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人刻了几十年印都还没入门?

 耽读斋 2018-07-27




从创立金石印坊到今天,十二年中我接触过无数篆刻爱好者,其中也包括很多篆刻家,他们都是金石印坊的好朋友,我统称他们为“印友”。这么多印友拉起手来,大概会绕南京城好几周。说实话,我的水平很有限,能力也非常一般,但见识还算过得去,在我接触的众多印友当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印友虽然对篆刻很热爱,刻印也很刻苦,但进步缓慢,成绩甚微,有些人甚至刻了几十年还是一个门外汉,而有一部分印友虽然入了门,但很快就遇到瓶颈,无法再上一个台阶。基于篆刻教学的需要,我曾经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把这部分印友的学印习惯和态度作了细致了解,发现他们都有一些相似的毛病或不好的习惯。今天我把这些思考结果发上来,希望对那些还处于迷茫中的印友有所启示,如有偏颇或片面之处,也恳请方家同道不吝指正。



蜻蜓点水 杂而不专


学习篆刻,博采众家本身没有问题,但千万不能杂而不专。不专的结果自然是不精、不好。就如同一个厨师,什么菜都会烧,这没有什么不好,但他必须要有一两个拿手的好菜,得有绝活,这是他立身的根本。有些印友初学篆刻没多久,心浮气躁,今天刻汉印,明天刻古玺,后天刻齐白石,大后天又刻元朱文,哪一样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到的全是皮毛上面的皮毛,这样怎么可能创作出好作品来呢?一个人挖十口井,每口井只有一尺深,是肯定取不到水的,而如果把挖十口井的精力去挖一口井,挖它个一里深,就肯定能取到水了。所以初学篆刻,建议还是先专攻一项,深挖进去,探到真宝以后再去玩别的路子。当世有些成名的篆刻家,其实就凭一两个绝活,便足以在印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比如上海某位篆刻家,只刻吴昌硕印风,外界只要一提到他,就知道他的篆刻是学吴昌硕,而且学得还不错。



其实,学哪一种印风或流派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把它玩精玩透。玩精了,你就是专家,玩不精,你就是一个半吊子。比如你学黄士陵,就要尽可能搜集到更多的黄士陵印谱,对他的经典作品要了如指掌,哪些印是他早期的作品,哪些印是他中期的作品,哪些印是他晚年的作品,必须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继而对他的生平交游、活动轨迹也要一清二楚,有关黄士陵篆刻的学术著作更要认真研读。他刻过的每一方印,最好都能临一遍(不一定都要刀临,也可以用笔临),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黄士陵篆刻的专家,你在创作的时候他才会“上你的身”,刻出来的印来才会更像他。当你无法创造自己风格的时候,你只要模仿得足够好,也是一种本事。



读书太少 见识不够


有一些人学印,只顾着埋头刻,却很少去看篆刻方面的书,所以格局总是很小,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宽。篆刻方面的书非常多,有技法类的,比如吴颐人的《篆刻五十讲》,刘江的《篆刻技法》等;有鉴赏类的,比如韩天衡的《篆刻三百品》,李刚田的《李刚田评改古印》等;有印谱类的,比如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方去疾的《明清篆刻流印谱》等;有杂谈类的,比如苏金海的《金海印谭》、孙慰祖的《可斋印话》;有理论类的,比如黄惇的《中国古代印论史》、辛尘的《当代篆刻评述》等;有文字类的,比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袁日省的《汉印分韵合编》等。还有一些综合类的报刊杂志,不一而足。篆刻毕竟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艺术家更不是匠人,但凡想在篆刻上有所成绩或取得更大的成就,读书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明人沈野在《印谈》中就曾经说过:“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即是说印人读书的重要性。读书可以把我们脑子里面装的混水挤出去,反过来,如果不读书,脑子里面就只剩下水了,断然是刻不好印的。



当然,除了看书,还要经常与业内高人交流。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要想认识比自己牛的人并不太难。只要发心真诚,再也不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微信扫个二维码可能就搞定了。和业内高人交流,不仅可以提高篆刻技法,更可以拓展视野,增长见识。说到底,篆刻艺术就是一种圈子艺术,只有圈子里面的人,才知道圈子里面的游戏规则,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在圈子里面玩。我接触过一些偏远地区的印友,虽然喜欢篆刻,但在当地却找不到这方面的圈子,所以总是一个人闭门造车,没有什么进步。后来因为种种机缘,参加了我们的培训班,认识了一大群有着共同爱好的印友,信心倍增,越刻越好,有的很快就在当地就小有声名了。



缺少主见 盲信权威


有一些印友特别容易相信权威,他们认为只要是名家或者他自己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不可以去违背。而自己却从来不去思考问题背后的原理,所以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不爱思考,缺少主见的毛病一旦养成了,就很难改变掉。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山东的印友,他说他的老师告诉他初学一定要临汉印,数量还不能少,没有一千方不要去创作,他就真的信了,天天临啊临,临到现在大概有一百多方了,就再也不想临了,说太没劲了,不想学了。你看这种老师是不是很欠揍?好端端一个苗子给他毁了。老师荒唐也就罢了,这位印友自己也没有主见,盲信权威。他们都没有搞清楚的是:临摹汉印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讲印宗秦汉?我们到底要从汉印中学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临印?……可以负责任的说,以上这些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真的不如不临,临得越多反而会越糊涂。所以,千万不要盲目相信权威。要知道,一个权威的对面一定有另一个相悖的权威存在。就比如说,黄士陵是大家,是权威,他刻印从不主张做印,他的线条总是光洁挺刮,印面也是一干二净,如出水芙蓉,但同时代还有一个对立的权威,就是吴昌硕,他特别喜欢做印,线条总是破破烂烂,印面也是坑坑洼洼,如乱头粗服。这两个人都是篆刻界的权威,你该信哪一个呢?如果你自己没有判断力,就一定会越搞越糊涂。要想不被权威所误导,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终还是要多读书,多长见识。书读得多了,见识丰富了,看事情就会比较通透,不纠结了。


吴昌硕大聋(吴昌硕刻)



只刻不想 不做总结
 


我经常看到一些印友在网络上发表临摹作品,但绝大多数只有图片没有文字,连半点心得感想都没有,有的是不会写,更多的是不想写。试问一下,自己花几个小时去临摹一方印,却舍不得花几分钟去总结一下临摹过程中的得与失,是不是太对不起自己的劳动了?其实印刻完了,不代表这个临摹就结束了,对照原印进行复盘总结,是临摹过程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以我个人的经验,凡是刻前(读印、写印、背印)和刻后(复盘总结)工作做得越细致周密的,收获就越大,进步也更显著。当然,临摹只是篆刻学习中的一个环节,除了临摹要去总结,读印也要总结,画稿也要总结,甚至拓边款、做印屏都要做总结,总结有什么好处我不想赘述,但我只知道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刻的印都不会差到哪去。




心浮气躁 投入太少


前几日,有一位外地的印友找我,说他的水平老是上不去,自己感觉就是刀法太差的缘故,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刀法上的指导。我就问他一个星期大概刻几方印,他说不忙的时候两方,忙的时候顶多一方。我说一周只刻一方印,就是吴昌硕齐白石转世,恐怕也永远成不了篆刻家。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他的水平老上不去绝不是刀法差的缘故,而是心浮气躁,投入太少了!低投入却想拥有高回报,咱们搞篆刻可不是在放高利贷啊!


元朱文大家陈巨来说自己一辈子刻印不下三万方,这个数量可真了不得,我们来简单算一下,他一共活了80岁,去掉前面20年和后面15年,只剩下45年黄金创作时期,平均一天要刻两方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而且这些印都是极其耗时费眼的元朱文或满白文。所以说,比我们成功的人一定比我们更勤奋,这个不是没有道理的。


陈巨来篆刻原石印面



修养不够 悟性不高


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他集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旁及古文字学、历史、文学和美学等多种学科,用“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形容它一点都不为过。正因为它的综合性太强,所以是易学难精。易学,一名篆刻初学者,只要方向没有跑偏,又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要想入门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在我们的培训班中,我见过最快入门的,来的时候还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三天过后,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汉印创作了,有如脱胎换骨一般。当然,我也见过刻了几十年印还没有入门的,这种一般都是自学,一个人闭门造车,方向跑偏了也不知道,加上不怎么读书,又没有高人指点,所以刻出来的印匠气、习气和江湖气混杂在一起,用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再说难精。有一定的创作水平以后,如果想要再提高,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篆刻创作者或篆刻家,则不仅仅需要有刻苦的精神,还需要有综合的修养和较高的悟性。比如说,印稿要想画得好,篆书肯定不能差;边款要想刻得好,楷书也不能差;用字要想不出错,还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字修养;古代玺印制度要想弄清楚,历史知识不能太贫乏;古代印论要想读明白,还要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边款措词要想更文雅,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所以,越学下去,就越发现自己修养不够,对这门艺术就越有敬畏之心。这种敬畏之心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越学越勇,越知道不足就越去充电,所以综合修养不断提升,最终达成所愿;另一种则是越学越怕,越学越没有奔头,最后自暴自弃,不了了之。




结 语


以上的观点,是我从一个篆刻爱好者正常成长的角度来写的,所以有些要求未免过于苛刻。其实,一个人喜欢篆刻,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不断提升,并获得行业的认可,那是一种幸运。退而言之,如果学得并不好,进步也缓慢,就是简简单单的喜欢,并且也能在刀石碰撞中找到乐子,这也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谁说每个人都要成为篆刻家呢?


写了这么多,最后不来个硬广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了。由本人授课的金石印坊2018暑期篆刻入门班(总第20期)正在招生中,时间是8月17日-19日(五六日三天),接受零基础学员,线下授课,以刀传情,以石言志,以印会友,欢迎有缘的印友加入!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用,也烦请您随手转发。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