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青竹刻,0.1毫米上的指尖艺术

 内蒙古藏珠阁 2016-09-17

“竹”这种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西方人曾把中国古代文明与竹的清雅气韵联系在一起,称中国古代文化为“竹子文明”。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以镌刻图纹来装饰竹器的竹刻工艺便应运而生,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锤炼,至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雕刻艺术。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什么是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也称平雕,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留青又称“皮雕”,是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因为竹子表面的青皮非常薄,所以人们说,留青竹刻,是雕在0.1cm竹皮上的自然妙造。 


利用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对象,刀锋施加在皮上,通过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深浅而成图案。当承载这些表现的容量只有一张纸的厚度(0.1公分),难度可想而知。



留青竹刻对竹子选材有要求


留青竹刻对竹料的要求同样严苛,江南虽多竹,但必须在秋冬时节入山,选伐4、5年生的毛竹,要求表皮平整,节长无斑。砍伐时,不能损伤其表皮,然后入水加少许食盐,用中火蒸煮1小时。经防腐、防虫、防裂的甄别后,晾晒放置多年可用的也不过是一根中的2、3片。 

 

(选伐毛竹)



(处理毛竹)


(中火蒸煮)



(擦干净晾晒)


(晾晒两三年再挑选)


 

留青竹刻——文玩中的雅玩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从春秋到汉代,从汉代到唐、宋两朝,中国的竹刻工艺从实用器皿装饰,逐步向文房用品发展,雕刻技法也日趋多样化,阴刻、浮雕、留青、透雕,技艺越来越成熟了。但就整体而言,却尚未形成一种专门艺术。然而,正是这千百年的发展和积淀,为明代中叶江南竹刻艺术的崛起打下了厚实的文化和技艺基础。



江南竹刻形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是在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年间。明代中叶,包括象牙、玉石、竹木、犀角、果核、陶土等材料的各类精细工艺雕刻品生气勃勃地流行起来。其题材内容主要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山水花鸟等。其用途或为器物之装饰,或为文房用品,或为案头、几架的摆设、清供,或为小型宗教偶像。这些雕刻工艺品造型生动,富有现实主义气息。



     

当其他大型雕塑黯淡无光时,它们成为了时代宠儿而呈现出空前的兴盛景象。在从事这类雕刻的艺人中,不但有专业的手工艺匠,而且也有能书善画的文人。正由于这些文人工艺家的参与,使得这类雕刻工艺品因染上了文人艺术色彩而身价倍增。



     

此外,在明代中叶,我国文学领域的戏曲、小说创作十分活跃,带动了版画艺术的空前繁荣,版画的雕刻技艺水平也达到辉煌的高峰,地处江南的南京、杭州、苏州、常州等城市成为重要产地。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竹刻艺术在江南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江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出数以千计名垂青史的文学家、书画家,也孕育出许多技艺精湛的竹刻家。明清两代,众多竹刻家聚居在松江府的嘉定县,这里成为中国竹刻艺术的发祥地。



听说90%看过这篇文章的藏友们都会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觉得收藏圈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