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昌硕,大师之路!

 耕夫的图书馆 2020-07-29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融金石书画为一炉,

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他是吴昌硕。

50岁学画,60年临帖,70年篆刻,吴昌硕是本一生都读不完的书!

吴昌硕少时贫困,但他的父亲吴辛甲是咸丰辛亥举人,在诗词、书法、篆刻等方面均有造诣。喜欢治印,虽落魄,却一直教儿子读书和篆刻。所以吴昌硕的金石功底从小就开始奠定,并在长达几十年的练习中渗透进了艺术生命的血液和基因里。

少年成长时期,吴昌硕尚处在封建社会中,还考取过秀才,虽然仅仅做过一个月的官就解甲归田,但旧时代在他身上的印记是很明显的,他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试图去做一个文人士大夫,当不得已要以卖画为生时,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金石文化复兴的执着贯穿着整个艺术生涯。

吴昌硕少时饱受战乱之苦,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奔放不羁的性格,同时也养成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已51岁,却不顾亲友的阻拦,毅然投笔从戎,携剑出山海关,杀敌报国。直到晚年,他还写诗记述当年临阵杀敌的激动心情。这一股气不得了,所以,他说自己作画是“苦铁画气不画形”。

1927 年,吴昌硕 84 岁。朋友送他几包家乡的麻酥糖,子女担心甜食对身体不利,只给一包。他看到,半夜私自起床取食两包,梗在胃中,无法消化,遂不起。

他的故去,像是跟世界开了一个玩笑。他的作品,定格在了高处,至今无人超越

下面我们先来看下吴昌硕篆刻70年生涯:

(吴昌硕像)

第一段时期,接续家学,漫无目的

这一段时期,从他14岁开始学印,到27岁集成《朴巢印存》谱止。

《朴巢印谱》共收印103方,才103方啊,不多啊,这是因为他17岁时经历太平天国战乱,不得不逃难他乡,当然,17岁之前的作品都亡佚了,不过,那个时候的作品想来也必然是稚嫩的,因为他只是受祖父、父亲雅好金石的影响,图的只是自刻自乐,抓到什么内容就上手直刻。此谱收集的只是他21岁返回家乡之后他自认为成功的作品。

我们可以先看看这些作品的大概样子:

(早期的吴昌硕作品)

“虎口余生”是汉印印式的,但是内容是吴昌硕自己的词语,因为他确实在逃难途中虎口余生,说明他很早就接触汉印,并已经能够纯熟临摹和仿作;“搜尽奇峰打草稿”是《飞鸿堂印谱》一类典型的恶俗作品,这不怪他,在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接触好的印谱。

实际上,吴昌硕这一段时期的篆刻,没有专攻,全凭本心,对照手头能找到的资料,亦步亦趋,不越雷池半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练基本功夫,当然,这是吴昌硕憨厚、朴实、坚韧的性格使然,也是他为了谋生所不得不在现实的逼迫之下,吃力上进,静悄悄地学习,自己琢磨,盲从之作不少。

第二段时期,遍师百家和“与古为徒”

这一段时期指吴昌硕从27岁到42岁,大概是因为受传统的“三十而立”思想影响,约30岁上下,吴昌硕确立了自己一生的志向所在,他开始专心致志于篆刻,十数年间,集出印谱至少五部:其中《苍石斋篆印》集于31岁,《齐云馆印谱》集于33岁,《篆云轩印存》集于36岁,《铁函山馆印存》集于38岁,《削觚庐印存》集于40岁,吴昌硕在这十数年间,一路走,一路盘点。

注意,这个遍师百家的过程,吴昌硕依然是自学的方式,与前一段时期的区别在于,他不再盲目坚持,而是有了选择和取舍,看一下这个阶段他的作品:

(中期的吴昌硕作品)

“吟舫”一印是仿浙派丁敬的;“千石公侯寿贵”接触钱松,开始从浙派走向皖派;“学源言事”是学的邓石如;“食气”接触吴让之,“金彭”明显是徐三庚味道的,“安吉吴俊长寿日利”又走向了赵之谦。

他一路走,一路学,印学思想越来越先进,刀法越来越精纯,但似乎还缺点什么……

缺什么呢,他缺少与古人的近距离接触,与古人接触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需要媒介,就是古金石器物。

不断的游学交友,使吴昌硕曾有机会在湖州替陆心源整理文物,又在苏州吴云家帮其拓印《古铜印存》与钟鼎彝器图等。这使他真正亲眼见到了封泥、古砖瓦、汉代碑篆、镜铭等金石文字,接着又结识金石家杨岘,后来干脆迁居苏州与杨比邻而居……

陈福乐国画教学

常年招生、随报随学

一次交费学会为止

成绩优异者聘为(典墨轩书画艺术工作室特聘画家,画家),陈福乐书画工作室国画艺术研究会专职人员,并在公众号及互联网各大网站宣传(百度、搜狐、网易、今日头条等)提升知名度。

了解详情点击下方链接↓

陈福乐传统国画山水网班第九期开始招生

陈福乐国画花鸟网班第九期开始招生

第二届牡丹专修班招生

(道在瓦甓)

这是他33岁时的作品,边款里,吴昌硕记道:“旧藏汉晋砖甚多,性所好也,爰取庄子语摹印。”这方印极有名,因为它不仅体现吴昌硕的篆刻成就,也体现吴昌硕的人格魅力。此外,取法古金石的作品还很多,如:

第三段时期:融会贯通,升华蜕变

这段时期从吴昌硕43岁起,至53岁左右为止,前后约十年左右。

这十年,吴昌硕的篆刻完成了蜕变,他在字法上,将汉印的缪篆(篆隶之间的方形字)、古玺文字(大多数是六国文字)、流派印中的各种篆体(主要是小篆的变体)融汇于一炉,将各种文字体势打通,只为呈现完整的篆刻之美。

(破荷亭)

一般的篆刻理论之下,朱文贵轻,白文贵重,朱文以浅细为妙,但是吴昌硕一反常理,粗朱文在吴昌硕手里得到了焕发了生机。“破荷亭”雄壮挺拔,姿态健旺,神完气足。

(文章有神交有道)

“文章有神交有道”这方印的印文刻者甚多,吴昌硕揉了汉印,加入了浙派,又向赵之谦讨法……

(西泠字丐)

“西泠字丐”这样的样式,如同从远古饱经荡涤、磨砺而来,边款里说是仿汉,但实质上却又不是简单的仿汉……

(苦铁)

“苦铁”这方印已足以说明吴昌硕的审美在中年之后便开始大步迈向写意一路了。

(道无双)

粗朱,以书入印,大疏密对比,破实造虚,各种综合手段的运用,书法的、绘画的、篆刻本身的,近人的,上古的,都奔吴昌硕刀下而来,一位引领时代潮流的大师即将到来!

第四个时期,刻吾自刻,别具新风

第四个时期,自吴昌硕54岁算起至84岁离世,共30年,你看,吴昌硕在形成个人风格之后,艺术成熟期长达30年之久,怎么不让人赞叹!

54岁之后,吴昌硕的篆刻风格步入成熟期,这是由于他的学识修养不断积累的结果。他的篆刻创作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给弟子徐新周印谱《耦花庵印存》的序言中:“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

(吴昌硕用过的钝刀)

注意,吴昌硕在上面的这段话中没有提到刀法,他在刀法上,选择了“钝刀硬入”的方式(这是与他的作品风格相匹配的),完全不拘刀法,随心而刻。

(吴昌硕的印面)

单就章法,他更强调“一方印章,应如一家人一样,团拢一致。”又“犹如一个人体,四肢躯干必须配置得当,全身血脉精气,尤应贯通无阻。否则,变得畸形呆滞,甚至成了半身不遂的病人了。”

字法上,他一方面打通了缪篆、大小篆,他接受“印外求印”的取法思想,将战国泉布、秦汉碑版、权诏、镜铭、封泥、砖瓦文字引入印面,他一方面又力求这些文字在精神气格上是纯一协调的,又将这种协调处理得不生硬、不呆板,方圆互见。

他同时还擅长“做印”,在从容游刃,一气呵成之后,他往往又加以小心收拾,去除印面中的种种不妥,力求尽善尽美……

总之,吴昌硕的创作方式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我们经常听到他拿印面在鞋底上蹭的故事,但这并不能代表他的创作是随意的,完全求助“天工”的。

吴昌硕作品多,佳作也多,暂时只列举这些,建议感兴趣者的学习者一定要准备一本好一点的吴昌硕印谱。

50岁开始学画 ,金石入画, 艳而不俗

元代赵孟曾明确提出“书画同源”, 吴昌硕的绘画,努力实践着六百年前赵孟頫的理论,他金石之法入画,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吴自言“三十岁学诗,五十岁始学画”。一次偶然机会,任伯年让吴昌硕随意在纸上画几笔后,随即点化他,任伯年的认可和指引,对吴日后在画坛的崛起,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

吴昌硕将临写石鼓文中所得来的笔法和篆籀遗韵用到自己的画作里,他自己曾经说“我生平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葡萄图轴

所谓书画同源,书法通画法,这在吴昌硕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画的梅花,便脱胎于石鼓文的用笔,因而显得特别浑厚苍劲,而他画的紫藤,又有狂草般的奔放笔致。感觉整件作品似乎是在一挥而就之间完成的,尽情处已不可区分究竟是在绘画还是在书法。

梅花蒲草图轴

吴昌硕的粗笔山水也很高级。落笔豪放浑厚,别具风格,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史的审美新格局。我曾经看过吴昌硕在71岁时画的一张山水画,有点儿焦墨的感觉。在画其中的一座山时,那种燥中带润,润中带燥的笔道,让人佩服得得五体投地。那种携风带雨的力量感,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别说当代人,不知道得多少年以后才有人能够望其项背。

山水图册

在吴昌硕文人画风奇强的作品中,一类是不着任何颜色而完全以水墨写就的极素雅的作品,一类则是虽然施色浓艳却仍然在华美中充溢着清新之气的雅俗共赏的佳作。

设色牡丹图轴

比如,吴昌硕画过很多牡丹,很多都是大红大紫的,但是却不会让人觉得俗气,也就是后来人们在评价齐白石画作时所总结出来的“红花墨叶派”风格,其实最早的开创者应该是吴昌硕。

60年不断临帖,炉火纯青,人书俱老

关于吴昌硕之书法,历来论者或以气胜,或以势胜。总之,他的书法有一种苍苍莽莽的东西,篆书如此,隶书如此,行草书也是这样。

吴昌硕早年因无力购买纸笔,每天清晨和耕余时间,总在檐前砖石上用秃笔蘸水练字,认真临摹,从不间断。他首先从学楷书打基础,初学颜鲁公体,后又转学钟繇体,自称“学钟太傅二十年”。他也曾倾向过黄山谷,继之学行草,行书初学王铎,后冶欧、米于一炉,书来刚健秀拔,自创新格。

隶书四言对联

石鼓以外,小篆、《散氏盘》和《乙卯鼎》等也是常写的篆书。他的隶书汇合诸碑,参以己意,境界超脱,笔力雄浑。偶然隶兼篆意,但绝少见到波光开张如“曹全碑”者。

行草王禔润例手卷

吴昌硕的行书糅合了篆、隶、楷、草诸体的运笔结体精髓,灵动多变而一气贯通。当今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是昌硕先生入室高足,他作如是称颂:“行草书,纯任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虽册幅小品,便自有排山倒海之势。此法也是先生开之。”

70年质朴篆刻,博采众长,自创刀法

对“质朴”的追求,是吴昌硕最核心的篆刻精神。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吴昌硕对丰富多彩的字法、冲切活用的刀法、拟古而不泥古的残破、边栏的处理……

吴昌硕曾说:人说我善作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

吴昌硕受家庭熏陶,开始奏刀学印。应该说,他的篆刻生涯更为漫长,创作经历长达七十年之久。他在继承前人冲刀法和切刀法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取了各个大家的长处,在大量的篆刻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他还从秦汉古印中汲取灵感,辅之以敲、击、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钉头等,追求线条残缺斑驳的金石味道,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古朴、含蓄、浑厚、苍拙的审美特质。

“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诗),正是其篆刻艺术精神的生动写照。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

总结:吴昌硕,一位中国画坛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师。在传统文化融合、汇通的大背景下,吴昌硕也受到影响,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也就是通融和超越。

虽然时代对于他一生有巨大的推动力,但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让我们静下心来,向大师学习艺术生活和人生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