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研发卓越课程的思考朱永新

 清源渭水 2016-09-17

 

(课程·教材·教法2016.83~16

 

基本框架:卓越课程的概念界定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目标的追求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构架

          一线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结论

 

一、卓越课程的概念界定

新教育课程:以家庭教育为根基、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辅助、自我教育为根本的全方位全过程。

新教育课程特点: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体验。

对课程的解释:1.有愿景与计划,有行动与决策,一穿越的事实,有一个或好或坏的结果,这就能称之为一个课程。

2.课程比喻:即课程为道路和历程。如果把此刻的教育作为我们教育的“起点”,那么“教育目的”就是一个终点或阶段性终点。在起点与目的地之间的这段道路和历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

3.在我们的课程概念中,“起点”首先意味着人,意味着作为课堂实施的具体对象学生,也意味着实施者自己;意味着教育要从受教育者那里开始,也意味着教师本人对课程的理解;而终点,则意味着课程目的的实现程度;意味着师生生命的发展程度;意味着社会与国家诉求的落实程度;而居于两者之间的,是历程,是计划、设想、方法、途径、资源、评估、修正……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课程。

4.课程概念的进一步解释: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活生生的人,是人的问题 ,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活生生的人,并非单指学生或教师,而是师与生。从某种意义上,教师与学生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两位一体;没有教师,学生的学习无从谈起;没有学生,教师的存在失去意义。教育中所有遭遇的问题,既是学生的生命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生命难题。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是两个密切相关又各有重点的概念,两者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没有教学,课程只是冰冷的资料堆积;没有课程,教学会成为一盘散沙。也就是说,没有教学,是有鱼无授;没有课程,是无鱼可授,两者缺少一样,都无法产生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深刻质变。

课程的另一种比喻:课程让知识拥有了生命的温度。课程是一个提纲。师生与这遭遇,并将生命体验融入其中时,就将其共同丰富为文章,书写出生命传奇的不同章节。课程是一扇大门。教师牵引着学生推开这扇通向世界的大门,每扇门外都有不同的风景,等待学生的继续探寻。课程是一一粒火种。教师将以微弱火种燃烧为火苗,与学生的心灵油田发生作用,最终形成智慧的熊熊火光。课程是一场地震。师生 在课堂内外的剧烈互动震碎了心灵地壳,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让生命的岩浆迸发。

什么是卓越课程?就是在其中最好地完成了课程的目的,完美地实现了人的完整幸福。

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人的一种追求。

什么是新教育卓越课程?

首先,卓越课程应该实现新教育实验“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

其次,卓越课程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学生生命发展为本位。卓越课程应该最大程度地吻合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最大程度地开拓学生身心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再次,卓越课程应该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浪漫,就是兴发感动,就是生命面对事物的“初感觉”:困惑、好奇、美的冲击等。这种“感觉”对于最初学习具有特别的意义,没有这种“感觉”,学习就难以为继,勉强用纪律等强制手段维持的学习,将破坏学习的美好。精确学习就会缺乏一个浪漫丰富的背景。精确,就是条分缕析,举一反三,使浪漫阶段掌握的内容更为精确,通过“对事实的详细分析”,使第一阶段的认识具体化、系统化。综合,就是摆脱细节,进入自由,脱离知识的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脱离被动的状态而进入主动应用知识的状态。

第四,卓越课程应该充满惊奇,触及灵魂,生命在场。博而诺夫的教育人类学认为,“遭遇”在教育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本质上来说,教育无非就是一种遭遇。与学生相遇,与文本相遇,与一种知识、一种解读、一种情感、一种思想相遇。但每一种相遇,都应该是人与知识的相遇,人与人的相遇,应该是一个深刻的事件,而不应该是平淡无奇的故事。

最后,卓越课程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新教育的卓越课程强调的是两者(隐和显):课程内容的当时、当地,将知识、经验变为体验和历程;教者的入境、入情、入理,将体验变为生命的碰撞,师生彼此的启迪,从而教学相长。

二、新教育卓越课程的目标追求

奥恩斯坦《课程:奥迪身边、原理和问题》中提出的目标顺序:哲学观——目的——目标——具体目标。目的是一个总的表述,为指向某种未来的结果或行为的具体行动提供框架和方向。目的是在哲学观即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所以往往比较宏观而原则,而且充分反映国家的意志,一般由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行政性文件来规定。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对蕴含在脑海里的目的的结果的陈述。如教育目的提出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公民,学校往往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计划可以直接实现这个目的,这时教育目标就要相应具体化,就要组织课程让学生“认识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它们在世界大家庭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等等。

具体目标是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具体目标往往是可以描述、操作和评价的目标。具体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计划的具体目标,提出的是各门学科在各个年级水平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二是单门课程等具体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三是课堂具体目标,主要通过单元和单课计划的具体目标。

不难看出,这里八个领域的课程内容(苏格兰),与孔子的“六艺”,虽然时空距离如此遥远,但在精神气息上,还是有某些相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目标,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可以用“成人”概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三、新教育卓越课程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新教育课程的理论模型:以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导,以多元智能、认知建构、教育目标分类三大理论为基础,以脑科学、心理学、认知学等理论为依据,建构新教育课程理论模型。

新教育课程研发遵循的原则:也即五大理念:1.无限地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的发展,注重特色的教育;5.让师生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

四、新教育卓越的课程的体系构架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架构:以生命的幸福完整为终极目的和当下尺度,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相关理论为潜在的理论工具,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新教育实验在这三个维度的空间里,建构起自己卓越的课程体系。

新教育卓越课程的设计: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补充。

新生命教育应当有三级目标,那就是: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成就人生。从基础到顶端的关键词,应该分别是健康、安全、营养;会展、健壮、规则;礼仪与美。

艺术教育在新教育的卓越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斯坦纳曾经说过的那样,“艺术是智力、认知和构思能力的重要唤醒者”。那些没有学会以美的方式散步的人,那些不会通过美来捕捉真理的人,“将永远达不到成年人的充分的成熟”。艺术,是无用之大用,它能唤醒人的潜力,有如唤醒睡美人的那个吻。

一个博学的人往往首先是审美的人,艺术的人。艺术,在完整的人的教育中,同时起着浪漫与综合的作用。

艺术能够让机械枯燥的生活变得轻松、美好,把被课表分割的生活重新连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生命在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显得紧张与忙碌,而仍然拥有从容与优雅。

智识课程,类似于文理课程。不用文理课程或智力课程,是因为,课程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形成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性”的培养与“德性”(公民课程)、“灵性”(艺术课程)的培养,有着不同的特点。在许多学校里,曾经错误地用讲授和考试的方式来实施国家规定的大多数课程,这使得道德、情感、甚至艺术和体育,都变为一种“智育”: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而不是以某种方式生活。但一个可以出试卷考试,然后评定得分的“公民课”或“思想品德课”“艺术课”或“美术课”“音乐课”,是有违教育的基本规律的。

新教育智识课程的任务:一是成为课程的卓越的二度开发者,或卓越的执行者,在指定的课程内容中实现两相课堂的三重境界;二是在执行规定课程内容的同时,开发弥补性课程——无论是为弥补浪漫的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第二套大纲的课外知识,还是个人依据对学科的理解,增加自己认为不可少的经典性知识。

人,教育,人类社会的同一性与继承性,远比革命性与差异性要大得多。

特色课程专指别人没有而唯我特有,或者说大家一般只是点到为止地做一做,我却在此大下功夫,皀它做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程度。

用特色课程来追究与众不同,这在严格意义上是幼稚的。因为真正的与众不同是在常规性的事务上,我们拥有更为风格化的处理方式。

五、一线教师如何研发卓越课程

第一,必须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

第二,必须掌握课程研发的基本方法与程序。教师应该掌握基本的课程理论,“我们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出来复杂的课程本身,以及围绕着课程的各种复杂因素”。泰勒课程研发阶段:1.学校应当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已经达到?

研发卓越课程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教师对现有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根据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应的增删、调整和加工,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二是教师作为研发主体开发出新的校本、班本课程。

第三,必须明确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向内顺应的师生生命的发展,向外体现的是社会的诉求。课程内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能够更改地洞察人类进化趋势,即社会发展趋势对人类素质的要求,据此要求组织课程内容。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重点有四点:“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体力”。

第四,必须充分挖掘和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素质资源,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等。

第五,必须坚持从学生的角度理解课程。卓越课程是师生共同编织的。教师作为卓越课程的研发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课程从一个角度讲就是每个学生的生命旅程,是一段并不脱离情感、道德的认识过程。只有从学生角度理解课程,才有可能筛选出符合学生身心规律的课程资源,才有可能研发出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共鸣的课程。因为课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

第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只有当教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课程之中,课程才能真正滋润学生的生命。正如斯坦纳所说:“那些把自己看成是与课程融为一体,并诚挚地作出努力的教师们,比起仅仅传授从最近的教科书得到的以智力形式出现的、浅显化的科学知识的教师们,更能有效地和学生交流。”

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才是限制卓越课程研发的瓶颈。每个人的直接生命体验总是有限的,间接生命体验却可大到无限;从纯感性的体验出发,到理论的总结与归纳,在高度的引领下又将促成生命体验的更大丰富——这是一个成长的循环。因此,我们强调教师的“三专发展”,强调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经典根本已知的啃读,强调观念与经验的互相转化与深化……在所有关于研发的探索中,我们坚守的依然是以教师为起点、以人为中心的原则。

事实上,正像教师研发卓越课程时必须尊重学生的认识可能一样,领导们单方面的推动可能会构成“侵凌主体”:替另一个主体作主。这无论在哲学上还是政治或教育伦理上,都是一种落后的思维方式。这种传统法家式的“我命令,你执行”,既与新教育根本理念相冲突,也与研发卓越课程的逻辑相冲突,卓越课程不可能在这样的方式下产生。

我们也不赞同道家的管理模式:随你,随便,你爱怎样就怎样。在自然界,大道的运行法则确实是“自然的”,但它的代价是非常调摄淘汰率。在人类社会,我们的文明就是要避免这种自然的淘汰。我们建议领导者、管理者不妨采用以下课程管理模式:“我定标准,提供帮助,我来验收;你作承诺,自做课程,我不干预。”

另一种方式我们更不会反对:率先、表率、帮助、成人之美。也就是说,每位课程研发的领导者、管理者,第一身份就是课程研发的专家、一线的研发者,首先把自己设计的课程,以最美好的研发出来,进而启发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也积极研发课程、绽放出各自的美丽。这样的垂范之下,再给予教师们自由与自主的宽松条件,足够丰富的资源帮助,必然会激发一线教师的课程研发热忱。

研发卓越课程是一种不可能从天而降的本领,仅阅读课程的书籍和实践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只听一场关于研发卓越课程的报告也是不够的。但是,对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渴望有多强烈,研发卓越课程、缔造完美教室的心愿就会有多深。至于研发课程的能力,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其实蕴含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之中,只要行动,就能唤醒。坚持行动,就有奇迹。

研发卓越课程,在相当程度上,首先是要担当一个既定课程标准和课程框架的执行者。课程的实施一定会受到教师生命体验的的影响,一定会地方化、当下化、教室化,才最终得以在学生身上显现。教师应该同时成为卓越课程的执行者,和卓越课程的开发者。在这个基础上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具有“我就是课程”的胸怀和气魄,认真地理解资源,理解学生,积极地整合课程资源,用心地从一次次小的课程改进、一个个小的课程创造开始,把自己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卓越课程。

六、结语

我们认为的课程,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师生共同经历的课程,不是一堆知识的罗列,而是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组生命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卓越课程,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人幸福完整的可能。

我们认为的卓越课程,应该实现新教育实验“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使命;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应该经历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应该充满惊奇,触及灵魂,生命在场;应该实现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

我们倡导的卓越课程研发,是指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基础,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在课程实现过程中带领学生经历体验、合作探究,建立知识与世界、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将所有与知识的遭遇化为智慧,从而使师生生命更加丰盈。

我们建构的卓越课程体系构架,以民族、国家、人类生存与发展为背景,以生命的幸福完整为终极目的,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潜在的理论工具,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作为必要补充。

在我们的课程意蕴中,起点处,是人,是人的总是,是人的各种可能性;终点处,还是人,是人的问题的解决,是人的幸福完整的实现。这活生生的人,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学生不断成长,教师不断超越,这正是师生以穿越课程来共同书写传奇的新教育生命叙事。

2016.9.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