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

 呀诺达zch3hosf 2016-09-17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

旧文整理

本文根据在生成语文1群文字讲座整理

 接到卓兄交付的“语文课干什么”,首先想到这个脉络逻辑: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语文课到底该怎样教?我想这几个问题理清了,“语文课干什么”的答案也理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

界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课标》)”这段话界定了语文教学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重要性。它是所有学科教育的基础中的基础,是深埋于地面下的那部分。

千尺之木,其根必盛;万丈高楼,其基必深:它应是血脉的溶入、是民族精神传承、是人格与价值构建、是爱与责任意识培养……,又是涉及语音、语言、语义……语知语用交际工具属性内化为学生语用能力的练习,所以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就是让人成为其人的一门学科。

江苏杨虹 20:28:54  我感觉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实包罗了万象,似乎是无所不能的

泰州学院赵广志  20:29:01  我们现在语文,搞得这么,非常的不好,主要在于我们语文,根本就没有理解语文的终极目标。

<><='' section=''>

第二个问题:语文课教什么

内容

《课标》“第二部分课程总目标”中关于总目标是分这样十条阐述的: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泰州学院赵广志 20:29:24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但是,母语不单单指认是字,了解语言,更重要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语文课不仅仅教会学生学会认知,日用,更重要的,要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丰富的内涵。

对以上十条归成四类如下:

1、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类。

①知识掌握:会拼音、会用工具书、能说普通话、能正确流畅地书写汉字;

②语用能力:会倾听、(切合语境)表达与交流;自主性、再创造阅读能力;有条理、流利地表述个人观点与见解。

2、综合实践能力类。

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主动探究学习、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3、素养和方法类。

包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类。

包括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这一类要特别说明一下:语文也有时代性。

概括以上,教语文=“听、说、读、写、思”其中的“思”包括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培养+德行、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

可按“听、说、读、写”把语文课教好又令人无所适从,虽然其基本内容和形式应该是没有多大异议的。窃以为要在“思”字上做文章,既有“思想”、“思维”、“思考”的层面;也有“思绪”、“情思”的层面。启迪学生走向自我澄明和自由,指向公共知识与法度,建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挥“听、说、读、写”的设计归宿——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用“思”去创造一个个既丰富多彩又富于意义与价值语文品质课堂。教学设计应追求深深的“情”味,浓浓的“趣”味,悠悠的“韵”味;课堂实施中追求“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情味解读中的人文味,趣味解读中的语文味,韵味解读中的书卷味。

<><='' section=''>

第三个问题:语文课怎么教?

手段

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及品质去教,围绕培养学习及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去教,围绕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教。

 “思”为核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任意偏废。

(一)“思”+“听”的语文教学    

       “听”是获取信息主要途径。三个目标:①“听”的兴趣培养,② “听”的态度和习惯培养,③“听”的方法培养。比如我的《声声慢》范读是这样“见群共享”(普通话不好,多抱涵!)

雅安?吴滎林 20:36:26 思字应该有很多内涵!

安徽崔成志 20:37:08  听说读写归于思 

师:大家从老师的朗读中听出什么来了?

生:惨。

生:悲。

生:哀。

生:苦味

生:愁。

……

这种联想与语境产生听的能力衍生。

师:用你们从《导学案》上看到的材料解释解释。       生:我听出了亡国之恨。

生:我听出了丧夫之痛。

生:听出了南渡后的奔波之苦。

师:还有吗?

生:还有老年无子,

生:还有她收藏的金石古董都丢光了。她穷困潦倒,

生:还有她改嫁后遇人不淑,仅仅百日就结束了。

师:这里还有一桩官司,当年这场离婚是李清照自己提出的,根据宋朝法律,如果妻子提出离婚诉讼,即便官司赢了,女方还是要被判入狱两年。所以不仅是遇人不淑,还有人格的蒙羞。

生:还有老无所依的苦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愿望的实现,要基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二)“思”+“读”的语文教学    

读的再创造也是一种自我积淀的需要。如笔者在教《静女》时对教材的理解是个这样的过程。

教参上将本诗的三章解读成三个场面:相约——相赠——相别。据文中“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来提炼出静女的“天真、活泼、俏皮”;男主公“我”的“憨厚、诚朴、率真”。

但这种解读存在着一个事件逻辑上的不严谨。如将本诗三章场景作为一次约会来说有三处逻辑不通:一是重章中的“姝、娈”二字在字义上的微小区别(姝,貌美意;娈,因美而爱慕意)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尚可忽略;二是“贻我彤管”,初约即赠物从情理上讲不通;三是自然前文已贻彤管,怎会又再“归荑”?而主人公待物的情感程度也被模糊化:“说怿”彤管之美,又说“荑”“洵美且异”,同为心上人赠与物,荑较彤管“异”在何处?“彤管”历来有三解:赤管植物、笔或乐器。论贵重,“彤管”远贵重于“荑”。“荑”的“洵美且异”只有一种可能——相赠时静女对“荑”的特殊象征含义的界定。

山东刘鹏 20:43:56@江苏南通杨万得 如果老师不读,学生能感悟到什么?

我有平台资料提供。@山东刘鹏

学生先看和读这些,做课前准备。手机或平板就能课前学习。

安徽崔成志20:45:34 太丰富了   

安徽崔成志20:46:02 先学后教是也

山东刘鹏20:46:03 有翻转课堂的影子

雅安?吴滎林20:49:10 看什么学生,才能用

山东刘鹏20:50:25  杨老师的实践把语文学习生活化,碎片化,浸透化了。高 !

从以上逻辑推理来看,诗的三章等于相约——相赠——相别三个场面的解读是背离了《静女》所描绘的原生态爱恋的情感热度渐升的过程的,这种解读不是合情合理的解读。因此在制作教学平台的微课时笔者解读如下所示:

第一章 姝――美好            初恋相约         ——城隅初会

第二章娈——因美而爱      热恋受赠         ——热恋再会

第三章异——因爱而异      互赠信物         ——私定终身

《静女》三章将先秦原生态爱情的进程步步推进地展示,从初约时“爱而不见”中既有静女的小儿女的羞涩、矜持,又有对“我”的冷静观察,还带有些许的俏皮和心计,颇值得细品味。而与之相应的“搔首踯躅”中男主人公的憨厚、率真、焦灼、无措就使静女现身后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以“娈”字点再约,而对男女双方相见情状如何无一字落笔。着笔于所赠“彤管有炜”,而男主人公“说怿”二字暗示着情感的进一步发展带给他更多的希望与愉悦的期待。“自牧”二字点明了静女的身份,符合“风”的源头:民间的凡俗小人物的生活与情爱,“荑”是垅陌间寻常植物,在男主公眼中“洵美且异”,特殊异常,物微情深,物卑情重,“匪女之为美,美人之异”才能释得通。基于这一解读,展示在平台中的微课讲解,有助于学生很快梳理出本诗的情感脉络,这样基于“情”味的理解就不会流于泛泛。

   江西景德陈金海   20:49:16杨万得老师,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您对我们今晚所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见解?

  @江西景德陈金海 定位好语文学科特点,打好语知底,培好语用能力,引好人格构建。

江西景德陈金海 20:52:56高度赞同:打好语知底,培好语用能力,引好人格构建。

皖太和周国新  20:53:00说得好

江苏杨虹20:53:12总结的好

在课前吟诵中又借鉴于永正老师的“添字”诵读法。要求学生在《静女》诵读中加入一“啊”字,并将自己的诵读录音及理由上传到教学平台。结果一石激出层层浪:

1:爱而不见,啊,搔首踟躅。我觉得把“啊”字放在这里,能写出男主人公的内心意外的情感。

2:彤管有炜,啊,说怿女美。这个啊放在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3:匪女之为美,啊,美人之贻。这个啊放在这里有抒情的意味,

生4:静女其姝啊,俟我于城隅。这个啊放在这里一下子把男主人公内心的惊喜写出来了。

……

通过加入这个“啊”字,学生读出兴趣,读出笑声。学生也可能点击别的同学的录音来听取他人的理解,这种互助学习方便快捷,在听别人录音的同时,大大增加了自主学习中对文章的理解。

安徽崔成志  20:55:09 寓教于乐

江苏杨虹 20:55:11  再加个增加学语兴趣,赏好语文美感

一节课扣一个方面下重手练。长期积累,才会有收获。

(三)“思”+“说”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应是有生命灵性的,应当是生命意识的唤醒——刻骨铭心,烛照心灵。语文课堂上师生共浸,行走在上下五千年,出入于诗意与灵性间:可感,可叹,可歌,可泣,可以兴观群怨。因此,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怀,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

师:咱们读一读《蒹葭》、《关睢》。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1:《蒹葭》是一种悠长的思恋,但追求的“伊人”似乎遥不可及。

2:所写的“伊人在水一方”,道路艰险迂回,有点像我们追求的理想。

3:《蒹葭》里的环境描写是秋天,很凄凉、冷寂。《关睢》要比它就暖色一点。

4:《蒹葭》是一种求而不得的爱慕,《关睢》是渴慕里的长长相思,但只要“友之、乐之”窈窕淑女还是有可能亲近的。

教师再加以适时指引。

师:几位读得都不错,但丁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三句我们可以拿过来解释《蒹葭》:“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大家读读这三句,体会体会。孔子在评《关睢》时说了八个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怎么与爱慕的女子亲近呢?那就“不淫”,不过度,不过头。以礼相待,钟鼓乐之,琴瑟友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静女》是前两首的故事的延续。相约,互赠信物了。我们再读读《静女》。

师:恋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婚姻平凡日子串连成的波澜不兴。我们来唱唱《子衿》。你觉得要唱出什么样的情绪来?

1:感觉“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与“搔首踟躅”有点像,内心有些忐忑不安的情绪。2:“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两句中的点抱怨的情绪。你怎么连个口信都不送来啊。3:“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两句这种抱怨的意味更深更重了。

4:我最喜欢“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其实忐忑不安、抱怨的情绪都是因为思念太深太急切的原因。

师:再请大家唱一唱,唱出几位同学所说的这种情绪来。

说是心灵的撞击,是个人情商的展示,是悟而思后的语言呈现。

安徽崔成志  21:01:22引导学生由思入手,激发学生走向语言表达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静女》是前三首的故事的延续。相约,互赠信物了。我们再读读《静女》。

(荡开再回归,荡开再回归。收放之间,穿越千年。)

师:苦苦地爱慕,钟鼓琴瑟友乐来亲近,月上柳梢头,人约城隅下的浪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思念。简简单单的信物,却珍视如同至宝。这就是我们的先民们的爱情,简单执着专一。可我们,我们现在的爱情还好吗?

(师的优雅才有生的灵性)

1:不好,(众笑)因为现在的手机太强大,人和人都没有距离了。

2:我接着他的话题,现在科技的发展使地球越来越小,零距离让思念和美都不存在了。

3:可能现在没法产生古代人的这种爱情了,情书情诗都是很奢侈的了,QQ一视频,人就站在我们的面前了。

……

安徽崔成志21:03:48收与放是高妙的教学艺术

江西景德陈金海21:04:15杨万得老师,初次在网上见识,高人啊!

@江西景德陈金海   过奖。

孩子的心灵打开,思绪打开,情绪高涨。这是思与说的有机结合。

安徽崔成志 21:05:37本群卧虎藏龙   

江西景德陈金海21:05:44主持人崔老师,您 应该向大家——重点是向我——介绍介绍杨万得老师才好。

 吕叔湘先生指出:“抓住口语这个环节,让学生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句式有变化,字眼有讲究,还想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是一暴十寒,‘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怎么精批细改也不容易提高作文的水平。”

(四)“思”+“写”的语文教学

这个环节本人一直在中职校任教。确实没有较好的心得。不敢弄斧,贻笑大方。第一次做文字讲座。其中有很多的地方可能有不当之处,大家见谅!!@安徽崔成志 时间也差不多了。请下一位吧。我的环节就到这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