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兵法说:取之于敌,用之于敌需要清醒的头脑

 风光依旧6 2016-09-16

孙子兵法说:取之于敌,用之于敌需要清醒的头脑

孙子取之于敌,用之于敌的战略思维一直被古今军事家所推崇,在感慨孙子超人的智慧之时,也在满脑子的思考我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取之于敌,用之于敌,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带来最大的利益?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高度一直被兵家奉为圣典,而取之于敌用之于敌需要一个基础,取应该取什么?用,如何用的效果最好?好的谋略也有一个基础,而这一切的出发点在于各方所看到的利益重要部分切入的正确与否。

所做的决定,是否抓住了对手最担心的部分?所下得筹码是否是对手无法拒绝?所点出的厉害关系是否是关乎存亡?而通常很多计谋或者点子都会无关痛痒,在自我看来是一个关键点,而在真正操作的人手里确实是可有可无。要做到切中要害需要充分的了解对手最担心和关注的地方。以此作为思考的源泉。因为一件事发生的动因会有很多,在很多选择面前,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持自己所做的决定的话,那真的就会变成无关痛痒可有可无。

孙子兵法说:取之于敌,用之于敌需要清醒的头脑

因此回到孙子兵法的开始基础篇,所有的战争行为必须有一个前提:战前准备,春秋战国时期为:庙算。将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尽量的了然于胸,作战将领必须做到内心清晰。而战场的随机应变都应该围绕这些战争优劣来做出最应该的判断。对发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具有一个前瞻性的思考方向。能够通过此时发生的问题综合现象而预判将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的好与坏,以此来做出正确的战斗指挥动作。通过现象来预判将来。

人性本是趋利避害的主流模式,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运用手段将敌人的物资士兵转化为自己所用。

那么一下总结下来,可有:

需要得到何种成果?

如何在保证自己的利益不打折的前提下降低自己的成本?

应当尽量避免那些最坏的事发生?

敌我双方影响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主要在物还是在人还是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运用何种手段来制造利己损敌的条件并有序的实施?

随时保持清醒的全局头脑至关重要,情绪化的思考角度已经偏离了自身所占优势的大前提之后所产生的行为,不知己不知彼,哪里能够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说:取之于敌,用之于敌需要清醒的头脑

在谋攻篇中,对于对手,孙子是这样说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这不正是对于一个合格的将领最好的检验吗?

孙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如何对待士兵以及俘虏呢?

在作战篇中的原文如下: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壳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给的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本国运送二十石。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俘虏,要优待和保证供给。这就是说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俞强大。

一切出发点从整个军队思考,一个行动产生的结果是通过很多人的努力之后才得以实现,而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结果。计谋永远需要实施的人落实,优待俘虏,厚待士兵。让大家看得到真实的利益与回报,那么哪里有不胜的道理呢?

作为军事主帅,切要从全局出发,不能一时头脑发热忽略了自己的团队。毕竟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

孙子兵法说:取之于敌,用之于敌需要清醒的头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