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过去30年的战略失误

 齐一摄现美 2016-09-15
作者:岩华,中华研究所主任


今天中国很多官员和学者热衷于“创新”,把高科技创新视为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这个经济大方向没有问题,但不同的国家应有不同的、适应本国国情的“阶段性策略”,否则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战略性错误。二十年前,很多人推崇《世界是平的》一本美国“未来学者”的著作,以为印度致力于发展软体,服务及医药等高科技“创新产业”,才代表了世界的未来产业。中国的多数产业是“落后产业”,必将被淘汰云云。

印度发展“高科技”当然没问题,但从整体印度国情来看,不顾其10亿人的没有充分就业和尚未启蒙教育的基本现实,却致力于只能提供少数人就业的所谓“高科技创新”,正是其致命战略错误。至今,印度包括“高科技(占30%)”内的出口制造业,仅仅提供了600万人就业机会,而适应中国国情的“出口制造产业”却提供了1.2亿人工作,是印度的20倍。印度大量不对称优势“人口资源”,不是象中国那样加入世界经济竞争,转化为人口红利,而是被闲置在农村和城市贫民窟里,白白浪费了。

正是这个战略差异,导致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至今印度只有30%的人口,即三亿人城市化,而中国却有将近一半,即六亿城市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印度有45%的儿童“营养不良”,而中国只有7%;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有2.5亿之多,而中国只剩几千万。

即使印度推崇的所谓的“高科技”,也无法真正与西方先进国家相竞争,它并不具备独立创新与研发优势(主要是没有自己的内部市场),只是为先进国家提供软体代工和电话客户服务而已,被西方形象地称为“科技佣人(tech servant)”。印度自称要成为“世界办公室(world office)”,实际上却成了西方的“佣人房(maid room)”。

相对于中国,这些年来作为“世界工厂(world factory)”迅速形成,使中国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高、中、低级产业以不同层次,全面展开。不仅发挥了中国的固有的比较优势,也在高科技产业与先进国家形成竞争,才创造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奇迹--中国更应珍惜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正确的战略选择。

当初,我就坚决反对这种“盲目跟风”,不遗余力力促中国加入世贸,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comparatative advantage)”,将人口劣势转化为不对称优势----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印两国不同发展道路上的巨大差距,终于使印度尝到深刻教训。现在的印度正在复制中国当年的“出口制造业”战略,以人口红利与世界竞争。而我们自己却在葬送出口制造业!中国提倡高科技创新只是对了一半,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还有一半以上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如果只是跟在西方后面人云亦云,我们的六七亿人民怎么办?庞大的“农村贫民窟”怎么办?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出口制造业怎么办?!

西方的“绝对优势”也有弱点

2000年后西方兴起的创新经济(New Economy),依赖高科技和密集资金,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拥有其绝对优势,或独立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中,并不一定能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竞争――因为中国采取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就业创造了制造业的奇迹。

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将是中国目前和今后一个世纪的基本特点。很多人以为“人口太多”是中国的弱点,两手一摊(没有办法了):这就是贫困落后的原因――其实是严重的误解,我始终认为:

第一、人口多就意味着人力资源丰富,这正是经济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才(技术)、资源和资金,是经济成长缺一不可的动力。大量人口正是中国(及印度、巴西等)的比较优势所在。目前,除美国(主要是外来移民)外,世界先进国家或地区,人口都在委缩,象现在的日本,西欧、俄罗斯及中国台湾那样,不可避免地发生经济学上的Coindication (共生效应):人口减少,需求降低,经济萎缩。

第二、人力资源丰富也就意味着企业和产品的成本低廉,有利于企业形成大规模生产,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尤其对西方的高人力成本,形成强大竞争优势。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外贸所向披靡,国家财富急剧增长,主要就是人力密集产业的汗马功劳。如果抛开市场规律,盲目发展高档产品,或提高产品价格,只会象现在的西方那样,失去市场,人口失业,企业倒闭。

第三、西方资金密集型企业,其高投入和高人力成本,也会造成高风险。使其除了依赖“不断创新”获得高利润外,其他产品没有竞争力。而其高科技一旦停滞落后,或资金密集产业转为金融投机(发行垃圾债卷,炒房产、炒资源,正是这些引发美国金融危机),或高科技被人撵上(如日本的经济长期萎缩),就意味着全盘皆输,这正是西方产业的致命弱点。

我国,绝对不能跟在别人后面,重复过去的错误!必须脚踏实地,发展适合自己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实现充分就业,获得均衡发展,照顾全体人民。“科技创新”更应以普及和提高教育,完善法制环境,鼓励自由竞争等为核心,让私营企业自己去做。政府按照市场规律办,绝不能急功近利,越俎代庖或拔苗助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