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其每单元反思

 昵称36508424 2016-09-17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同学已能计

    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数数能力、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一单元数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三、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方面。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7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能力方面。

     1、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感和初步的数学思想。

     4、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3、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

    四、教学措施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构建有关数学知识。

     2、努力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数学,并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

     3、注意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快乐。

     4、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5、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6、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进度及课程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1 数一数(1)、比一比(3)、练习(1)

    2 12单元测试(2)、认识15及练习(1)、比大小(1)、第几(1)

    3 几和几(2)、练习二(1)、加法(2)

    4 减法(2)、练习三(1)、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

    5 第三单元测试(2)、认识物体和图形(3)

    6 十一长假

    7 分类(2)、第四五单元测试(2)、67的认识(1)

    8 得数是6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2)、看图编式(3)

    9 89的认识及组成(2)、得数为8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3)

    10 画图应用题(3)、期中考试(2)

    11 10的认识(1)、10的加减法(2)、填求知加数(2)

     1

2/7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12 连加连减(3)、加减混合(2)

    13 整理与复习(2)、数学乐园(1)、第六单元测试(2)

    14 1120各数的认识及写法(2)、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1)、10加几及

    相应的减法练习(2)

    15 认识钟表(2)、第七八单元测试(2)、9加几(1)

    16 图文应用题(1)、图文应用题练习(2)、876加几(2)

    17 应用题(3)、5432加几(2)

    18 整理与复习(2)、我们的校园(1)、第九单元测试(2)

    19 总复习

第一单元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一谈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课本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一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同桌小朋友互相数一数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其数一数。)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

3/7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2:这里有一座大楼。

    3:这里有一面国旗。

    4:这里有小朋友在踢球,有小朋友在跳绳??

    (此处,先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随意看、随意说,自由发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然后按要求去观察,去数数。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数数活动之中。)

    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指定内容请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老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

    (2)数一数图中的数量。

    教师说明: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可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通过画面“美丽的校园”,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数数、读数的情况,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言语表达能力。)

    .数出数量是1的。

    师: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1:一面国旗。

    2:一座楼房。

    3:一位老师。

    4: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表扬)同学们说得好。一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都可以用几表示?

    生: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1,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自己再小声读一读。

    .数出数量是2的。

    师:图中数量是2的都有哪些?

    1:有2个同学在跳绳。

    2:有2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

    3:有2个同学在看书。

    4:有2个同学正进校门。

    

    师:(表扬)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有2个同学在跳绳锻炼身体;有2个同学很懂礼貌,在向老师问好;有2个同学在看书,讨论问题。那么,2个同学跳绳、2个同学敬礼、2个同学看书等等,可以用几表示?

    生: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教学方法同?、?。

    数到数量是3以上的事物时,可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学生如果回答是“数出来的”,可让数出来的学生到前面给大家数数看。数完后,让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说说他数的对不对。

    师:(表扬)这些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

     3

4/75页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

    们学习,做事要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接下来,我们看哪位同学数得好?

    可指名几个学生再顺序地数一数各数。

    .认读1,10各数。

    10个数都数完后,让学生再对照教科书第4页、第5页看一看每个集合圈里物体的个数和旁边的数。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10,让学生辨认(顺次认、打乱认)。

    (3)数一数身边的实物。

    (通过数身边实物的个数,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

    a.鼻子、眼睛、嘴、耳朵、手指头、纽扣。

    b.门、窗、灯、条帚、桶、黑板。

    c.第一排同学的人数,第一行同学的人数。

    

    (4)小结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节非常简单的课,大部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已经会数数了,难不倒他们。的确,大部分孩子都没什么问题,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孩子会因为粗心而导致错误。

     由于刚开学,孩子们的课堂常规不是很熟悉,花了近5分钟时间教了如何问好及一些课堂常规。上课时,想尽量拓展孩子的思维,在“你还能找到数量是X的物品吗?”这一环节中耗费了不少时间,结果课堂作业本都没有时间去完成。利用第二节空课,好好思考了一下,该如何紧凑利用这些时间,最后决定如下:

     1、主题中的各种数量分别有多少,由学生自己找,找到什么就说什么,但要求一定要表述完整,比如:我发现有1面国旗。(这里又发现一个问题,孩子数倒是没问题,但是量词不会用,都乱用的,比如一个国旗、5个房子等都会说,虽然一一纠正了,但是还是担心,因为这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平时在家半土半洋的和孩子交流,孩子的普通话也就这么半土半洋,而且经常有方言的谐音。)

     2、在数生活中的物品数量时,可以适时点拨。事实上,孩子还是很会选择的,而且自己延伸地也比较好。比如我请孩子们数一数自己小组有几个女孩,有几个男孩。当学生汇报完毕后,马上有孩子补充: “我还知道我们教室有48张椅子。”虽然有些和数一数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们用到了数学知识。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任务是我们的职责,但是我们决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应该为了拓展孩子的思维而教。

     3、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课堂作业讲解完。实践下来,目标基本完成,但是由于时间仓促,画图时没有具体强调,好多小朋友画的圈一个大,一个小,也没有一一对应,甚至连自己多画或少画都不知道。再加上一些孩子跟不上速度(2——3个),也出现了本子交了,可是里面的作业都没有完成的现象。其中也有我的原因——留给学生做的时间不够充分。这毕竟是孩子们的第一次作业,好多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做。

    最后得到经验:作为一年级的老师,无论什么时候,始终需要多一个心眼。

     4

5/75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