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国学君在喜马拉雅上解读《论语》系列语音内容的第五篇,下文是文字稿的内容。由于是讲稿,并非专门的文章,所以会显得有点跳跃,建议主要听语音~当然,如果你想一次性收听所有,可以点击右下角的“阅读原文”,并订阅,这样就可以看到所有内容,且第一时间听到最新内容啦~ 之前的几期内容,我们主要讲了两个字,一个是学,一个是悦。
在儒家,特别是《论语》当中呢,孔子所说的学,指的是大学,明明德之学,是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品味,体认天道,进而知天命的过程。
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悦,则是当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在当时具体的情景下get到了天意,获得了良知(也就是当时正确的认知)时,心中自然而然会升起的一种喜悦,一种通透爽快的感觉。这种喜悦的获得,往往并不会有什么预设,什么强制不变的规定,所以在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审美。
被遮蔽的悦 但很多时候,及时这个美妙的世界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并无法从中品味到这种“美”,体会到这种“悦”。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粗暴地来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由于不了解,也就是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积累不够,底蕴还不够。例如,我们欣赏国画、京剧,由于平时几乎就没有关注,只是偶尔被人拉去看看,我们可能只能有一个大概的感觉,好看不好看,但如果我们是一个专业的票友,懂得其中的各种规则、难点,那我们就会能够更好地欣赏到其中的不易之处和精妙之处。同样,在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学习的时候,一开始往往也是比较枯燥的,因为我们啥都不懂嘛,但随着自己的积累慢慢增加,熬过这段比较乏味的时期,慢慢就能领会奥妙了。所以,我也反复说,我讲的这些东西,可能有好多你们现在还不太理解,没关系,过一段时间再来听一遍,慢慢的,可能就会有感觉了。佛家常说的“感应”,就来啦。
第二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对我们的阻碍往往很大的,就是我们心中的一些固定的观念、信念、看法。这些东西往往会以经验、道德、习俗的方式出现。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里约奥运会,林丹和李宗伟的羽毛球比赛,可谓万人瞩目。在看比赛之前很多人都纠结,一方面作为中国人,希望林丹赢。另一方面,看了这两个顶尖高手这么多比赛,李宗伟在大赛里头基本没赢过林丹,我们也希望他能赢,有点心疼他。当然,他们的这场比赛也确实很精彩,让众多观众感觉赏心悦目。这其实是真的是我们广大民众一个很可喜的进步。人们在欣赏奥运会时候,那种觉得中国一定要赢,为本国运动员揪心,希望他们能够为国争光的执念在慢慢松动。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但能很好地欣赏到林丹精彩的救球,也能衷心地赞叹李宗伟的杀球。两边的美,都能欣赏到,体验到。但如果我们心中总有一个特别爱国的观念,希望林丹能赢。那我们没看到李宗伟打了一个好球,一定不会赞叹,只会担心和不愉悦。同样,我们也就比较难以接受本国运动员没有拿到好名次,即使他已经尽力了,其实表现也不错。刘翔不就是这么被我们伤害的吗?而现在,傅园慧傅爷,并没有拿到冠军,我们也很欣赏她的天真直率。 不知道说到这里,大家会不会有感觉,其实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观念、习俗,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它堵死了我们对于更多可能性的欣赏,对于更多正确认知的获得,对于更多人的包容和理解。这些是为什么我在第一期节目的时候说,其实无论是迷信,还是道德主义,我之所以不赞同他们,就是因为我们容易把他们绝对化,而堵死了我们继续理解、学习、认识、欣赏这个世界。 所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观臆测,不要认为什么是必然是对的是这样的,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认为有我。没有什么人间的道德、习俗、规矩,必然是对的,是亘古不变的。这四种情况,都会堵住我明德,也就是认知的扩展,会让我们看不到美,体验不到“悦”。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核心,很多时候,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保持我们每个人“心”这面镜子的明亮干净,擦去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改变的条条框框,让生命的力量能够自由的流动,明德能够自由地扩展,让一切生命的美妙,都得到包容、尊重乃至亲近,能够自由、完全地展示,而不是被我们用脑子中一个僵死的观念去简单粗暴的压抑乃至扼杀。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含义啊!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慈悲、包容。
何谓君子 儒家所说的君子,所说的“学”,其实就是对这种“悦”,对这种审美,对这种认识天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而看清世界走向以及自己在这个走向中具体任务的自觉追求。其实,从究竟的角度说,任何的“学”,也即我们通常看到的为了功利、为了金钱、为了自己出人头地的学,其实都是在明明德,在知天命。就是有自觉不自觉的区别。
人们的生命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是学于师,学于人,学于己,其实都不是。仔细品味一下,全是学于“天”而“知天命”。孔子的伟大,在于他把古代原始巫术中人们对于外在鬼神的祭祀活动,改造成了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祭祀”自己的“心”,这就是“致良知”的本质。
如果人们也在学习、努力工作、体验世界,但是并不知道从这些学习、工作、体验中去去“明明德”,去“见道”,去“知天命”,缺乏了这种自觉追求,那无论你学的是什么,那都只可能是小学,不是大学。
孔子十有五有志于学,对于有志于学的人来讲,办事的对错与否,成功与否,自己为人的是是非非,都不是第一位的事。用佛学的话讲,都属于“第二义”。第一位的事情是,通过个人行为的美丑善恶真假对错,体验蕴藏在人的行为背后那生命的运动,那个东西太“美妙”了,人永远在自己的生命行为中欣赏着“它”的存在,才能真正通晓自己是谁,自己是如何存在的。 正是因为作为一个君子,一个有志于学的人,他不是仅仅会关注自己行为、处境的美丑善恶、自己的道德高低,而是自觉积极地去体认这背后的天道发展的规律,体认天意,他才可能“久处约,长处乐”,并近于道啊。用佛家的话来说,这就是心不随境转。 我们东方的文化,主张的就是这样永恒的“审美人生”,连死亡,也是一种审美的素材。这样的“学而时习”,怎么不会是“不亦说乎”的呢?有谁不愿意时时刻刻生活在审美之中、喜悦之中呢? 用一句简单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发生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让你明白一点什么,欣赏一点什么。
人不知而不愠 坦诚来说,这种喜悦,这种审美,就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每个人和每个人,他们对一件事的感受有可能会有类似,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他积累的方面、深度不同,他的观点、信念不同,对于同样一个画面,看到的东西,品出的味道就不可能完全一样。有的事情,就比如国学君在这里讲的内容,在有的人的眼里,可能是啼笑皆非的闹剧;在有的人眼里可能是崇高高雅的见识;在有的人眼里,可能是嬉笑怒骂的幽默段子……即使是很多外在看似客观标准的物体,大家看到的感受,读出的味道也可能不同。经常被调侃的就是,在男人的世界里,颜色就只有红黄蓝绿黑白等等大的感念,在女生眼里,单单一个红色就会有枣红、酒红、粉红等等一系列区别。在我们眼里,可能看到一个古建筑如故宫,只能感受到整体的宏伟大气,但是对于古建筑专家,能够感受到他们设计底蕴,感受到榫卯的神奇,它们感受到的信息和精度比我们高的多得多。
所以啊,用佛家的话来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一个佛国,他所看到体验到的世界,都是他的世界,都是有所不同的。用董子竹和李泽厚先生的话说,那就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内时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通过统一的语言、表达来交流,但我们也应该很清楚,那些表达也仅仅能够传递部分的信息,只要表达出来,就必然会有减损。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人总说不要拘泥文字,要得意忘言,要拈花一笑印心会意的原因。因此,我们人与人,感受与感受,认知与认知,是不可能绝对等同的,我们能够求和,但无法求同。
所以,当有朋友来了,大家能够相互交流,甚至相互有所启发,这是非常难得且值得高兴的。但如果大家无法理解,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世界本就如此,有什么好埋怨生气的呢?毕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识了道的人,自然会有一种坦荡荡的气质。 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到此为止,论语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算是解释完了,用了相当长的篇幅。但是这句话的理解真的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对于整个儒家精髓能否真正把握,能否进入国学的大门。 |
|
来自: 茶香飘万里 > 《国学(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