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劫难回归的稀世珍宝|《中秋帖》

 WHZBCR146 2016-09-16

书法名帖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

三希堂珍宝

《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帖曾经在这里齐聚一堂

三希堂三帖之《中秋帖》

全本纵23cm,横430cm,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代大家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乾隆御题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三希堂三帖之《伯远帖》

王洵《伯远帖》品鉴,如日初,如风清,如云烟,如幽林曲洞!

历经劫难

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国民党军阀冯玉祥等人赶出了故宫,出宫的时候,守城侍卫毫不客气地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搜身,偷偷带着的《快雪时晴帖》被搜了出来。然而,清查故宫财产时有人发现,与《快雪时晴帖》一起的另外两帖——《中秋帖》、《伯远帖》却不翼而飞。

直到1937年春,收藏大师张伯驹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袁世凯曾经的账房先生郭世五家中,见到了遗失10多年的《中秋帖》、《伯远帖》。原来,在清室倾巢而逃时,此二帖被溥仪的老太妃——敬懿在出宫时顺手牵羊,带回了娘家,并贱卖。流落途中,恰巧被郭世五撞见,重金收买,归为己有。

几番谈判,张伯驹以20万大洋收买《中秋帖》、《伯远帖》,及其他几副名家的绝世图贴买下两帖,首付6万,剩余的分期付款,一年结清。

可是,没过多久,七七事件爆发,国内金融封锁,富豪张伯驹的银行账号被冻结。局势危机,张伯驹也不得不举家外迁避难。以信誉为上的张伯驹,也不得不把《中秋帖》、《伯远帖》还给郭世五。至此,此二帖成了郭家的家传之宝。

1945年10月10日,故宫太和殿,举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华北战区日军投降仪式。至此,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宣告结束。在忧心忡忡的煎熬中度过8年的张伯驹,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赶回北平,寻找8年前因为他信守承诺得而复失的《中秋帖》和《伯远帖》。

只是,伪君子郭世五已经撒手人寰,将《中秋帖》和《伯远帖》,遗留给了比他还黑心抠门的儿子郭昭俊。说此人黑心抠门那是不无道理的,他竟然将国宝当自家财产,对张伯驹开出了一千两黄金的天价。富豪如张伯驹也拿不出那么多黄金,他也明白,这不是差钱的问题,而是郭昭俊根本就没有诚心与他做这笔买卖。此人,有着更高远的意图。

此前,帐房先生郭世五父子,已经将毕生所搜罗的稀世珍宝,悉数变卖给海外商人,以及伪政府高官政要。后来,又挂羊头卖狗肉,将一些艺术收藏价值偏低的瓷器赝品,以“低价”半捐半卖给国民政府。

为此,国民政府还特意在故宫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展览,将郭世五的遗像高高悬挂于展厅,誉为“功勋”。并特意奖赏郭昭俊10万美金作为突出贡献奖。另外,还任命郭昭俊为“中央银行北京分行襄助”,成为宋子文的门下走狗。

而郭昭俊得到这一切的代价,正是他送给宋子文的见面礼——《中秋帖》和《伯远帖》。“三希堂”依旧,而《快雪时晴帖》却远在台湾,三帖终究没有一起回归。

张伯驹得知此事后,义愤填膺。向《新民晚报》奋笔疾书一篇文稿,将郭氏父子的丑陋面目公布于众。宋子文迫于媒体压力,不得不将二帖还给郭昭俊,并与其保持距离。

如此,《中秋帖》和《伯远帖》又成了郭家难以出手的私人财产。

国宝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11月,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偶得一个消息——《中秋帖》、《伯远帖》将被香港的英国汇丰银行收购。马衡大为震惊,怎能让国宝落入英国人之手?

马衡先生不仅致力于故宫国宝的追赎,更将自己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几乎在同时,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正在出访东南亚等国,在香港停留时也听到这个消息,于是,给国务院打了一份紧急报告,请求赎回《中秋帖》、《伯远帖》。

此事也引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高度重视,立即做出批示,要求马衡等人组成专家组,前往香港收购二帖。并要求确保此二帖为真品。

经过多番努力,最终以50万港币成功收购。在当年财政极其吃紧,外汇储备仅为1.57亿美元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深明大义,果断决策,并在周总理的亲自批示下,慷慨拨款。

12月3日,《中秋帖》、《伯远帖》终于结束了在财奴手中颠沛流离的叫卖生涯,被安全送回北京。

1951年12月27日,《中秋帖》、《伯远帖》重回“三希堂”,距离它们离开故宫,已经有27年。“三希堂”依旧,而《快雪时晴帖》却远在台湾,三帖终究没有一起回归。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与它们遭受相同命运的,还有难以数计的故宫国宝,流落世界各地,经历着多舛漂泊生涯。它们的回归,是一项长久的攻坚战,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关注及努力。

在保护国宝的过程中,一些当时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也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在确保国宝安危上达成了默契的共识,他们高尚的品质与精神,读来让人肃然起敬,甚感欣慰。

“倘地方政府不积极负保护之责,物品一出宫门,即恐发生意外。至个人危险,早置之度外……”——易培基在国宝撤离故宫时,发给宋子文的电报言。

“国亡尚有复国之日,文化一亡,则永无补救!”——宋子文发给北平市长周大文护送国宝出北平时的电令言

“予所收藏,不必予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序。”——张伯驹将收藏的稀世珍宝无偿献予国家时言

“余此生有两大遗憾:一是没能让‘三希’合浦珠还;二是没能在有生之年,亲自带远渡重洋来到宝岛的故宫文物,重返北平。”——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守护故宫国宝大转移的庄严临终遗言

“我不是文物行家,但鼎鼎大名的‘二希’贴眼看就要落入英国人手中,哪个中国人会无动于衷呢?”——全国侨联副主席庄世平,在得知《中秋帖》和《伯远帖》要被英国银行收购时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