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作品欣赏

 九紫娘娘 2016-09-17
清代隶书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名家达500人之多。

   据专家论述: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

   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隶书大家邓石如擅、金吉金皆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亦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

   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选编了清朝最具代表的郑簠、朱彝尊、金农、伊秉绶、邓石如五位隶书大家的作品。

   

郑  簠

    郑簠(1622—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工书法,尤以隶书擅名于清初书坛。其隶书初学明代宋珏,后专意于《曹全碑》,并在隶书中融入草书笔法,形成疏宕纵逸、顿挫飞扬的独特风格,对清代隶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清代著名书法评论家包世臣将其书列为逸品上,时有“谷口八分古今第一”之誉。

    郑簠广习汉碑,<<曹全>>为其基本体势与风貌。在此基础之上,又溶入行草。<<夏承碑>>与其他汉碑的某些特征,晚年形成了奔逸超纵,神采奕扬的隶书艺术风貌,以异军突起之势,竖起碑学复兴的第一面旗帜,是清代三百年隶书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郑簠的书风与艺术思想,对后来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对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如高凤翰,金农,高翔,郑板桥的影响,更为直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郑簠的隶书创作,影响了他之后的一个世纪!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年),号竹垞,字锡鬯,浙江嘉兴人。擅长诗词,为“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在清初以善隶书而著称,与王时敏、郑簠被誉为隶书三大家。

   朱彝尊出经入史、博览群书,学识宏富,雅好金石,书法创作自然游刃有余,其主要艺术成就在隶书方面。对照所选作品来看,朱氏取法之立足处在《曹全碑》,用笔流动飘逸、轻松舒展,方圆兼施,结体端庄俊美、疏宕雅致,与其婉约诗词之间有一种难得的默契感。言为心声,字为心画,亦情理之中的事。不仅如此,朱彝尊对于汉隶整体上的审美意韵也有准确的体会和把握,最终获取汉隶平和秀雅、古意盎然之神髓。运笔点画皆从汉碑中来,行笔扎实稳重,不像时人多隶楷笔法相混杂的弊病,用笔并不特别注重蚕头燕尾之势,波磔用笔出之自然,不强作势,终成端庄凝重之态,其娴熟飞动的笔墨令人叹为观止。在朱彝尊笔下没有出现行草诗翰,独以隶书知名,备其古雅,与整个时代背景分不开,最终为振兴汉隶之学推波助澜。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金 农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平生别号甚多,达数十种,浙江杭州人,博学多才。金农是扬州八家中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人物。

   金农隶书风格,沉稳果敢,奇崛憨直,隐约有<<华山碑>><<天发神谶碑>><<衡方碑>><<夏承碑>>,郑簠的影子。这种影子又不是那么的明显与突出,这是金农的过人之处。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仿佛是生活在清代的一个汉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近乎自负与自恋情结者。二者的结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无一笔不是汉人,无一笔不是自己的境界与高度。

   善学者夺人魂魄,庸史仅学表皮,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金农艺术给后人的启示。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喜绘画、治印、工诗文。

    伊秉绶的隶书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隶书创作发展史的正脉与主流风尚,同时也有人格精神层面的因素。从伊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壮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善政的廉史,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大”不仅指作品体积,更多是指作者的气格与气象。“简”是伊氏书法的明显标志,也是他自觉的审美追求,结体方正,分布均匀,用笔平铺直叙,淡化了波挑,蚕头燕尾等等一些隶书的装饰用笔特征。作品给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单纯而不单调,笔简而意足,这是伊氏的能耐。一种提纲挈领,以简驭繁的能耐。他的标志还体现一个“拙”字,用“成拙方为巧,入愚始见奇”这句话对应伊氏艺术再恰当不过了。这是艺术高层面的审美境界。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 字石如 ,因避仁宗琰讳,遂以字行,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出身寒门,九岁便辍学谋生,后经梁闻山介绍,结识大收藏家梅,在梅家居住八年之久,期间,尽读所藏秦汉碑拓,金石瓦当等,心摹手追,笃志临习,每日早起,研磨盈盘,至夜晚墨尽始寝,寒暑无间,梅府八年,给邓石如艺术打下了坚实基础,是其艺术历程的重要时期,后至京师,得大学士刘墉赏识,声名益振。其书兼善各体,隶书成就最大,作品结体严整,具金石气,篆刻刀法苍劲浑朴,成就斐然,影响甚广。

    就书法功力而言,邓石如是清代书家中用功最勤者,笔能扛鼎.章法结字也很完善,然而由于学养和艺术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气和黑、大、光、亮时弊的痕迹。隶书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气息.在汉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诸家,种种缺憾,其作品不能说是高格,乃功力型书家,形而下的上品。

    邓石如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他是中国书法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书法家。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清朝三百年最具代表的隶书大家作品欣赏 - 潇潇 - 肖华书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