名。
十里坞明初,孙、范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中筑了土围墙,因村北距莘县城10 里,故人称十里坞( “坞”即土城堡)。清初,范姓单独立村,并建大庙一座,人称范家庙。土地改革时期,范家庙并入十里坞,1954 年又分成前后两个十里坞。
吴宋庄明永乐年间,吴、宋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现名吴庄、宋庄。
郭 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姜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郭姜庄。明末,姜姓无人,遂改称郭庄。
孙 庄明初,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孙庄。
赵 庄明洪武二年(1369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赵庄。
刘 庄明永乐年间,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流庄。后来,刘姓从阳谷薛楼迁来,村名渐改写为刘庄。
马林庄明永乐年间,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金庄。清初,马姓由阳谷岗营村迁来,改村名为金马庄。后来金姓无人。人们习称马庄。村中只有马氏1姓。马庄旁边有一个林庄,是明初出山西迁此立村的。
十里井明崇祯年间,国姓由外地迁此立村,取村名国庄。后国姓无人,王姓由登州府莱阳县大石槽村迁此定居,改村名新王庄。因村中有一眼古井,村子又距县城10 里,故人们习称之为十里井。
魏 庄清乾隆年间,魏姓由外地迁此立村,取村名魏庄。
张 洼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地处低洼,人称张洼。
柳 屯明建文年间,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垦荒,取村名柳屯,民国初年分为前后二村。
于 屯明永乐年间,于姓兄弟二人由登州府莱阳县赤山寨迁此定居,取村名于屯,民国初年分为东西二村。
枣 科明初,孔、李、王、张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分别立村,因这一带枣树很多,人们习称其为孔枣棵、李枣棵、王枣棵、张枣棵,后来将“棵”字改写为”科”。清初,刘氏兄弟二人由妹冢吴庄迁来,后刘姓人渐多,孔枣科便渐改称刘枣科。
田 海明初,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西有座大庙,人称宁家大庙。清初,田姓由山西迁来,宁姓迁往宁安州(今俎店乡)。田姓为了安全在村周挖壕蓄水,人们遂以田海称之。
赵 皋明永乐年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是一高岗,村西有一片水洼,有位读书人为之取村名赵皋(皋”是水边高地) 。
李 楼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此处地势较洼,又距孝伋墓很近,人们便称该村为“孝伋洼”。清乾隆年间,镇京总兵李世威葬于此地,并建楼一座,人们又称该村为“李家楼”,简称李楼。
李大庙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头有一大庙,人们遂以李大庙呼之。
老 庄此村在明代之前就已存在,村名李园。明初大移民时,周围建起了不少新村,唯独此村都是明代以前的老住户,因而人称老庄。
王海子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王庄。后来村庄朝东北方向迁移,因村旁有一大水洼,人们习称该村为王海子。
白杨园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白杨树特别多,人们遂称之为白杨园。
田张庄明永乐年间,张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 以杀猪卖肉为业,人称’ 杀猪张庄” 为避免重名,1956 年改称“田集东头大张庄”,简称田张庄。
李庄明初,李姓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李庄。
杨庄明永乐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杨庄。
高 庄明初,高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高庄。
铺曹庄明末,曹姓由莘亭镇曹楼迁此定居,因紧邻十八里铺,为避免与另一曹庄重名,取村名铺曹庄。
铺张庄明永乐年间,张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距十八里铺较近,遂取村名铺张庄。
葛 庄明永乐年间,周、葛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周葛庄。 明末,周姓消失,改村名为葛庄。后又有周姓迁入,未恢复原名。
丁 庄明永乐年间,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丁庄。
碱 场明永乐年间,杨、闫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都以熬制硝盐为业,杨姓取村名“后里熬”,闫姓取村名”碱场”。后杨姓人无,闫姓搬至后里熬村,仍以碱场为村名。闫姓又逐渐消失,其他姓相继迁入,村名沿用至今。
农 场在镇驻地东约5华里处,张洼村西南。1960 年5 月 1 日,十八里铺公社组织20 余人到此改造盐碱地,建起一处农场,命名为“五一农场”。后来,县公社民政部门先后将一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安置在这里成家立业,形成一个小村,直称’农场”。
段屯明永乐年间,陈、段、李、石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陈姓迁来早些,故取村名陈屯。后陈姓消失,段姓成为村中大户,遂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改称段屯。1959年又分为东段屯和西段屯。
小 营明建文年间,依、姜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此处是前哨兵营遗址,故取村名为“哨营”,后误写为“肖营”,最后简写为小营。
鞠 屯明初,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鞠家屯,后简称鞠屯。
后黄楼店明永乐年间,孙、高二姓先后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别立村,村名孙庄、高庄。:后合为一村,称孙高庄。清嘉庆年间,因村南有个黄楼店村,遂将孙高庄改成后黄楼店。
前黄楼店明初,黄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起建楼房,开店为业,人称该村为黄楼店。清嘉庆年间北面的孙高庄改称后黄楼店后,此村随之改为前黄楼店。
宁堂明初,此处有单姓人所文村庄,因村旁有寺人称单家寺。万历年间,宁姓由堂邑县逮屯迁来。至亲昌年间,单姓消失,改称宁堂。
曹 庄清末。曹姓由莘亭镇曹楼迁此定居,取村名曹庄。
王 庄明初,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阳谷八里桥王庄,后有一部分分迁到此,取村名王庄。
刘 炉明洪武二年(1369年卜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以打铁为业,人称刘炉。
东李庄明景泰年间,李姓由外地迁此定居,因村子位于大路之东,故称东李庄。
尚 楼明洪武年间,尚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有座小楼,故人称尚楼。上世纪七十年代,张海迪曾在此落户。
鲁 庄明永乐年间,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鲁庄。因村子濒临金线河堤,曾一度改名鲁堤口,后仍称鲁庄。
王 铺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子紧邻大道,村中设有驿站和店铺,人称王铺,后分为王铺街。前王铺、后王铺三个行政村。
林庄明永乐年间。林姓由边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林庄。
高庄明永乐年间,高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分立为南、北二村,村名前高庄后高庄。
太子张庄清康熙年间,张姓由莘城汤庄迁此定居,村庄不远处有个占地数亩的土丘据说就是春秋时期的卫太子家,太子张庄由此得名。
杨河口明永乐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于位于穿过徒骇河的路口处,人称杨河口。
薛庙明初,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古庙,故人称薛庙。
西李庄明永乐年间,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西李庄。
大、小王庄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形成卜大一小两个村子,分别称大王庄`小王庄。现为一个行政村。
郝楼清初,郝姓由燕店麻寨迁此定居,因盖有楼,人称郝楼。
流水坑明朝中期,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中骡马成群,每天都要去村旁的大坑去饮水,人称该村为“刘家大坑”,后来,坑水与河沟相通,成了活水,人们便改称其为流水坑。
邵 庄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邵庄。
翟庄明代以前,翟姓由阳谷县翟家迁此定居,取村名翟庄。
大常庄明永乐年间,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常庄。建国后为与南面的另一个常庄相区别,改名为北常庄,后习称大常庄。
周 庄明永乐年间,石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只有一条又窄又长的小街,形似胡同,因而人称石家胡同。后石姓人无,周姓迂来,改村名周庄。清末,周姓人无,王姓由田海迁来,村名未改。
申 屯明永乐年间,申姓由山西洪洞县迂此定居取村名申屯。
苑 庄清康熙年间,苑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取村名苑庄。
夏 庄清末,夏姓由外地迁此定居,取村名夏庄。
南常庄明永乐年间,一常姓人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立村“常庄”。因村里有座较大的祠堂,又称“常家堂”。清末,本村出了个千总官,人们改称其为“千总常庄’士 因村名字数太多,叫起来不方便,平时大家仍以“常庄”相称。后来为了与村东北的大常庄相区别,遂称“南常庄” 。
杜 庄该村始建于汉代,有一武官杜茂始居于此,人称杜庄。后来杜姓无人,其他各姓相继迁人,村名未改。
中心阁明永乐年间,王会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村中有集市,人称“王会集”。清康熙年间,村南南建起一座高阁,加之此地位于莘县和朝城的中分点上。
贾 庙朋永乐年间,贾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旁有庙,人称贾庙。明末清初,贾庙分为两个村,西村因距朝城15 里取名“十五里园”,东村仍称贾庙。1953年二村合并,仍以贾庙为村名。
十姓庄明永乐年间,陈、辅、毕等十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共立一村,人称十姓庄。1997 年8 月28 日,中央央电视台庆祝’十五大”召开的专场演出“欢聚在田野”在该村举行。
任 庄明永乐年间,许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许昌营,有许氏昌盛之寓义。明末,许姓渐无,任性迁入,改村名为任庄。
后刘家建村年代不详,与任庄为一个行政村
前、后李庄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取村名李庄。景秦年间,部分户迁至村北建房,另立一村,人称原来的李庄为前李庄,新建的李庄为后李庄。
邢庄明永乐年间,邢姓由山西洪洞县汪此定居。取村名邢庄。
徐 庄明天启年间,徐大春。徐二春兄弟二人由赀县迁此定居。家村名徐庄。
齐王庄 明万历年间,张立业、王大喜率族人由山西迁来,在故河道北立村,村名“河头张庄',后改为王固堆。齐氏名法也由山西迁来,在大道闫立村,村名齐路口。1947 年两村合并,定村名齐王庄。
高堂明正德年间,高建业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 ◥迂此定居,因村前有一水塘,人称高塘,后改写为高堂。
李 坊明万历年间,李再兴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中手工作坊较多,人称李坊。
宋 庄清乾隆年间,宋来喜率族人由郓城迁此定居。取村名宋庄。
苏 堂明嘉靖年间,苏先道率族人由山西迁此定居,因村中有座庙堂。人称苏堂6 不久,刘士传率族人由山西迁来。村名未改。
杨 堤明万历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靠河堤立村。人称杨堤。
栾 屯明永乐年间,栾土先与孙再长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各立一村,分别叫栾家屯和孙家海子,后来。张三保和刘石先又率家人由山西迁此,比邻建村,分别叫张家固堆和刘家岗子。明万历年间,四个村所建房屋渐渐连在一起,合成了一村。因栾姓人多。.影响又较大,村名便定为“栾家屯”,后简称“栾屯”。
林 屯明永乐年间,林道光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村名林屯。
东李屯明永乐年间,李代传率族人由山西洪洞县 迁此定居,立村子栾屯之东,人称东李屯。
玉皇庙玉皇庙不是村名,却是个广为人知的地名。据传说,后来河营(今阳谷县境内)村头有一座小玉皇庙长宽高皆只有一米多。有一天,一个农民放羊路过小庙,见一老者蹲在地上,呻吟不止,自言突然患病,求放羊人送他一程。放羊人问他家住哪村,老者说:“不用问村名,送到九龙口就行十’放羊人问九龙口在哪里,老者说:“按我的指点走,不远就到。”放羊人背起老者,按其指示向北走,不久便走到了温庄村南9 条路交会处。放羊人忽然觉得背上的老者变得奇重无比,欲放下歇歇气,谁知回头一看,老者踪迹全无。此事在当地引起震动。大家都说是玉皇爷显灵了,可能是嫌庙太小,指给地点让老百姓给他修座大庙。因九龙口在莘县、阳谷交界处,两位知县便同时下令,让周围18 个村按地亩摊钱,集资建庙,庙中塑玉皇大帝和玄武、真武神像。每逢初一、十五撞晨钟,莘县城里都能清楚地听到, 庙前逢一、四、六、九大集,每年旧旧历二月二十一是骡马大会。正月初九是玉皇生日,庙前更是热闹。上世纪二十年代,玉皇庙成了土匪的集结藏身处,莘、阳两县县长共同决定将庙拆毁,拆得的砖石物料分给18 个村。庙拆毁后,庙会还沿习了几年。庙虽不见了踪影,但人们仍习惯指称莘阳交界处的这个路口为玉皇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