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年代香港

 最初之光 2016-09-15
目录
1950年香港
1951年香港
1952年香港
1953年香港
1954年香港
1955年香港
1956年香港
1957年香港
1958年香港
法律与治安 虽然国共内战的结果大致落定,但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左派以及支持中国国民党右派在香港继续角力。1950年上旬,安置了中华民国国军的退役老兵和家眷的香港岛摩星岭公民村,被一群左派学生挑衅,最后更演变成流血冲突。结果香港政府于1950年6月把这群老兵和家眷迁往新界东南部的调景岭 及后于1956年10月10日,左派工会策动大规模破坏活动。虽然表面上原因是低工资、工时长、拥挤环境,但连日却捣乱300多家左派报馆、学校、工厂、商店、工会,并放火焚烧商店、推翻汽车封锁道路导致交通瘫痪,军警四出抢掠导致300人死伤,称“双十暴动”,港督葛量洪派遣暴徒搜捕军警才告流血冲突。 虽然加强了法律管制,打击了三合会的发展,但是50年代的大部分社会问题都跟香港境内的国共两派有关。英国政府惧怕共产党分子激起反英情绪,因此向伦敦提倡反共政策。[8] 旗帜与徽章 香港的旗帜与徽章在1950年代出现了重大的修改,一直沿用到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为止。1959年1月21日,伦敦英国纹章院把新的徽章授予香港,同年7月27日,香港以此为旗帜设计。旗帜上徽章易为白色圆形衬托的香港盾徽。徽章上由代表英国的狮子和代表中国的龙共同手执盾牌,盾牌底部画有两艘帆船、顶部是英国皇家海军皇冠的图案。另一只狮子直立于盾牌上,手持一颗明珠,盾牌下横放着缀有英文“HONG KONG”字样的带条。 医院及医疗 为应付大量难民的需要,英国红十字会在1950年7月12日在成立第一个香港分部,即今天的香港红十字会。[11]他们在荔枝角医院开始并开始提供“病人关注服务”。捐血服务始于1952年,首年已有483名市民参与。1953年,他们开始赈灾服务,是为了服务石硖尾大火中的灾民。[12][13]1957年,香港政府成立了香港旅游协会。[14] 灾害 本年代灾害以1956年双十暴动最严重,酿成60死300伤。紧随其后的为1957年广东道木楼大火,导致59死10伤。1959年暴雨成灾,引致46死21失踪60伤。1955年则发生严重山洪暴发,28人丧生。1951年毕拿山空难,26人罹难。1957年亦暴雨成灾,造成25死8失踪。1951年石澳空难,16人身亡。1954年,大埔锦山村大火烧死14、烧伤8人。1953年建筑中唐楼倒塌,13死21伤。1950年元朗大火与1951年九龙仔山泥倾泻事故同样夺去12人性命。 另外,由于大量中国大陆人口移入,香港的木屋迅速增多,大型火灾频生。1951年11月,九龙城东头村大火烧毁木屋5000多间,灾民20000多人,1953年12月25日的石硖尾大火受灾面积更达45亩,毁木屋7000间,灾民60000多人。其后1954年亦有大坑东木屋区大火;1955年有石湖墟大火、九龙花墟村大火、铜锣湾马山木屋大火等。 女性地位 1949年,警队首次招募女警。1951年,十名女警毕业,编入各区刑事侦缉部,香港首次有女性执行文书工作以外的治安工作。1957年6月,东华三院的护士发起集会,要求废除女性婚后停用的规定。 除此之外,当时的电影也不乏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上遭遇到的问题、女性意识的觉醒、以至她们勇敢反抗的故事,例如朱石麟导演的《各有千秋》、《新寡》,长城出品的《我是一个女人》等。文化 生活方式 粤剧 日治时期结束后初期,政府垄断了食物及原材料的采购和分发,包括了米、棉线。政府的价格管制到了1953年才取消。1955年为了稳定食米供应、防止囤积居奇,香港开始实施食米管制方案。[15]这个时期的生活可以总结为“资源匮乏,人口激增”。不少中国大陆居民逃亡到香港,在山边及大厦天台兴建非法寮屋。[16] 结合了大陆不同宗族及香港原居民,一个充斥不同方言的社会顺应而生。来自不同省份的人在香港建立自己的宗亲会联系乡里,亦带来家乡特色的饮食文化教育 受日治时期的校舍破坏及国共内战的难民潮影响,令学校数目和学额远远供不应求,香港出现严重的失学问题。政府于1950年拟定了“十年建校计划”,希望在十年内提供足够的学位收容适龄的小学儿童和希望升读中学的学生。但这项计划因受到中国大陆政权的变更而无法适应[17]。1951年12月,政府发表了《菲沙报告书》,当中的建议包括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行英文教学,以及发展小学和师范教育等。在1955年8月开始推行《小学扩展的七年计划》,包括建立五间官立小学,大量增加小学学位[18]。另一方面,当时港府在徙置大厦的天台上设立的天台小学,也是当时小学学位的来源之一。相反,专上教育的发展相当有限。1951年,港督葛量洪委任贾士域(Keswick)就香港高等教育作出研究报告,当时的结果是不主张另设一所新的中文大学。虽然1950年代香港开始出现一些专上学院,如1956年开办的香港浸会学院,但这些学院的功能并不能与大学相提并论。至1959年,港督柏立基邀请富尔敦(J. S. Fulton)来港考察,并建议香港大学开设中文部,但被港大拒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