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洋,郑和下西洋的后勤供应基地

 无怀氏之民 2016-09-15

明、清时期,东南亚一带统称“南洋”。

数据 | 明朝使团与南洋朝贡

明朝初年,特别是明成祖统治的1402至1424年间,是中国同东南亚各国政治关系最密切的时期。据统计,在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间,明政府向占城(位于今越南中部)派遣使团14次,向真腊(今柬埔寨)派遣使团3次,向暹罗(今泰国)派遣使团11次、向爪哇(位于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派遣使团9次,向渤泥(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及文莱苏丹国一带)派遣使团3次,向满刺加(位于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一带)派遣使团11次,向苏门答刺(位于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的亚齐一带)派遣使团11次。总计62次。 明王朝向东南亚派遣使节如此之多,表明对掌控东南亚各国的极度重视。

明代沈度描绘榜葛剌(孟加拉)国王向明朝进贡麒麟(长颈鹿)的“瑞应麒麟图”(清摹本)

作为对明朝派遣使节的回应,东南亚各国踊跃前来朝贡。据统计,明成祖在位期间,占城前来朝贡18次,真腊7次,暹罗21次,爪哇17次,满刺加12次,苏门答剌11次,渤泥9次,总计85次。 东南亚各国前来朝贡次数远远超过中国遣使次数,即说明中华帝国的影响力在加强,也说明东南亚小国对中华帝国的依附关系。

“愿纳国土,请吏治之”

永乐元年春正月,明成祖在奉天门大宴群臣,一同饮宴的“蛮夷酋长”“皆起舞称寿曰,臣等生居绝域,习见僻陋,今日获睹天朝太平乐事之盛,臣死且有光” 。永乐六年(1408年),来华浡泥国(今文莱)国王朝贡结束返国,“自王以下,衣服之制如中国。” 在《明实录》中,有关蛮夷酋长见天朝“礼乐明备,祯祥毕集”,'愿比内郡依华风',“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冠带还国”的记载比比皆是。当时的南洋各国,凡来朝贡者,大多主动要求中国册封,实行中国礼仪制度。在明王朝的册封和影响下,东南亚许多王国朝廷百官的服饰制度和官职制度,与明朝毫无二致。南洋各国所通行的大统历、各地都使用的钱币、中国的度量衡制度等,都是郑和下西洋期间从中国传播过去并得以通行的。

在中华帝国与南洋各国的政治关系中,有感于中华的强大,一些羸弱国家,如占城,甚至向明朝提出“愿纳国土,请吏治之”。 桀骜不驯的暹罗,因为入侵满剌加受到明成祖的敕责,为免遭到郑和大军的围剿,在接到郑和带去的明成祖叱责诏书后,立刻主动派遣60人的朝贡使团来华,“谢侵满剌加之罪”。

郑和下西洋: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明成祖在位期间,之所以中国与东南亚有如此频繁的政治互动,主要是郑和下西洋的推动。明成祖在位时,郑和船队六次下西洋,第一次访问的东南亚国家主要有占城、满剌加、爪哇、苏门答剌等,第二次主要有占城、暹罗、满刺加、爪哇等,第三次主要有占城、真腊、暹罗、满刺加、爪哇、苏门答刺等,第四次主要有占城、满刺加、爪哇、苏门答刺、彭亨(今马来西亚的彭亨州一带)、急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吉兰丹州一带)等,第五次主要有占城、满刺加、爪哇、苏门答刺、彭亨等,第六次主要有占城、暹罗满刺加等国。

15世纪的中国是世界文化、科技发展较高的国家。明成祖朱棣给郑和船队的政治任务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从礼义,变其夷习。” 意思是远方的蛮夷奉中华为上国之后,中华要以天朝的圣明礼义,教化蛮荒番夷,改变其不文明的习俗。郑和秉承这个意图,奉使凡30余国,“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稗天子生灵,旁达于无外。” 这样,郑和的出使,将中国较高的文化传播各地,并通过向四邻国家颁布历法,赏赐衣冠,使南洋诸国接受中国的礼俗。

郑和在南洋的礼遇

郑和在海外“宣敷文教”,影响深远。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人欢迎,离别之后受人怀念。由于郑和下西洋通常又被人们称为三宝太监下西洋,直到今日,南洋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都保存着许多纪念郑和的各种遗迹。如在爪哇有三宝垄、三宝港、三宝洞、三宝井,在马六甲有三保山、三保城、三保井,在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宫、三宝禅寺,在苏门答腊也有三宝庙等。此外,在南洋地区,关于郑和下西洋的传说很多,涉及到生活、风俗习惯的许多方面。例如,禁食节、冲凉、吃榴莲等习俗,据传都是郑和输入的。“大抵凡事物之不明其理者,不曰三宝公所教,则称三宝公所为。” 《明史。郑和传》曰:“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宝。甚至在郑和并没有到过的加里曼丹岛,也有关于郑和的传说。

印尼爪哇三宝垅三宝洞中刻写的经文,记载了此洞的来历和对郑和的赞颂

印尼三宝垅大觉寺里的三保大人神像。中间为郑和,旁边为王景弘和马欢

印尼三宝垅大觉寺中展出的从海中打捞出来的郑和船锚。

泰国曼谷湄南河畔的三宝庙

南洋,郑和下西洋的后勤供应基地

另外,郑和下西洋对南洋各国的经济影响也是巨大的。

早在宋元时期,发展对外贸易和海洋渔业就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基本生存方式。他们祖祖辈辈依靠海洋来获取生存的最基本来源,同时对外贸易的利润丰厚。“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博百倍之息。” 巨额的商业利润,驱使沿海居民“舍死驱之如鹜”。 随着远赴南洋的华人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南洋各国华人聚居地越来越多,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南洋华商势力。

郑和下西洋期间,曾在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今伊朗格什姆岛的忽鲁谟斯、今印度卡里库特的古里,都设立了“官厂”,作为下西洋的中转站和后勤供应基地。因为郑和远航船队的到来,上述地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而下西洋必经之地的满剌加,则成为整个东南亚商业贸易的中心。而以满剌加为中心的东南亚贸易圈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东南沿海居民向南洋地区的移入,大大提振了东南亚各国华商的势力,促进了南洋各国商品贸易的发展。

如果历史可以假设

从明代中国与南洋的政治隶属关系和郑和船队对南洋各国的影响来看,如果明帝国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持续向海洋进军,势必推动东南沿海居民向海外拓殖,南洋各国华商,获得大明帝国的奥援,假以时日,完全可能将当地实现“王化”,东南亚将成为中华帝国之势力范围,犹如大航海后西方各国之亚、非、美洲之殖民地。南洋成为华人世界,华语成为南洋通行语言,完全有可能。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向蔚蓝色海洋拓展的基础。

对此,美国学者Louise Levathes坦言:“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上舰队,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

但是,可惜的是,郑和的远航并没有持续下去。(本文内容摘自白云涛著《天朝,失去的历史机会》,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标题阅读↓)

马六甲,郑和下西洋的中转站

郑和的巨轮 | 友谊的小船妥妥的

那时中国的海上力量 | 话说郑和的船队

新书推荐 | 《天朝,失去的历史机会 》

历史的拷问系列】

历史学是意识形态历史就是讲政治有没有历史规律?今天的现实和明天的历史

【苏格拉底系列】

【托尔斯泰系列】

嫉妒和分歧日记和遗嘱的战争出走一代文学巨匠的逝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李秀娜)

回复“目录”,查看更多小博文章

回复“征稿”,欢迎大家投稿小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