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乔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 (美)布伦特·施兰德(BRENT SCHLENDER) (美)里克·特策利(RICK TETZELI) 著 陶亮 译 中信出版社 本书作者布伦特·施兰德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报道史蒂夫乔·布斯长达25年,是被乔布斯当作“朋友”的记者。但是,他时刻谨记作为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边界。 他说:“我是记者,而他是被采访对象和文章的主题。他很喜欢我写的某些报道,另一些却让他很生气,比如上文提到的让他回了邮件的那篇报道。我始终保持独立,而他也会隐藏一些信息,这构成了我们关系的边界。” 史蒂夫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有文章、图书、电影,还有电视节目,大部分只是在重复关于史蒂夫的那些传说和成见。但是,作者却说,“以我对史蒂夫的了解来看,这些成见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在我看来,史蒂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读到的形象都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聪明。” 蒂姆·库克于1998年加入苹果,最终接替史蒂夫成为CEO。这位安静而又专注的南方人是史蒂夫团队的绝对核心,两人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一次,史蒂夫给库克的母亲打电话,鼓励她说服她的儿子组建家庭。 关于乔布斯的传说和成见从80 年代起就开始流传,那时媒体刚从位于库比蒂诺(Cupertino)的苹果公司总部挖掘出这位神童。当时,史蒂夫沉浸于媒体的追捧中,对于媒体并不设防,那段时间也是他生活最为散漫、放纵的一段日子,因此媒体在把他描绘成天才的同时,也免不了揭露他的卑劣以及对同事和朋友的漠不关心。 后来他开始对媒体设防,只在需要宣传产品时才与媒体合作,因此这些早期的报道就成了大众获知他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唯一来源。这也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他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展现的几乎都是一些成见: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设计方面天赋过人, 讲故事的能力超凡脱俗,可以产生“扭曲现实”的魔力;他就是个自以为是的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他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从来听不进任何建议,而且从出生伊始,就是天才与混蛋的结合体。 里吉斯·麦肯纳是早期对史蒂夫非常重要的一位导师,这位营销天才帮助苹果公司打造了令人难忘的品牌形象。 精彩观点: 为了实现“打造一家伟大企业”的目标,史蒂夫打算在公司做个试验,让公司的所有信息公开透明。工资是根据岗位定的,同一个岗位的员工工资都一样,并且所有人的工资信息都是公开的。史蒂夫想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员工,工资透明正是其中一项措施。他还准备了很多“感人肺腑”的独白: “人才是公司运作的关键所在,编写软件、设计硬件的人才都是公司的宝贵财富。我们和竞争对手比的不是规模,而是创意和想法。我们每雇用一个人,都是在为公司的未来添砖加瓦。” “把合适的人招聘进来只是开始,关键之处在于要让公司变得公开透明。这样说吧: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们都知道身体的总体规划。同理,如果NeXT 的每位员工都清楚公司的规划,做决定时能以公司的整体规划作为衡量标准,那么NeXT 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公司。当然,向所有员工公开公司信息肯定会有风险,甚至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但一定是利大于弊。” NeXT 的信息公开政策中,最显而易见的一项举措就是公开所有人的工资。财务部有一张所有人的工资清单,每个人都可以去查。为什么要公开呢?在普通公司,经理可能每周要花3 小时处理薪酬的问题,比如辟谣、用隐晦的语言来解释员工的相对薪酬。在我们公司,经理同样每周花3 个小时处理薪酬问题,不过我们会公开解释所做的决定,指导员工如何才能获得他们理想中的薪酬。我们将那3 小时视为教育员工的机会。” 信息公开政策似乎让NeXT 站上了公开公平的道德高点,不过史蒂夫的行为很快就违背了他的初衷。政策实行没多久就成了一纸空文,因为史蒂夫总想要招聘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特别是工程师。“对大多数行业来说,一位杰出人才最多能顶两个普通人,”史蒂夫告诉我,“比如,你去纽约,最优秀的出租车司机把你载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可能比普通司机少30%。但在软件行业,一位杰出的程序员至少能顶25 个普通程序员,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要招聘世界上最优秀的程序员,在25∶1 的行业里,无论优秀人才多么昂贵都是值得的。” NeXT 的招聘流程十分严苛,有很多轮面试。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一位面试官给出否定意见,候选人就出局了。尽管想要为史蒂夫工作的候选人非常多, 竞争十分激烈,但不开出高薪依然无法吸引优秀人才。因此史蒂夫开始搞特殊待遇,有些人拿到了一笔十分可观的签约奖金,有些人的工资水平比他们所在的级别要高。工资清单上这样的特殊待遇越来越多,突然有一天,员工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查阅工资清单了。 乔恩·鲁宾斯坦同样在NeXT和苹果都干过,主要负责硬件设计和生产。鲁宾推动苹果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照片摄于2001年鲁宾的婚礼上,婚礼10天后,iPod问世。 1.史蒂夫关掉了Newton 掌上电脑和eMate 电脑产品线,撤掉了所有支持这两个产品的工程和营销团队。(有意思的是,1998 年,前CEO 阿梅里奥回苹果拜访史蒂夫时,提出要购买已经封存的Newton 资产和知识产权。与阿梅里奥会面的几天后,史蒂夫告诉我,当他听说阿梅里奥居然想买Newton 时大吃一惊。但是把Newton 卖给他是个“残酷的玩笑”,史蒂夫告诉我,“我有时是挺卑鄙的,但也不至于那么卑鄙吧。我绝对不能再让他如此侮辱自己,侮辱苹果。”因此Newton 就这样消亡了,但是Newton 团队的很多骨干工程师仍然留在了苹果。) 2.史蒂夫告诉我,当上父亲后,裁员时会感到自己于心不忍。“我还是会裁员,”他说,“因为作为CEO 不得不这么做。但当我看着那些被裁掉的员工时,仿佛看到了他们5 岁时候的样子,就像我自己的孩子。我还会想象自己回到家,告诉妻子和孩子自己被炒鱿鱼了是什么样的场景。甚至会想到我的孩子在20 年后也可能面临同样的被裁命运。以前裁员时不会联想到自己。” 3. 自2004 年生病后,史蒂夫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上,有些是私事,比如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有些是公事,比如要活着看到iPad 的问世。但如何与媒体周旋却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比如2010 年,苹果公司一位年轻工程师在酒吧遗失了一部尚未发布的iPhone4,结果iPhone4 在博客上遭到提前曝光;比如不得不中断在夏威夷的度假,赶回来处理iPhone4 的“天线门” 问题:用户的手紧握iPhone4 的边缘时,信号会快速衰减,导致电话断线。他对于公司治理同样兴趣不大。但这些大大小小的意外无疑加重了史蒂夫的管理负担,毕竟苹果已经是一家拥有5 万名员工的国际大公司,而他自己已是生命垂危之人。 4.史蒂夫宣布担任苹果临时CEO的3周后,也就是1997年10月6日,克隆电脑生产商戴尔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在一场行业峰会上被问到,如果让他担任苹果CEO他会做什么。“我会关掉公司,把钱还给股东。”史蒂夫回了一封邮件反驳他:“CEO也应该去上上课。” 5. 史蒂夫喜欢那些华丽的实体店。去意大利或法国度假时,他会拉着劳伦一起逛奢侈品店,比如华伦天奴(Valentino)、古琦(Gucci)、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爱马仕(Hermès)、普拉达(Prada)等。他通常一身波西米亚打扮,穿着破旧的牛仔裤和勃肯鞋,拉着劳伦一起逛奢侈品店。进店后, 两人往不同的方向走去,劳伦随意地浏览着商品,史蒂夫则会与店员聊天,问一大堆问题:为什么店里货柜那么少?店里客流量如何?他还会观察店里的内部装潢,自然光和人造光打在木头、拱顶和阶梯上,营造出的氛围让人产生了花钱的冲动。对史蒂夫来说,这些奢侈品店实现了他始终无法实现的目标:在一家漂亮大气的专卖店里,以超高的利润率销售能够彰显生活品位的产品。产品陈列的方式也是奢侈品能够卖出高价的原因之一。电路城和CompUSA 里狭窄的过道和无趣的售货员注定了苹果与奢侈品之间的巨大差距。 1998 年,史蒂夫说服服装公司GAP(盖普)的CEO 米基·德雷克斯勒(Mickey Drexler)加入苹果公司董事会。2000 年,他聘请塔吉特公司(Target Corp.)分管营销的副总裁罗恩·约翰逊(Ron Johnson),让他加入苹果公司高管团队,任务只有一项:创建理想的实体店。 离开苹果创建NeXT的6位叛徒:(后排)里奇·佩奇、史蒂夫和乔治·克洛;(前排)丹尼尔·列文、巴德·特里布尔和苏珊·巴恩斯。“我当然考虑过离开苹果跟着史蒂夫单干风险很大,”列文说,“但我担心如果不去NeXT,我可能会一直懊恼:‘早知道应该入伙的。’” 这张照片看着像史蒂夫和劳伦的“自拍”,摄于2003年在巴黎度假期间 史蒂夫第一次见到劳伦是在斯坦福商学院,劳伦正在斯坦福商学院攻读MBA,那天史蒂夫去做讲座。“她坐在第一排,我没法控制自己,眼睛总往她那里看,”史蒂夫不久后告诉我, “我的思路一直被打断,有种小鹿乱撞的感觉。”他在停车场找到她,约她共进晚餐。当天晚上,他们就一起出去吃饭了。之后,除了史蒂夫偶然出差,两人几乎再也没有分开过。 从一开始,两人就十分般配。劳伦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她家在新泽西州的西米尔福德市,和史蒂夫一样,她也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很早就学会了自食其力。劳伦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了一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商学院。她充满智慧,讲话得体,喜欢看书,涉猎广泛,尤其喜欢文学艺术、营养学、政治和哲学,她还擅长运动,这一点跟史蒂夫不同。大学毕业后,她进了曼哈顿的高盛集团工作,但并不是很感兴趣,工作几年后就选择辞职去斯坦福念MBA,顺便考虑未来要做什么。 在劳伦之前,史蒂夫谈过几次恋爱,前女友包括歌手琼·贝兹(Joan Baez) 和克里斯安·布伦南。金发碧眼、身材苗条的劳伦却有着其他女孩儿没有的深度,这一点让史蒂夫着迷。随着交往的深入,史蒂夫曾经交往过的几个女孩儿会对他越来越依赖,但劳伦不会,她始终是独立的个体,对他的财富不感兴趣, 对他的社会关系也不感兴趣。他们俩都认同努力工作的价值,因此劳伦能接受史蒂夫常年加班。他们都成长于中产阶级家庭,相似的成长背景越来越重要, 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尽管财富越来越多,他们依然尽可能像普通家庭那样培养孩子。 两个强势的个体之间难免会产生碰撞,从交往之初,碰撞就是常态,不过在1990 年的元旦,史蒂夫终于克服了单身汉的焦虑,向劳伦求婚。据劳伦在21 年后史蒂夫葬礼上的说法,他求婚时拿着“一把刚采的野花”。无论是求婚的那个早上还是未来的很多年,劳伦始终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史蒂夫,她开始研究佛教,阅读那些曾影响过史蒂夫的哲学书籍,曾指导史蒂夫多年的禅师乙川弘文主持了他们的婚礼。1991 年3 月18 日,他们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内的阿赫瓦尼酒店举办了婚礼,当时劳伦已经怀孕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里德在9 月出生。 史蒂夫的每一次演讲都经过了精心的编排,2010年iPad发布会更是如此。舞台上舒适的布置突出了iPad操作简便的特点,然而,史蒂夫坐在沙发上演讲也说明了他的身体状况并不好。 1.回顾过去没有什么意义,我情愿向前看。 2.情愿错过截止日期,也不能粗制滥造 3.比如,你去纽约,最优秀的出租车司机把你载到目的地所用的时间可能比普通司机少30%。但在软件行业,一位杰出的程序员至少能顶25 个普通程序员,因此我们不遗余力地要招聘世界上最优秀的程序员,在25∶1 的行业里,无论优秀人才多么昂贵都是值得的。 4.公司是人类最神奇的发明之一,公司的架构非常强大。但即便如此,我创建公司的目的只是为了产品,而不是为了钱,我想和真正有意思、有智慧、有创造力的人才共同合作打造产品。创建公司不仅仅是为了打造一个产品,公司是才华的汇聚,是能力的体现,是文化的浸染,是观点的碰撞,是大家共同合作源源不断地打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产品。 5. 事实上,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学习技术和市场趋势的方式有很多。五六年前,我们不懂视频编辑,于是收购了一家公司学习如何编辑视频。后来我们不懂MP3 播放器,但员工很聪明,他们用批判的眼光研究了现有的产品, 然后结合苹果已有的设计、界面、材质和电子产品方面的经验,打造出了播放器。如果不去研究学习,我们会变得很无聊。 6.谁在意好想法来自哪里呢?如果你时刻关注的话,一定会发现好想法。 7.创新就如同跳到了空中,但你必须保证落回地面时,地面还在那里。 8.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订阅《商学院》杂志全年刊240元,即刻获赠本书。 罗马非一日建成,颠覆也非一日功, 幸好还有知识可以积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