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夷人的老祖先逄伯陵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海叔说春秋 2022-07-06 发布于四川

齐鲁之地皆为当年东夷的核心区域,而周武王攻灭殷商而后,把最为亲近的周公和姜太公封到了这里,目的不可谓不明。在周王国建立初期,三公之中的两公,都到了东夷,而还有个召公,也到了齐国的北方,即为燕国。

这种分封本身就非常奇怪,姜太公尚武,而周公和召公是至亲,这三个人都是西周建国的最大功臣,把他们封到东夷,显然就是要让他们震慑东夷,召公的燕国所处的位置,则是将北方的辽河平原与齐鲁进行分割,而辽河平原本身当年也是殷商势力的覆盖范围,这种安排意味深长,就是要让东夷的叛乱势力不能与殷商复国势力联盟。

西周文武两代,身边不乏能人志士,自西方披荆斩棘而来,从黄土高原而来,越过古老的黄河流域,跨越巍峨的华山、太行山和大别山,在群山峻岭中,姬周家族彻底征服中原,亲族子孙遍布中原九州,对东夷的作战方略非常成功,姜太公和周公的配合,在数年之间即将姬周力量逐步渗透,几代君主而后即便原属东夷地区的莱夷、纪国等诸侯国皆臣服周天子。但是,从分封三公之东夷的这种做法看来,姬周家族对征服和经营东夷地区,是非常重视的。这个地区尤其是齐鲁之地,渊源极深,非一朝一夕可征服。

《汉书》载:“少昊之世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汤时有逄公伯陵,殷末有薄姑氏。皆为诸侯国,国此也。”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东夷人,本属炎帝后裔,也是上古时代的大族群。至成汤之时,即是有逄公伯陵。这个逄更可能是某个诸侯部落之名,其君主即称之为伯陵。

《尚书》载:“炎帝生器,器生伯陵”,也就是说逄伯陵,显而易见的是逄这个部落的历史远远长于夏商周三朝。后世又有史书载:“逄伯陵,殷诸侯,姜姓”,这就可能透露出某种真相,后来的纪国、齐国、莱国等国君,皆有姜姓,在尤其讲贵族出身的上古时期,这些诸侯方国与逄伯陵的关系,是很值得玩味的。

《国语》载:“天鼋之分,我之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什么意思呢?《史记》等文献记载的周人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和元妃姜嫄的儿子后稷,而姜嫄又是逄伯陵的后人。

姬周家族也有着姜氏的血脉,跟姜氏是同源同族,如此看来姬周之族与姜氏之族,自西周将时间倒回去数百年,也是至亲之人,姜氏又是所谓的炎帝之后,那么显然炎黄通婚所促成的民族融合,在上古时期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但是黄帝部族占据权力的主流,发展到后来炎帝部门的文化基本就被黄帝部落所侵蚀,渐渐的转变成了另外的模样,那些没有转变或者发展缓慢的部族则流落到了较为偏远的地区,成为新的方国。逄伯陵部族后来的衰败和迁徙,可能就是源自于此。

“我之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最为著名的逄伯陵与太姜是同代人。太姜是周太王亶的妻子,周王季的母亲,周文王姬昌的祖母。这时候的逄伯陵部族可能已经彻底衰微,只是臣服于姬周的某个小部族或者朝臣而已。

《竹书纪年》载:“太戊五十八年城薄姑。”太戊是商王朝第五位王,早于盘庚两个多世纪,而周太王晚于盘庚,这个太姜跟逄伯陵多半有着亲属关系。而且,逄伯陵部族或者部分分支,此时可能已经有迁徙到齐鲁大地上的,与当地的东夷势力进行了融合发展,只是逄伯陵本人也许并没有到齐鲁大地上去任职,毕竟这个时期的齐鲁大地上,尚且还是处于殷商族群和东夷族群杂居的情况,姬周力量还没有拓展到东夷地区。

后来姬周力量攻灭殷商,不断的向东方拓展,自太姜以来,再到邑姜,姬周王族皆与东方的姜姓联姻,这本身可能就代表着当时姜姓力量的强大,也可能说明自母亲而来的教育体系,让此后的周天子们,都非常的向往东方,想要彻底的征服东夷,跟随着黄河流淌的方向,把部族的力量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逄伯陵部族,殷商即已衰败,到这个时候就更难抵御新时代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