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氏文化】说古讲史话吕氏(一)】

 梁园处士 2016-09-16


一、远古吕氏

(1)姓氏的形成与来源

姓氏作为血缘传承的印记,己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了。由于原系社会“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特君览》。人只能用母亲的名字作姓了。“姓”由女生二字组合,说明姓氏原始的出处。

母系社会后期随着男人逐步占据了社会的主要地位,就产生了家庭。血缘关系相近的家庭生活在一起组成了部落,血缘关系不远的部落又结成了部落联盟。为抵抗外族侵略和开拓疆域,部落联盟会推举有德有武之人作联盟的共主,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就是两个部落联盟的共主。

共主可以生儿育女,部落联盟的部众同样也可以生儿育女,生育的子女会使用部落联盟共同的称谓--姓。说我们是炎黄子孙,其实是说我们是炎帝和黄帝部落成员的子孙。

黄帝部落生活在姬水流域,就用“姬”作为部落徵记。

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就用“姜”作为部落徵记。

“姬”、“姜”是中国最古老的两个姓,以后的姓氏大都是从这两个姓分衍出来的。

<> 史记>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可见姓不是继承父亲的,而是得到的。什么人又怎样才能得到姓呢?一些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功绩的人才能有自己的门第徵记―姓。得姓的早期,要么是大王赐封的姓,要么是以分封地为姓。<史记>说:“黄帝是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少典族首领的孙子尊称为公孙,黄帝是用尊称作的姓。黄帝的25个儿子不叫公孙xx,14个得姓之子用所得之姓,11个沒得姓之子使用原始部落徵记的“姬”作姓。

随着人口的增长及流动,原有的哪几个姓不足以区分血缘关系的远近,人们开始姓下分氏,氏下再分氏。“或氏于号,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姓表示血缘,是固定不变连续传承使用。氏则是随外在条件的变化不断的产生,大约到秦汉交替时代才不再产生新的姓氏了。

2)吕姓祖源

吕姓祖源可以上逆到远古时期的古羌部落。

古羌部落“天下为一家,而无私耕私织,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治本》”渔猎在今青海东部、四川北部、甘肃南部的渭河上游区域。他们生活的很苦,过着“先王没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榛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记·礼运》”的生活。后来古羌族在渔猎中学会驯化动物,有了牧业生产。

现代考古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姜城堡发现了姜氏城遗址,遗址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米,宽10.5米,约124平方米,估计是部落活动的主要场所。他们在这里大约生活了近百年,有位共主就葬在宝鸡。

炎帝是后世人对姜姓部族历代共主的尊称,炎帝的更替实行 禅让 制,历代炎帝不一定是子承父位的血缘传承。

在宝鸡生活若干年后,可能因为气候发生了变化,也可能因为狭窄的地域不能适合人口增长的需求,姜部落中的大部份人顺渭河河谷向东边走边牧,趁冬季冰封越过黄河迁至汾河中下游肥沃的平原地区。高平时期,姜部族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摸索出磨制石器的新技术,制造了石、骨、蚌、木等材质工具,开始了刀耕火播的原始农业生产。后来他们 型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蓐之利,以教天下 ,他们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故又称为神农氏。

有位炎帝就葬在今山西的高平。(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附近的常羊头山有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神农庙等遗址遗迹。)

农业生产使他们定居下来,人囗得以增长,有了村落和城邦,进入了具有国家雏形的氏族社会。姜姓部族发祥于水,扩散于陆,经数百年的繁衍并向四周发展,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人,其首领炎帝成为北方部落联盟的共主。他们先在今河南准阳县建立了都城--陈,到第九代炎帝榆罔时迁鲁,建都城于曲阜,。

(3)炎帝部落联盟的分化

炎帝部落联盟定居中原后,联盟的蚩尤部族、夸父部族不再听从炎帝榆罔约束,他们侵犯攻伐,残害生灵。炎帝榆罔几次征讨失败后,就联合新兴盛起来的黄帝轩辕部族在逐鹿的郊野联合征讨以蚩尤为领军的九黎族、巨人族和三苗族联军。几战后炎黄联军击潰蚩尤联军并擒获杀死了蚩尤。

逐鹿之战后,黄帝轩辕为争夺共主地位与炎帝榆岡交战于阪泉的郊野。黄帝轩辕联合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氏族,经几战打败了炎帝榆岡,黄帝轩辕取代了炎帝榆岡成为北方的共主。之后黄帝轩辕坐地势大驱赶炎帝部族四周溃逃,炎帝部族分裂成4支。

1 、炎帝榆岡在北部的赤狄和白狄部族战败后向北漂泊,繁衍成狄貊。狄貊的一支后来形成了魏晋时鲜卑族的宇文氏。

2 、炎帝榆岡在东部的伯陵部族被驱赶向东,到达今山东半岛和江苏沿海,形成了后来的东夷民族。

3 、炎帝榆岡在西部的祝融部族西奔至今陕西大荔县的羌白,他们沿洛河而上迁至上申川生活(今陕西甘泉县西)。古汉字 表意闪电,是连接上天与人的符号,其首领称作申,代表替天管理部族。

若干年后,祝融部族又分衍为以闪电和云为图腾的两个部族。后来云部族迁出上申川向北移之吕川(今志丹县杏子河),又若干年后,云部族顺着延河河谷东渡黄河,迁至今山西中部的吕梁山区生息繁衍。

4 、炎帝榆岡率中原部族遇驱南迁到达江汉流域,黄帝氏族兵力到达江汉流域后,炎帝氏族又南迁于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肥沃的土地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耕,他们使用从中原带来的石耜、石锄、石犁等工具开垦土地,扩大了耕种面积;他们用石刀、陶刀、石镰和蚌镰等工具收割农作物,收获量有较大的增加。他们安居下来,南方变成了 炎天 。南方纵横的河汊滋生蚊虫,植物腐烂又滋生蟑气,某代炎帝尝百草,采来草药替部族冶病,炎帝成了中医的鼻祖。他们部族繁衍分支,有的部族扩展到今湖北神农架地区。由于支族繁衍,居地分散,又经历七代炎帝统治,炎帝的称号才停止使用。《春秋命历序》所云的: 炎帝传八世 大约是指炎帝居西北和中原时期的炎、临魁、承、明、宜、来、里、榆罔九代,不包括南方时的炎帝。《吕氏春秋 · 审分览 · 慎势》所说的: 神农十七世有天下 则包括炎帝率族南迁后七代炎帝了。

(4)传说中的炎帝传系

第一代炎帝姜柱的后裔支族繁衍甚多,帝里的后裔就有节、戏、克三支。克传榆罔,榆罔部族的后裔又有榆氏、露、赤狄、白狄、祝融、伯陵等支族。祝融生术器,术器生条和句龙。句龙之后有句氏、句龙氏、共工氏,信、垂。共工氏后衍生出共氏和龚氏。信生夸父,垂生伯夷。

后世有人总结出的传世是:1炎帝-2帝临魁-3帝承-4帝明-5帝宜-6帝来-7帝里-8节茎-9克(9戏)-10帝榆岡-11祝融(11钜、11伯陵)-12术器(12殳、12鼓、12延-13灵恝)-13勾龙-14垂(14信-15夸父)-15伯夷。(注;括号内人物是括号前人物的同代兄弟。下同。)由于惮让制,炎帝传世不一定都是父位子承的血缘传世。炎至伯夷传系还存在众多不同版本,很难说那个版本靠谱。

(5)古籍所记载的炎帝部落故事

<> 淮南子>和<山海经>纪录了很多炎帝一族的故事。、

<> 山海经>:赤帝祝融居南方尽头,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

《淮南子》:在洪荒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大打出手,水神共工因输羞愤的怒触不周山,撑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天倒下了半边,大地倾斜使江河流向东南,天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然后有了女娲炼石补天。故事中的两个主角共工和祝融据说都是炎帝部落的人。

祝融是不是炎帝的后裔?《山海经》很是自相予盾。《山海经 · 海内经》: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按此祝融应该是炎帝的第五代玄孙。

可《海内经》又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海内经.大荒西经》补叙为: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这样祝融又成了黄帝之后裔了。

<> 山海经>说:夸父与太阳竞跑。他很渴,喝干了黄河、渭水的水,就到北方的大泽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渴死了。他的手杖丢弃了,化作了一片桃林等等。夸夫就是炎帝部落联盟的巨人部族首领,他曾经与蚩尤一起造过炎帝榆岡的反。

传说炎帝的后裔勾龙能平九州为后土,生二子垂和信。信生夸父,夸父以祖父勾龙的名为氏,夸父是勾龙氏之祖。勾龙氏为夏人大禹的祖宗,夏朝的图腾即为 勾龙 。据此而推大禹也是炎帝后裔。

《帝王世纪》说禹 西羌夷人也 。《后汉书 · 载良传》说; 大禹出西羌 。《新语 · 术事》说 大禹出于西羌 。都说明大禹与炎帝部族的血缘关系。

<> 史记>说舜是高阳之子穷蝉的5世孙,大禹是高阳另一儿子鲧的儿子,舜惮位让于禹。高阳的6世孙怎么能让位于高阳的2世孙?在二人年龄上也太说不过去。所以,<史记>大禹是黄帝部落后裔并不可信。

上古时代的历史并没有文字记载,我们所知道的都是后人依据传说加上主观判断而写成的,相互矛盾就难免了。

二、夏商时期吕氏

(1)吕氏的得姓及霍地吕国
黄帝轩辕死后,帝尧亲密团结九族,黄帝部族开始和姜姓部族共同合作治理政事,有许多姜姓首领在帝尧身边辅政。尧按照氏族社会的惮位传统选择继承人时,灌兜就向他推荐过姜姓部族的共工。灌兜说:共工在广泛聚集人才方面有功效,可以用。尧则认为共工善于言语,而用意邪辟,貌以恭敬却罪恶滔天。于是,选择了舜为接班人。
《史记》说:
帝舜时,舜命禹为司空、皋陶为狱长、契为司徒、夔为典乐官,龙为纳音官、垂为统领工匠的共工、益为掌管山泽的膚官、伯夷为掌管礼仪的秩宗。 这个伯夷就是吕氏得姓之祖。传说伯夷是炎帝 14 世孙(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
天是万灵之主,主宰人的生老病死,主宰五谷丰登。人们对上天十分敬畏,需要按规距按时祭拜。四周的高山被视为最接近上天的地方,都设立了祭司
. 秩宗是主管对天、地、祖先祭拜的礼仪官,祭司归伯夷管理。于是后世称伯夷为四岳头领。(四岳指四周的高山)
禹代行天子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之心腹。
伯夷是帝舜的心膂之臣,
即吕。 的象形字是脊梁骨之意,两块脊骨写成两个囗字,用条竖连在一起代表脊梁骨。帝舜先是 赐伯夷姓姜、吕氏 ,然后在霍邑(今山西霍县附近)置彊域不过百里地的候爵吕国供伯夷亲族采食。
伯夷大约生活在公元前
2300 年前后,是吕国的第一代吕候。吕国的侯都不在吕国当政,而是在朝中任职,吕国由公族管理。在夏、商时代吕国都是诸候国。
(2)南阳吕国
吕国和胞族申国在商时就与周存在着姻亲关系。周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原,文王姬昌的祖母太姜都是姜姓女。周灭商时,吕国候吕他和周王结成同盟,帮助周武王姬发打垮了商纣王的同盟越戏方。周立国后周穆王
( 976 一前 922) 在今南阳宛县董吕村新置吕国,迁吕候及亲族于南阳吕国 , 防御南蛮对周王室骚扰。
南阳吕国存国百年后,公元前
688 年楚文王发兵北上,借道南阳邓国,攻打南阳申国。申国灭亡后,位居申国以西的吕国也遭楚文王消灭。楚文王奉行春秋战国 灭其族而存其祀 的公德信条,将吕国遗族一支迁于湖北蕲春,另一支遗族东迁至今河南新蔡县西南,建立楚国附庸国--东吕国。公元前 553 年楚平王令蔡平侯复国,东吕国被蔡平侯所占。东吕国的遗族被迁到了今江苏铜山县吕梁集东南五十里处建立了周十七里的吕地,吕地属宋国。西汉时,吕地改为吕县,到南朝宋武帝刘裕时改吕县为寿张县。
吕国消亡后,吕国的子孙是否继续以吕为氏?还是另用新姓氐?就难考证了。
(3)两个常见的误区
通常认为:
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 这个说法给人们个错觉,现今吕姓是吕国的后裔。如果,现今的吕姓真的都是齐国吕尚的后裔,那么,吕姓就和这些以国为氏的后裔沒有任何关系了。
在人们潜意识中,吕国在吕尚的齐国之前几百年就消亡了。其实不然,南阳吕国和齐国并存了三百余年,到吕尚的第
12 世孙齐桓公时才被楚国所灭。
4)吕姓的双胞族
伯夷后裔除吕氏外、还分衍出旅氏、墨氏、许氏、甫氏。从《国语》:
齐、许、申、吕由大姜。 一句就能看出齐、许、申、吕同是胞族。
a、旅氏。商时,有代商天子封霍地吕国某代吕候的一个儿子,在今西安西建子爵级的旅国。古代
” “ 通用,旅国的贵族就用旅作氏。周武王姬发灭了商朝,旅国曾向周王朝进贡训练好的獒犬,获得周武王的欢喜。旅氏又分衍出中国最早的李氏。
b、墨氏:霍地吕国第
25 代吕候墨台的一个儿子胎初,商初分封在今河北卢龙县一带,建立了子爵级的孤竹国。胎初以父名为氏,称墨胎初。商末,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互让国君位逃到周地,挡住周武王的马进谏不让伐纣,说周武王不孝不仁。武王下属要杀掉他们,吕尚说他们是有义气的人,就扶他们起来,让他们离开。周灭商后,伯夷、叔齐因 不食周粟 ,饿死首阳山。
公元前
664 年,北方的燕国常受到山戎的骚扰,派使者到齐国求援。齐桓公亲率大军到燕国。齐燕联军一直打到山戎国 ( 今河北迁安县燕山一带 ) ,大败山戎。山戎王密卢逃到孤竹国。齐桓公和管仲到了孤竹国附近,孤竹国的大将黄花带着密卢的头颅来请降,齐桓公让黄花作向导带领齐国大军追赶孤竹国大王答里呵。傍晚,大队人马来到黄沙飞舞的沙漠,大将黄花早已不见踪影。齐燕大军又累又渴迷失了方向,管仲挑选出几匹老马领路才走出了沙漠。 老马识途 就此成了一句成语。后来齐桓公斩杀了孤竹国君,孤竹国从此消亡。孤竹国后裔以墨、孤、竹、孤竹为氏。
有人说禹的老师墨如建议禹用导的方法治理好水患,禹的儿子夏启封墨如的儿子墨胎初为孤竹国国君。夏传好几百年才被商汤灭亡,而史料证明孤竹国大约是在公元前
1600 年的商朝初建立的(一说是商汤十八年),墨胎初要比夏启晚生了好几百年,可见其说毫无道理。 禹师墨如 之说最早出现在汉代散文《潜夫论 · 赞学》中,估计是后世人把墨如混淆成吕国第 11 代吕候墨台了,再移花接木于孤竹国君墨胎初。
c、甫氏。周时期的一位吕候,曾经担任周穆王的辅相,古时辅、甫同用,人们以官职称这位吕候为甫氏。南阳吕国灭亡后,他的一些贵族后裔就以甫作氏。
周穆王命辅相制定有墨、劓
. . . 大辟五刑共三千条的 <> 吕刑 > (也称《甫刑 > ), <> 吕刑 > 是我国的第一部刑法。
d、许氏。伯夷有位远代后裔叫文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附近)建立疆域五十里的许国,以奉伯夷之祀。
公元前
654 年,楚国攻打许国。许侯自知战不过楚,只好赤裸上身向楚成王谢罪,楚国才放过许国。楚成王再次进攻许国,许侯只好再次 肉袒谢罪 ,请求和解。在这之后,许国采用每三至五年迁徙一次的方法躲避被吞并的厄运。战国初,许元候在位时许国还是被楚国攻灭了。前 481 年,楚惠王封姜结为许国君,几年后又被楚国灭亡。 亡国后,许国的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
《国语
. 郑语》云: 幽王之时也,乃云申吕。申吕虽衰,齐许犹在,仍得有吕者 。是说周幽王时,虽然申国、吕国己经衰败的不成国样了,但还有齐国(指吕尚之齐)和许国两个吕氏国。由此可知吕、许是双胞族。
e、申氏。远古时,以云为部族图腾的吕部族离开陕西后,以闪电为部族图腾的申部族继续繁衍生活在今陕西省米脂县及以北地区。申在夏代就是诸候国,到商代仍有封国,史称西申,后称为申戎,又叫姜氏之戎。周时,西申就和周王室通婚,许多人在周王室中任要职。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
789 年),周王室在山西介休县千亩地方被犬戎部族打败,并亡失了从长江、汉水调来的军队。为抵抗南蛮向北侵伐,周宣王亲自前往眉地为时任西申国候的舅舅申伯隆重饯行,在南阳吕国东面谢地(今河南南阳东)建立南申国,让吕,申两个亲族诸候合作镇守南方,拱卫周王室的安全。
周王室对申、吕有着特别的感情,《诗
. 崧高》: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吕)及申 ,赞美申、吕国候是神仙降生。 维申及甫(吕)维周之翰、四国于番、四方于宣。 夸奖申、吕国候的文滔武略。
南申存国百年后,在公元前
679 年被楚文王灭。其遗族一部迁到河南信阳,另一部申氏在今上海市一带建立申国(今黄浦江故名申江),为伯爵,称申伯吕,史称东申国。宇氏、谢氏、射氏、申屠氏、申徒氏、信都氏、申都氏、胜屠氏、都是由南申国分衍出的姓氏。
留在西申国的申候到西周后期仍不断与王室通婚,周厉王、周幽王皆娶申女为后。周幽王宠爱褒姒,囚禁了申后。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公元前
781 年申后逃回娘家西申国,申候愤怒,联合缯国和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烽火令诸候卫王,诸候以为又是游戏,没有前来援王。周幽王就被犬戎杀了。申候立外甥太子宜臼为平王、迁都于雒邑,建立东周,西周王朝也就结束了。以后,西申国被秦所灭。西申国有居 买邑 者,以邑为姓氏,为现在的买姓。
就在犬戎杀周幽王后的公元前
743 年,南申国君的女儿武姜嫁给了郑武公。武姜不喜欢难产的大儿子寤生,喜欢顺产的小儿子叔段,就和叔段里迎外和夺取郑庄公(寤生)君位。失败后,郑庄公把武姜迁到城颍,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几年后郑庄公想念母亲,就找了个低凹地挖到泉水处,和武姜相见合好了。
成书于元和七年
(812 ) 的唐代姓氏专著《元和姓纂》认为商朝末期,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 不食周粟 ,饿死首阳山。周宣王为表彰他们不伺二君的气节,封伯夷、叔齐的后裔于谢 ( 今河南南阳 ) ,建立申国,后人以国名为氏,为申氏。这个说法显然失考。 <> 潜夫论 > 说: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折民惟刑,以封申、吕。 可见申、吕在夏前就有封国。夏朝时,四岳之后的申被封于申,为侯爵国,世称申侯。并非是周时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之后才有申国。
(5)伯夷至吕尚传系
伯夷至吕尚的流世版本也很多,选两种版本流世续排在这里。(一):
1 伯夷- 2 先龙- 3 玄氐- 4 吕候玄英- 5 吕候葛耶- 6 吕候甫聪- 7 吕候监- 8 吕候兜耨- 9 吕候允- 10 吕候辂- 11 吕候墨台- 12 吕候 ? 13 吕候于鬲- 14 吕候列木- 15 吕候含- 16 吕候大巫- 17 吕候胡- 18 吕候并斤- 19 吕候燧- 20 吕候木- 21 吕候石人- 22 亦山( 22 柴风)- 23 子辛( 23 通)- 24 小甲( 24 如甲- 25 发)- 26 顺力- 27 事天- 28 大玄- 29 澶生- 30 豫仲(另一说是叫筠生)- 31 吕尚。
(二):
1 伯夷 - 2 明子 - 3 壤 - 4 吕候玄英 - 5 吕候岳 - 6 吕候怀岳 - 7 吕候葛耶 - 8 吕候甫聪 - 9 吕候监 - 10 吕候发 - 11 吕候兜缛 - 12 吕候允启 - 13 吕候骆 - 14 吕候墨台 - 15 吕候衍志 - 16 吕候于甫 - 17 吕候发杜- 17 吕候济永- 19 吕候列木- 20 吕候承远- 21 吕候胡光- 22 吕候并斤- 23 吕候燧 - 24 吕候木含 - 24 吕候石人- 26 紫风 - 27 姜二懋 - 28 姜正二- 29 姜心成 - 30 元一 31 土黄 - 32 金元 - 33 先二- 34 文曲 - 35 伯陵 - 36 食我- 37 世豫仲- 38 吕尚。
细阅以上两个传系可知,从吕候亦山后,吕尚一支的祖先就不在候位了,候位由旁支继承。从吕尚的远祖紫风(亦山)后,吕尚一支逐步沦为平民。不知从何时起,吕尚这支离开霍县吕国而迁播各地,到周初,吕尚变成穷困潦倒的庶民。
上古传说时代到夏商之间的历史还是比较模糊,我们不知道炎帝到吕尚历时了多少年,也就不能说哪种流世版本更贴近史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