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河县各村历史大全】值得收藏

 读篇好文章 2018-12-01



清河县各村历史

  • 油坊驻地各村村名来历:

  • 油坊驻地

    油坊
    明朝时北王庄王充德在此开设油坊,打油为业,后宋、李氏迁此定居,发展成村。油坊遂成村名。油坊邻近运河,很早就是码头,后发展为集镇,因而由名油坊镇,但一般仍称油坊。
    新街

    新街原是油坊村的一部分,俗称南街口。1961年将此部分划出另立一村,起名新街。

    柳庄
    据传,柳庄原名刘庄,因世居刘氏而得名。明朝时,因此村多柳树,遂演变为柳庄。
    鲁庄

    据传,明代以前,村名杨家庙,因祖居杨氏而得名,明“靖难之役后,杨氏绝,移民鲁宝信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为鲁庄。

    马庄

    该村建于明朝以前,土居冯姓,起名冯家庄,明洪武二十五年马德英一家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迁入,后冯氏举家迁走,马氏便将村名改成马庄。

    南李庄

    据碑文记载,该村原名李家口。200年前,李福元从山东胶东半岛迁居劝礼村,到第八世李天生时迁居此地,因村邻运河,李家便设了一个渡口,故取名李家口。后人户增多,又以油坊村委标志,改名南李庄。

    南王庄

    明初此村名冯家庄因世居冯氏而得名。明朝中期,王普忠一家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大王庄来村中落户,后因冯氏绝,王氏遂改村名为王家庄,为区别北边另一王家庄,后冠以方位改为南王庄。

    北王庄
    据传,该村建立早于明朝,世居许、郭、吴三姓,燕王扫北后,三姓绝,王充德、王明德兄弟二人从山东寿光县大王庄迁此定居,定名王家庄,至明中期,因南边又建一村,也叫王家庄,为示区别,又改名北王庄。
    蔡王庄
    明朝中期王彪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定名王庄,当时王氏经常跑临清做生意和临清蔡字胡同蔡尚明为友,后蔡尚明迁来落户,遂改村名为蔡王庄。
    前魏
    明朝以前,该村冯氏就在此居住,村名冯家庄。明中期,魏永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人口繁衍,成为村中首户,便改村名魏家那,后因北边一村称后魏,此村便改称前魏。
    后魏

    明代该地有土民赵、崔氏居住,明永乐初,又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刘、魏、张三氏,居住点分别称为刘头、魏头、张头,总成申合庄,后来魏氏人多,简称后魏。

    柳林

    柳林建村于明代以前,因村北有一片柳树林而得名,祖居杨氏,始祖杨春,明初,王氏、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沿用旧名至今。

    劝礼

    明初该村东南有一座和尚庙,名草寺。明朝,移民王友中由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坷拉村迁此,依庙名取村名草庙庄,后因村临河,屡遭匪患,又往北移居一华里,取村名中心屯。中心也就是圈子里的意思,据此,民国时改称圈里村,后觉得此名欠雅,便谐其音,改为劝礼。

    曲方村

    明朝中期,曲自中、方建礼两家由山西洪洞县一同迁来此地,相邻而居,各自建村,取村名为曲家那、方家那。1945年合为一村,名曲方村。

    刘唐口

    明永乐年间,移民刘廷举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邻近唐家口,故取名刘唐口。

    朱唐口

    据当地九神庙(今湮灭)记载,此地元末明初成黄家口。“靖难之役”后,唐氏先祖从江西吉安府龙泉县梅陵十二都迁此,改村名为唐家口,后又有朱氏迁入,村名演变为朱家唐口。后简化为朱唐口。朱唐口唐氏家族一支向村西移居,另建新村取名小庄里,解放后该称唐唐口。

    唐唐口

    村名沿革见“朱唐口”。

    王唐口

    明朝末年,王顺一家由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大王庄迁入此地,因邻近诸唐口,遂取村名为王唐口。



  • 赵店工作站各村村名来历:

  • 赵店工作站

    前孙庄
    明初山东登州府莱阳县移民孙氏祖孙三辈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孙庄。后因北边邻村冯家楼改为后孙庄,故又加前字,而成前孙庄。
    后孙庄

    明朝永乐年间,移民冯玉河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建有楼房故得名冯家楼。传说太平天国时期,某年四月初一,曾国藩的军队在此路过,有几个士兵进村骚扰被村民杀死。于是曾军血洗冯家楼。村民奋起反抗被打散。后来此村重建时,为避官兵再来寻衅闹事,便借南边邻村孙庄之名为村名,由于处在孙庄之北,故称后孙庄。原来的孙庄也因此改成了前孙庄。

    大田庄
    此村建于明朝以前,祖居田氏,村名田庄。明初,王、杨、刘氏先后迁来落户,村庄扩大,村庄扩大,冠以“大”字,遂成大田庄。
    二哥营

    古时该村多盐碱地,村民大都以淋盐或开盐店为业。因而得名盐店村。传说有一年,来了两支农民起义军,带兵的是兄弟俩。大哥在东村邵庄扎营,二哥就扎营盐店村。后来因二哥常打胜仗,声名远扬,村名便被“二哥营”所取代了。

    黄庄

    明代黄存良由黄唐口迁此居住,取名黄家庄,后简化为黄庄。

    南焦庄

    明代燕王扫北后,由山西迁来焦有定居,定名为焦家庄。后为区别北边另一焦家庄,冠以方位,改称南焦庄。

    邵店

    古时此村旁氏通往油坊镇的一条官道,有姓邵的长年在此开饭店,后形成村庄,得名邵家店。明初陈、秦等氏相继迁入,沿用邵家店之名,后简化为邵店。


    邵庄
    县志记载,邵雨租系青州府临淄县人,万历年间迁居清河县城东南40公里邵家店村南,以姓氏命名邵家庄。后简化为邵庄。
    赵店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移民汪氏迁此建村居住,以姓氏取名小汪庄。后有赵氏迁来在此开店,买卖兴旺,名传四乡,小汪庄的村各便慢慢被赵家店取代了。解放后简称赵店。
    谢台头
    此地原名“台头”明朝移民谢亭跃兄弟三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冠以姓氏,定村名为谢台头。
    杨茂庄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移民李士奇兄弟二人迁此居住,初名新日庄,后又有陈、王、刘等氏迁来落户,由于当时村周围杨树很多,而且十分茂盛,故取村名杨茂庄。

    银子王

    明朝永乐年间,王氏一家由山东某地大王庄迁来定居,那年正值()寅年,于是便取村名为“寅资王”。一来纪念()寅年搬迁,二来借“寅”银谐音,以图吉祥。但由于“寅资”一次,属于自造,应用中遂被“银子”二字取代,演为银子王。



  • 渡口驿工作站各村村名来历:

    渡口驿工作站

    安家那
    该村系明朝以前徐姓居民所建。原名徐家村。明永乐年间,移民安景祥由山东乐灵县迁此定居,后徐氏绝,安氏便改村名为安家那。
    董家那

    明永乐年间,移民董伯英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董家那。

    简家那
    据传,明朝时,移民简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简家那,至今沿用。
    魏家那

    明朝末年,本县谢炉居民魏良臣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为魏家那。

    前郭屯

    该村在明朝以前称前屯。永乐年间,移民郭纲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为前郭屯。

    后郭屯

    据传,该村土民高氏,村名为中心屯。明永乐年间,移民李英魁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此村位于前郭屯之后,于是便得名后郭屯。

    东渡口驿

    该村位于卫运河渡口,旧时代又是官家的驿站,故而得名渡口驿。近年按方位行政划分为两个行政村,位于东部的称为东渡口驿。

    西渡口驿
    该村位于卫运河渡口,旧时代又是官家的驿站,故而得名渡口驿。近年按方位行政划分为两个行政村,位于西部的称为西渡口驿。
    藤蒿林
    据传,明永乐年间,移民藤胡老由山东登州府招源县野鹊村迁此定居。当时此处正值战乱之后荒无人烟,但见野蒿成林,遂定村名藤蒿林。
    杜家楼
    明朝以前,该村叫彭庄,又名彭家楼,因祖居彭氏并村中有九座楼房而得名。明永乐年间,杜氏先祖杜福专由山东莱州府椿树庄迁此定居,后成为该村大户,遂更名为杜家楼。


  • 谢炉驻地各村村名来历:

  • 谢炉驻地

    王双庙

    明永乐年间,王征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此地有一座双门古庙,故以姓氏加双庙而定名王双庙。

    韩双庙

    明洪武25年韩刚一家由山西洪洞县椅子圈村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座双门古庙,故加姓氏定名为韩双庙。

    刘双庙
    据传,该村原名刘家涯,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红铜县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座双门古庙,故改名为刘双庙。
    彭双庙

    明永乐年间,彭迎春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西有一座双门古庙,故以姓氏加双庙而定名彭双庙。

    董双庙

    明永乐年间,董天伦一家有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西有一座双门古庙,远望去,好像并列两庙}故以姓氏加双庙定名董双庙。

    冯双庙

    此地原有土民冯氏居住,传说是因村西有一座双门古庙,故定名冯双庙。

    罗屯

    据传,古名丰盛屯,明永乐年间山东青州府罗殿祥一家迁此定居,改名叫罗家屯,以后简称罗屯。

    东街
    为方便管理,将原来谢炉村划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为东街,南街,北街。
    南街
    见“东街”。
    北街
    见“东街”。
    贾楼庄

    传说,贾氏是当地土民,村西北有座唐朝时期的古戏楼,故以姓氏家戏楼而定名贾楼庄。

    房楼庄

    明永乐二年,杜峰一家由山西红铜县迁来居住,一年后由山东沂州府迁来房宽兄弟二人,杜峰叫房氏弟兄住此,并把村名许给房氏,因此北有座唐朝时期的古戏楼,故而定名房楼庄。

    王楼庄

    当地土民姓王,因村西有座唐朝时期的古戏楼,因名王楼庄。

    刘楼庄

    明永乐年间,刘氏由山西红铜县迁来定居,因村西有唐朝时期的古戏楼,而定名刘楼庄。

    赵楼庄

    据传,明朝前此村份东西两片,中间是大湾{当地习称坑塘为湾},且村东有座古戏楼{此戏楼建国后尚存,今湮灭}传说,唐朝所建明朝改建。明永乐年间赵氏由山西红铜县迁此定居,人口繁衍,两片合一,遂该村名为赵楼庄。

    刁楼庄

    明永乐年间,刁玉梅一家由山西红铜县迁此定居,因村东南有座唐朝时期的戏楼,故借意加姓氏定名刁楼庄。

    闫堂

    据说明以前给村名黄庄,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闫的兄弟三人。老二定居于此,因村东有一真武大帝的庙堂,固定村名为闫家堂,后简称闫堂。


  • 杜林工作站各村村名来历:

    杜林工作站

    孙石佛
    明永乐年间移民孙四金,孙四玉,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一石佛村(民国尚有遗址今湮灭),故以姓氏加寺名取村名为孙石佛。

    焦石佛

    据传,明永乐年间南京人焦亨逃难到山西洪洞县后又迁此定居,因邻近一座石佛寺故取村名为焦石佛。

    陈二庄

    据传,此地原名陈庄。从前此村西北2里处还有一个陈庄,有赵、吴两氏居住,因地处沙土窝,后搬至此村。因此村史由两个陈庄合并而成,故取名陈二庄。

    刘保庄

    该村原名不详,以前又穷又小。自从刘保义因往外祖母家在此落户后,逐年富裕起来,故取名刘保义庄,后刘氏迁回刘双庙。明朝初年,姜、冯、董等氏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沿用此名,后简化为刘保庄。

    靳家那

    此村原叫“北杜林”。因邻近有一处杜树林而得名。永乐年间,移民靳友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依姓氏改为靳家那。

    张王仙

    见“韦王仙庄”。

    李王仙

    见“韦王仙庄”。

    王王仙

    见“韦王仙庄”。

    韦王仙

    据元代该村庙钟铭文记载,该村原名杨寺务,明永乐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张、王、李、朱、韦等氏,分四片居住。韦氏片原有王、许、曹三姓土民,其中王氏户大,故独立建村取名王三庄,后因土民绝,韦氏兴,故冠之以姓。称韦王三庄,又因三、仙音近。故演变成韦王仙庄,其他三片大姓之户,也相继取村名张王仙庄,李王仙庄,王王仙庄。

    高家庄

    据传,此村系明朝以前土地高氏所建,故名高家庄,明永乐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李氏从山东青州府益都县迁至此地,仍沿用高家庄之名。

    李六庄

    此村建于明代以前,村名失传,燕王扫北时,此村百姓大都死于战乱,只有李六一人幸免,山西移民重建此村时,便借李六之名定存名为李六庄。

    沈家庄

    该村原名“年二庄”,明永乐年间移民沈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以姓氏改为沈庄。

    谢胡营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移民谢宏正,刘宏正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与李葫芦营相邻,况且谢氏年长,故定村名谢葫芦营,现改为谢胡营。

    后杜林
    明永乐年间移民周氏由山西迁来此地,因村东有一盘杜树林(民国时尚存今砍伐已尽),遂取村名为杜林。又因当时南边近邻一村也叫杜林,故冠以“后”字定名后杜林。  
    前杜林

    明永乐年间,移民田氏一家从山西迁来此地,当时此地东南有一片杜树林,故取名杜林。为区别北边另一杜林,特冠以方位,称前杜林。

    后苗庄

    明朝永乐年间,移民宋氏兄弟四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取名“苗庄”。后因老四与兄长们不和,便独自搬到东南一里处另建新村,也叫苗庄。为相互区别,原建的苗庄因居于北故得名后苗庄。宋老四新建的苗庄因居于南便得名“前苗庄”。

    前苗庄

    后苗庄

    唐辛庄

    明朝永乐年间,唐少田由本县唐口迁至此建村,取名唐辛庄,因新字体繁,后演变成唐辛庄。

    徐家阁

    据传,此村原叫:马保寺“,因村中土民姓马,并有一寺院,而得名。明朝永乐年间移民徐千、徐万由山东邑都县徐家沟迁此定居后,在寺内修建一佛爷阁,故村名沿变为徐家阁。

    孝义屯

    传说,古时候,有叫”么芒“的人给他父亲送殡回来,把孝衣脱到此地,因而得名孝衣屯,后演变成孝义屯,原居韩、张氏、明洪武以后,田、王、孙、杨等氏先后迁来。

    小田庄

    明朝末年本县大田庄田氏家族中有一支由大田庄迁此建村,因位置在大田庄之西,故名西田庄,1956年因村较小,故改为小田庄。

    李胡营

    据传,早年此地是一片湖地,村南最洼,经常积水,形似葫芦。元末明初李氏在此建村,借湖地之状貌冠以姓氏取名李葫芦营,现改为李胡营。

    韩胡营

    原名赵葫芦营,因世居赵氏,且村南有洼地,形似葫芦而得名,明末清初韩氏兄弟由邱家那迁此后,韩氏人丁兴旺故又改称韩葫芦营,现改为韩胡营。


陈庄工作站各村村名来历:


陈庄工作站

大许

明代以前建村,因祖居许氏而得名许庄。明永乐年间,村东又立一个小村,亦名许庄,为示区别,故改为大许庄。

小许

明永乐年间,移民王英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本县王仙庄,后又到此建村定居,借西边邻村许庄之名为村名,因此比西边许庄小,故称小许庄。

大闫

据传,明朝时期,冯氏先祖冯计东在此居住,因地质盐碱,常年淋盐为生,故取名为盐庄,后演变成闫家庄。明末时村西另建一小闫庄后,为示区别,改为大闫庄。

小闫

明朝末年,房赞从本县贾楼庄迁到此地建村,因村子较小,东边邻近闫庄,故取名小闫庄。

史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史氏先祖史云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史家庄。后简称史庄。

蔡庄

据查,明永乐年间,土民蔡志,在此居住,村名蔡家庄简称蔡庄,至今未变。

陈庄

明永乐年间,除左敏、陈治宪、叔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本县罗屯,又搬到此地定居,以姓氏取名陈家庄,后简化为陈庄。

铁官庄

据传,该村建立早于明朝,原名失传。明永乐年间,村民王中在此居住,因在村北挖井时,挖出一个“铁冠”来,故而取名铁冠庄,以后,因“冠”“官”同音,官字易写,便演变成铁官庄。

楚太和

见“田太和”

田太和

据传,明永乐年间,移民田建城、楚汉举、李金玉、王志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初名申庄,因“申”“孙”同音,遂叫成了“孙庄”。后来嫌此名不雅,便改了一个雅名——太和庄(一说申庄先改太平庄,后因两家打官司的打成了和局,故改成太和庄),由于田楚李王四姓各自簇居一片,为相互区别,遂冠以各自的姓氏而独成一村。分别成为田太和庄、楚太和庄、李太和庄、王太和庄。都又简称田太和、楚太和、李太和、王太和。

李太和
见“田太和”
王太和
见“田太和”
焦园

明永乐年间,焦春路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到本县焦石佛,后老大搬迁至此种菜园子。久居成村,遂取村名为焦家园、后简称焦园。

刘台头

明永乐年间,移民刘玉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清河县分别在三个地方落户,其中一人定居台头,加姓氏定名为刘台头。

宁台头

明永乐年间,移民宁老赞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初到赞古,后定居此地,因此地名为“台头”故加姓氏而取名宁台头。

赵台头

明永乐年间,移民赵延嵩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清河县,初到黄金庄,后到赵庄,因赵庄土地荒沙,又迁到台头。加姓氏取村名为赵台头。

郝台头

此地原名台头,因郝氏祖先创建此村,故定名郝台头。

黄台头

明永乐年间,黄氏先祖由山东登州府黄县鸭窝庄迁来,初到落沙口,又到黄家口,到第四世黄帮月时,因嫌黄家口靠河道不安全搬迁至今址,因此地名叫台头故冠以姓氏而定名为黄台头。

康庄

明永乐年间,移民康成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初到峨二庄,后又迁居此处,以姓氏定名康庄。


城关工作站各村村名来历:

城关工作站


东关
该村坐落在清河古县城东门外,故定名东关。
西关
明永乐年间,移民吴帮道、吴帮珍兄弟两家由山东维县西关迁来。其兄吴帮道在此定居(帮珍定居后吴)因此地处县城西门外,故定名大西关。之所以称大西关,是因为当时西门外已有一村名小西关。1938年小西关村被日本侵略军烧光。大西关“大”字消失,遂称西关。
菜 园
菜园又称七菜园。因此地有许、马、董、王、郝、简、宫七姓居民,各姓簇居,共分七片,又因此地水井多,村民大都以种菜为业,故各以姓氏加菜园以为村名。后郝菜园郝氏迁出,郑氏迁入,遂改郝菜园为郑菜园。年长日久,七片相连,遂总称菜园。
韩 村
明永乐年间,移民韩叙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韩家村,简称韩村。
后吴庄
明永乐年间移民吴邦珍由山东维县西关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吴家庄,后因前边有个吴家庄相邻,又改为后吴家庄。简称后吴庄。
贾 庄
此村原名贾庄(来历无可考)。因居于县城之西,且城东有贾庄,故曾称西贾庄,现仍称贾庄。
穆家井
明末清初,穆照由本县华家那迁此定居,当时全村仅有苗姓一户居民,村名李家井。后苗氏迁此他乡。穆氏便改村名为穆家井。
南堤村
此村位于清凉江(古黄河)南岸,古名南堤子。元末明初改为南堤村。
牛城后
牛城后系牛氏先祖牛彩兴同宫氏先祖所建。当时两家从山东宁海县牛庄迁此,鉴于人们有以北为后的习俗,此村坐落在城池之北,再加上清河县无北门,就像在城的背后一样,故取村名牛城后。
前吴庄
据传,该村原名田水庄。后因邻近后吴庄,演变为前吴庄(经过不详)。
三官庄

三官庄原由三个村合并而成。明朝以前,此地有一个小村,名赵官庄,村中仅陈、赵两户居民。明永乐年间,移民贾大贵,郁德水两户由山西洪洞县迁此,邻近定居,分别取村名为贾官庄、郁官庄,后此三村联为一片,遂通称三官庄。

塔 坊
相传,古时此地有座佛塔,塔坊之名因塔而得。
王城后
明永乐年间,移民王明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清河县城之北王家岗定居。因清河县城没北门,后改名为王城后。
小简庄
小简庄原名李家庙。李家庙村建于明朝以前,“燕王扫北”后,村民死亡殆尽,仅存李氏一户,后简氏迁入,人口渐多,李氏绝,因南边邻一大村名简庄,故改名小简庄。
杨家庙
据传,明永乐年间,移民杨老二(同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邻近寺庙故定名杨家庙。简称杨庙。
寨 子

明永乐年间,杨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在来前即预定好落户地名“寨子”,使后来人易找。

张花井

据传,张井张氏,辛集公社张庄张氏,双城集公社张庄张氏其始祖是亲兄弟仨,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此处有甜水井,而城关无甜水,城关居民常来此井挑水,故得名张家井,现与花家井村合并为张花井。

城东村
老城里门口以东是城东村。
城西村

老城里门口以西是城西村。


马屯工作站各村村名来历:


马屯工作站

马屯
据传,该村系明朝前马氏所建,原名马家屯,后简称马屯。
尹才庄
据传,该村原分前后两片,以尹姓为大户,故名前尹庄,后尹庄。到清朝初年两村连成一片后,统称尹才庄。
花园
据传,明万历年间,山西移民董氏迁此定居,因当时此地花草颇多,故取名花园。
陈家村
明朝万历年间,移民陈关、陈同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陈家村。
茶店
据县志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时尝游至贝州{清河在宋朝前期称贝州}憩于隆兴寺,寺僧知其非常人。又尝饮茶于城西十二里之龙王堂,后改茶堂,其村改茶店村。
梨杭
县志记载,明初清河人李达从太祖战,数有功,封千户候,但未详其何村人,又民间传说,李达曾率军保驾北上,渡清凉江时,把妻子留在此地,故得名李元村,后因此村多梨树,且“李”“梨”谐音,遂演变为梨杭。
史家庄
据查,明万历年间,移民史政由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史家庄。
岳庄
据传,明万历年间,移民岳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岳庄。
落沙口
明朝万历年间,高沛玉、高沛谦兄弟二人由山西迁此,因居处正当封口,落沙成丘,故取村名落沙口。
王什庄
据传说,该村建立早于宋朝,村名孔宋庄,是梁山英雄武松生地。由于武松参加梁山造反,官军常来寻衅。为避祸害,村中人陆续搬到村南一瓜屋建村。因此处原有一姓王的老妈妈巨著,故取村名王氏庄。后嫌其名不雅,改为王什庄。
大辛庄
据传,此村旧志在今址西北0.75公里处。明朝末年,官府来人征粮被杀,村民怕受株连,纷纷逃往他乡。有一户姓马的搬到此处,起名大新庄,后演变为大辛庄。
刘庄
据传,明朝万历年间,刘氏先祖由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名刘庄。
李官庄
据传,明万历年间,移民李、赵、田等氏先后由山西迁此定居,李氏迁来较早,因村子座落于八百亩官地附近。故名李官庄。


葛仙庄驻地各村村名来历:


葛仙庄驻地

葛仙庄村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路过清河,将当地无赖张十五的人头割下,刀劈分尸,把张的腿扔到一棵树卡巴(即树杈)上,故此得名“卡巴庄”,又名“割项庄”。后有葛氏迁来居住改村名为葛仙庄。
北赵庄
明朝移民赵心峰、赵心成兄弟两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定名赵家庄。一九八一年,推行地名标准化,鉴于此村位于县城之北,故更名为北赵庄。
康家庄
康家庄原名长命庄,建村早于明朝,元末明初战乱之后,村中居民大都死于兵灾,仅有商氏一户幸免,故起村名为长命庄。永乐年间,移民康二老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村落户,后因商氏绝,故改名康家庄。
顾家庄
顾家庄又名葫芦头。从前此村四周环河,只有一个出口,形似葫芦,故此得名葫芦头。明永乐年间,顾放(从南京随县令来)移入后改名顾家庄,沿用至今。
梁家那
据传,明朝永乐年间,梁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梁家那,沿用至今。
邱家那
邱家那原名鞭家庄。明朝永乐二年(即1404年)山西洪洞县移民邱氏兄弟二人和刘氏一同迁此定居,邱氏建村邱家庄,刘氏建村刘家庙。因二村相近,后合为一村,统称邱家庄,后演变为邱家那。
周家那
据传,明朝移民周氏从外地迁此定居建村,以姓氏立村名周家那。
沈儒林
明初,沈氏祖先携家从江西九江府湖口县第十二都迁来定居。因沈氏家族源远流长,文士辈出“多文儒”,故取村名沈儒林。
杨儒林
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杨春一家迁此定居,因邻近沈儒林,遂取村名杨儒林。
尹儒林
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尹土成一家迁此定居,起名尹林村。后仿效沈儒林之名改为尹儒林。
牛家屯
牛家屯由牛姓居民建立于明朝之前,以姓氏命名,沿用至今,现牛姓仍为村中大户。
王家嘴
明永乐年间,移民王氏从山西迁此定居。当时村前是清凉江渡口,有九条道路在村西老庙汇合通向河口,故取村名王口。后村民嫌此名不雅,改为王家嘴。
指坊头
据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微时路过清河将当地无赖张十五劈成数块,人头挂在今指坊头处的树枝上,因而得名“枝放头”,后演变为指坊头。


猴年大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