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昵称33932768 2016-09-17

越秀甜水巷因“井”得名 清朝曾住满了满清官员

2016-09-17 信息时报10评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刘润泽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在广州没通自来水前,家家户户取水都要靠井,老城区里的井口星罗棋布,一口井便能润化街坊四邻,联系着千家万户。越秀区惠福西路上的一条老街——甜水巷,就因明代的甜水井而得名。虽然水井已是城市的旧物,但一口水井,依然还是故乡的缩影,象征了故乡生活的全部。近日,记者走进甜水巷,聆听水声叮咚之中,奏响着怎样的故事。

甜水巷因“井”得名

一口井,孕育一方百姓。井边流传着的故事,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位于惠福西路的甜水巷,也因巷内曾有着一口甜水井而得名。

《广州地名志》记载:甜水巷,在市政府西南,南接惠福西路,因街内有明代甜水井故名。广州以前有众多佳泉,闻名于世的就有十眼之多,其中就有甜水井。

有史料记载,清代广州府城内,甜水巷是满清官员及满族人、旗下人长期聚居的地方。满汉八旗兵地段主要在今天的越秀区范围内,当时广州满洲八旗兵驻防,正北面是镶红旗,北起进土里,由云台里起,包括南海学宫街、米市街和光塔街北,一直到仙羊街东北及甜水巷和北仙邻巷,就是今天的惠福西路一带。

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这条小巷的“甜水”在阿拉伯语有“中国山冈之意”,在古代,这里曾经是番坊附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如今甜水巷东侧还有坡山(五仙观内)以及“坡山古渡”遗址,可以证明这里在古时的确曾有山冈存在。

岭南市井风情浓郁

踏着夕阳的余晖走进甜水巷,一深入到巷子里,熟悉的粤语声声入耳。夕阳西下,此时正是甜水巷一天里“最旺”的时间。从街头到巷尾,弥漫着一种浓厚的岭南市井风情。

柴米油盐酱醋茶,只要下个楼遛上一圈,就能一次办齐,生活服务在这里应有尽有。90后的柳先生还记得,小时候经常随着刚下班的母亲,来到这里买菜,为一家人的晚饭做准备。

东临五仙古观,南接惠福西路,北抵光塔路,在这条长333米、宽4.9米的街内,至今还留有广州老城区独特的生活气息,也依旧保存着老广特有的市井风情。巷子两旁最显著的建筑便是五仙观了,沿着巷子往下走,还有为街坊提供生活便利的各式小店。

记者走访时中秋将至,甜水巷的商铺也挂起了灯笼在售卖。原本卖猫粮的梁叔,店铺门口挂起了大量灯笼。梁叔说,“平时卖猫粮都是放在地上,灯笼吊在空中也不占空间,就当赚个“外快”。自己住在这里半个多世纪,以前一到中秋,家家户户的小孩都来买灯笼玩,现在渐渐少了。大家都喜欢拿着个手机、平板电脑来玩了。”

街坊回忆

无法忘怀夏日井水清凉

甜水巷,很多不知其名字背后故事的人,可能会以为它跟糖水有关,殊不知,却是因一口井而得名。“我小时候经过这里,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叫甜水巷,直到后来听到甜水井的故事,才了解背后的缘由。”80后的吴先生说。

老街坊梁叔在甜水巷生活了50多年,从前家家户户到水井打水的生活情景,他依然记忆犹新。梁叔说,以前每家每户靠打井水来洗衣、做饭,随着自来水日渐普及后,水井也渐渐地被淘汰,但夏日里从水井打出井水的那种透心凉的清爽感,至今依然难以忘怀。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陈先生也称,“我以前住在甜水巷,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在附近。以前家里人接我放学时,经常会穿小路到甜水巷买豆腐花吃。虽然现在搬离了老城区,但对这条小巷依旧有很深的回忆,有时候还会专门过来看看。甜水巷里以前好像还有几口井,不过现在都已找不到了。”

“甜水巷里有很多让人驻足的美食,蛋挞、烧味,许多慕名而来的老街坊都会买上几份带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品尝。”住在附近的苏阿姨说。

记者手记

井文化象征着故乡

说到井,不得不提到它在传统里代表的意象:井,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故乡。古人因水而居,有井的地方,慢慢地形成了村落、城市。即使是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在过去也同样不能脱离这样的规律。

一代文豪马致远在《汉宫秋》里说“背井离乡,卧雪眠霜。”离开了水井,便是离开了家乡,离开家乡便成了游子。在古代文人的笔下,从不缺对故乡怀思之情的笔墨。

井,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造福一世又一世的苍生。由井而延伸出来的故事令人深思遐想,而象征着故乡的井文化,魂牵梦绕着千百年来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甜水井虽然已不在,但甜水巷里每天的生活故事依然在上演着。

(信息时报)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