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用药亟需告别“靠手掰”

 宿冬杰 2016-09-15

时评作者 天歌

9月13日,首届儿童安全用药传播与发展大会在京举行,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在会上发布的《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中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率是成人的2倍,新生儿更是达到4倍,而我国儿童专属药品却不足2%,儿科医生缺口20万。因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万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

仅仅因为用药不当,一年就导致约3万名儿童陷入无声的世界,造成一生的遗憾,这样的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更何况,除了致聋之外,还会对儿童身体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害,如果统计出来,数量也一定很惊人。而导致儿童用药不当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国产儿童用药都没有儿童剂型,而只能在成人剂型的基础之上减轻分量服用,医生开给儿童患者的处方中经常出现诸如“半片”“四分之一片”的字样。

在一些药品的包装说明书上,甚至根本没有儿童剂量的规定,只是有“酌情酌量使用”或者是“根据医生指导用药”等模糊的提示。如此模糊的表述,使得家长回家给患儿服药时,也只能“靠手掰”,导致药量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很难做到精确用药。多了可能带来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甚至是危及生命安全,少了又影响疗效。儿童用药的普遍“成人化”,让儿童用药安全难以保障,也为我国儿童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埋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国内药品缺乏儿童剂型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注射类药物,因为只有成人剂型,儿童在使用的时候,只能使用其一半或者是几分之一。而这类注射类药品,一旦打开,就不宜继续保存,剩下的药品只能当医疗垃圾丢掉,这不但造成了药品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加重了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

国产药品缺乏“儿童装”也是客观和有现实原因的。首先是目前儿童药品临床试验开展困难,临床试验水平因为儿童受试者招募难而降低;其次是儿童药品的研发、生产投入极高,而利润却相对较低,对药企驱动力小;最后是我国儿童用药法规缺失,儿童用药的注册和监管目前无法可依。

儿童用药亟需告别“用手掰”,为了保障全国数亿儿童的用药安全,包括医疗卫生系统、医药企业等在内的全社会都应该给予这个问题应有的重视。政府需要在儿童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简化报批程序,制定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工作包括,在医学教育培训领域要加大培养儿科医师和药师的力度,由相关部门组织和发布儿童群体用药剂量的研究和指导工作,督促和引导国内制药企业推出各种临床药品的“儿童型”,等等。

【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