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加白名单 阅读文献著述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也是进行科学实验、学术研究的必要前提。这点,想必写过论文、经历过论文答辩,或是坐观学长学姐答辩的你都深有感触: “你的论文基于哪种研究视角? “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不同见解?对这些见解是如何逐步认识的?” “你论文的选题理由是什么?研究具有怎样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创新点体现在哪里?” “论文虽未涉谈及,但你觉得与此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你的文献综述写的就是一坨屎……!” 这些疑问或嘲讽想必你已耳熟能详。想要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与导师或答辩组对答如流,保质保量的文献阅读必不可少。但是文献多而复杂,怎样才能实现高效的阅读呢? 前段时间,募格学院“有话说”版块推出了“哪些阅读文献的好习惯让你受益无穷”的讨论话题,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了各种有价值的文献阅读方法。今天,我们精选了评论区备受好评、颇具指导意义的用户留言,帮助正在苦恼的你收获一些灵感和启迪。 想要高效阅读,首先要摒弃漫无目的的阅读心理。基于自身需求、选择正确的阅读文本,才能学以致用。 辉:题目,关键词,摘要,图表。如果这些你都没有发现想看到的东西,那就看下一篇了。 满天星光:时间非常有限,也很宝贵,我只找牛人,看牛刊和读牛文。 填写个人信息:先找硕博士论文入门,搞清专业术语,然后读重要文献。 蕟睦磊:开头,结尾,读中间。好的文章调理和逻辑一定清晰。好的,论点新颖的就细读,一般的就过吧!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 英子:选经典的,权威的,有代表性的。首先搞清楚题目和关键词,之后看摘要和结论,再决定是否看正文。正文部分,先搞清楚脉络框架,再考论证方法。特别重要的关键性的引文要注意留心,从参考文献找引文的全文再去看。 大苹果:有些作者的书比较艰涩的,可以先读读作者的传记,拉近距离感,如黑格尔,康德等。读文献就好像在读自己朋友的著作。还有一些作者,就必须读传记,因为他们的著作和人生经历紧密结合,如马基雅维利,福柯,祁克果,尼采等。个人觉得读传记是进入文献的一种方式,思想评传就更重要了。
文献著述的内容有主有次,泛读精度都要下点功夫。古人云,披沙拣金,所获甚尠。 凤在他乡:拿到文献四步骤—— 胡恩德安:我一般的顺序是,先看下题目,大概对下是否符合所选,接下来快速读摘要,不需要细读,如果可以就去看下结论,如果有亮点就标出,准备细读,接下来开始读结果讨论,当然你得了解这个方向,否者请读中文科普先,看看讨论后,拿到思路了,最后看简介,看看人家咋想出来的,奶奶的。 梵土-李德强:有些人经常说自己做的和某杂志上做的东西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杂志不接受,带有色眼镜,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省自己在读文献的时候有没有真正进入了。很典型的,我前段时间投了篇carbohydrate polymers ,但是被拒稿,感觉打击挺大,我做的idea, 和效果都要好于这个杂志的水平。后来静下心来,才发现,自己写的时候有漏洞。这就要求我们看文献的时候不仅仅看方案,还要学习为什么这么写,也就是如何把意义写的更佳牛逼。 chef:首先筛选;然后,精读(逐字逐句翻译出来)3、5篇经典+泛读若干篇;最后,坚持跟进。 湘寒:认真的把introduction读透,每张图读懂目的、方法、与上下图关系,我们每周要交一篇这样的报告上去。不说了,我继续看文献了。 Susan:将对于内容和观点的关注置于第二,将其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放在关注和学习的首位! 戴相林:首先阅读摘要,了解文章内容。其次,仔细阅读材料和方法,看文章有何新意。最后,略读全文把握中心思想,闭眼回忆全文。 王杰: 1.掌握文章逻辑思路和主要论题。 威神:读几遍标题,看几遍摘要,然后通读全文,对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必要时去查找教科书、规范、专著等,也可以请教老师和专家。相信若干年后,你也是教授或专家。 没有昵称:看提出问题的方法、读懂招募流程图、重点看讨论。 汤辉:先立规模,后求精微。 付蕾:同类主题对比阅读。 当然,阅读也要秉持作为研究者应有的问题意识。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 yk:读懂一篇文献关键是发现问题,并不是跟随别人做什么 我认为这是最主要的。 滴水穿石:从此文献去找相关资料就比较容易,从此文献去找不足,然后再进行研究。 rUby:唯物辩证 忌绝对纯粹化。有比较才能升华。不仅看所说 更思所未言。 Epbigdata:读高质量论文,少读多想,多归纳总结为我所用。 不倒翁:带有目的性选择性的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多思考。 杨晶晶:阅读一人的或者一类文章时,找到与此相关的文章相互印证、批判,更易深入理解,也会在不同的声音里找到自己的观点。 N,F,M,H...L:抱着找文献错误的想法。。。 人类是总归是健忘的生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高质的文献阅读也离不开你认真整理的笔记。 春铭映良:读文献做笔记的四大要点—— 1)清晰表现章节逻辑脉络; 魯魯℡:对文献进行标亮,然后把文献越读越短,进行总结概括,最后能提炼好的观点,然后指出其中的不足,能有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X_H: 1.速读选好文。题目,摘要,图标,结论,章节构架图,这些足够让你迅速筛选找到方向相关的好文章。 2.精读记重点。选择了好文章后就要精度读文章,发现其创新点:进步性体现,包括新方法技术、新思路、新结论等等。 3.动手写总结。这点尤其重要,对别人的文章写一段或一句批判性的总结,用自己的话归纳其文章的意义与结论,这为以后自己写文章很重要。引言部分综述前人研究进展,直接可以用上! Mr. 还是川菜好吃以及不用倒时差:读了几年的文献,最近才觉得找到正确方法。有的同学说在文献上做笔记,以前我也这样,后面发现其实当时做了几天就忘了,反复回看浪费时间。我目前觉得最好的方法是,开文献的同时开个word,边看边摘抄。简单的说就是把文章的打碎,用自己的逻辑为这个文章写review,分成几个chapter。日后看新文献,相关的内容直接往chapters里面加。长期以往,你所有的知识都在这个word文档里面了,而且分类系统。最大好处是,无论你写毕业论文,还是发表文章,重新组装下顺序筛选下就可以用了。而且根本不需要再去专门找参考文献。 Tao Huanjie:我是给每一篇文献写一个对应的Word文档,文件名有我自己的命名格式,文档内容从四个方面介绍—— 1.对该文献涉及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总结和复习。 2.文献的内容做介绍,重点说明创新点。 3.我自己的见解和不理解的地方。 4.和其他文献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对比。 如玉:我的经验:把读到的凡是自己认为有用的做笔记,把读到的凡是能引起深思的另做笔记,并写出思考问题,运用已有知识整合思考,并带着问题探索文献中的新线索,快速筛选与细读并行,渐渐在解决问题中合理运用文献,否则这些文献根本和你没关系。 蜗牛:用NoteExpress来管理文献,另外有个笔记本记下这篇文章对你研究方向有帮助的部分,哪些地方后面还需重点看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否可以借鉴等,另外有一个word文档会把文献里写得好的英文字句摘录下来。 兔子:看文献同时打开Onenote 好的话就复制下来 提炼小标题 再加入自己的素材库 最后改写需要的话。 小白(^з^)鱼: 1.先读摘要挖掘出本文的核心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4.查询部分经典的参考文献,比如该方向第一个人的论文,还有就是重大突破点,比如技术上的,理论上的等 如米苔花:1.阅读时整理制作思维导图;2.阅读后进行复述式传写 A_a奇幻旅程:读硕博论文,掌握论文板块和模式,对比之后找适合自己的。。记笔记,然后将自己认为重要的标注下来,等着回来用。好的论文反复读,每次都有新启发,希望自己赶紧写出来吧!天天都在碎石的焦灼中度过啊! 玉玲珑:以前只是在文献那里点点划划,虽然读得比较快,但后来就忘记了。第二阶段就开始用纸与笔记录,这样又太慢了,读一本文献好几天都没读完!现在先通读全文,然后再把重点记到word文档,大家还有什么好办法,分享啊啊啊啊 阳光:摘要题目先读,筛选有价值的;学习方法论,学习写作思路;做好笔记,做好文献整理。 黄鹂:刚开启在文章上做标记,发现效果一般般,后来把自己感兴趣和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总结到word中,然后写份综述。 晓荷红玉: 1.读文献要有自己的目的性,可以就初步设想和疑问去读。 2.逐步圈定阅读范围,厘清思路和观点,既发现联系又提炼出可能的创新点。 3.可以从摘要中筛选,再读确定好的全文,节省时间。 4.用自己的话列出心得,而不是照搬。 wenxia:记录有用文献的出处和摘要,最后汇总。 petter chen:对于文献中重要的表格,结论,实验等挑出来打印并保存起来,偶尔翻阅,加深印象。 summer:摘要,用自己的话整理结构和观点,读短。 yangwei:荧光笔标注,精读,摘抄重点句子段落。笔记软件难以替代笔记本。没读懂的肯定记不住。重要概念观点反复读通才能搞明白。有些文献值得多花点时间。有译文的中外对照看。 大熊和叮当:做成ppt,翻译。 有的时候你可能需要和拖延症做斗争。如果能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你的天线会越来越灵敏。建立deadline清单或许是不错的方法。 匿名用户:为了解决问题去读文献,感觉效率高,收获挺大。平常读文献多思考吧,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着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思路,可以用到自己的科研上,一些灵感要立刻记下。 王燕萍:看完一篇立刻总结,否则会忘掉。。。 匿名用户:先读abstract 第一遍读出文章结构,标题阅读 LUCKY:还是觉得英文文献比较有阅读价值。个人习惯,先看摘要,再看讨论。 强子:重要的外文文献全文翻译。 编后记:从思想输入到思想输出,良好的文献阅读习惯能将海量信息有效整理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上述各种经验之谈都可以作为培养你这一良好习惯的方法或参照。同时,为了减轻越积越多的文献资料带来的拖延心理及阅读压力,还是合理规划阅读日程、及时整理读书笔记更好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