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误的奥数教学方法可能会“毁了”学生

 jessiewuyi 2016-09-17

本文由陆老师辅导私塾奥数教师许言均老师撰写,周甬老师补充,代表陆老师辅导私塾全体教师教学观点。



因噎废食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住了,索性连饭也不吃了。实际上吃饭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吃的方式方法。

奥数学习也是如此,很多人觉得孩子学了奥数,思维固化了,信心没有了......实际上,这不是奥数本身出了错,而是教授奥数的方式方法错了。

那么,是什么样错误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孩子的一系列问题呢?


一,教师学科深入理解能力不足

在这里,我们拿最基础的奥数知识“和差倍”问题(包含和差、和倍、差倍,如下仅以和差倍统一描述)举例说明,因为大家都很熟悉,同时在日后的奥数各种考点里应用最广泛,我上节课给学生讲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故意说我公式记不住,学生觉得很意外,接着我就开始画线段图,因为恰巧黑板空白地方不够用,我就竖着画线段,学生说我画错了,应该是横着画。于是我大约明白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有点固化了。

首先,我把“学生对于‘和差倍问题’的理解程度”对照“奥数杯赛的成绩”做一个映射关系:

A类:只能牢记公式。VS:杯赛得分大概不会超过入围线的一半。

B类:可以灵活运用线段。VS:杯赛大概是入围或三等奖的水平。

C类:可以在和差倍问题中运用平均数的基本原理。VS:杯赛大概是二等奖的水平。

D类:可以在和差倍问题中发现方程移项的现实意义。VS:杯赛是一等奖的水平。

(如上判断大概参考即可,无法详细分类讨论,所以一定不会很精确。)

如果作为教师,我们告诉学生“记公式”是解决和差倍问题的最快途径,那么学生可能就会心存侥幸的只是记住公式了。

如果作为教师,我们告诉学生不要生硬的“记公式”,要学会灵活运用“线段图”,那么,学生自然就会觉得运用线段图是解决综合和差倍问题的唯一方法了。

所以,这不是学生的错,是老师本身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和差倍问题”的关键字是:和不变、差不变以及替换法。“记公式”只是为了更快速的解题,运用“线段图”也只是一种辅助理解原理的手段。

 

二,教师综合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问题,这里我拿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我自己最开始教学奥数的时候,经常跟学生说这样的话:上节课刚讲完,怎么这节课又不会做了?!

尽管我讲的很温和,但后来我觉得我还是可能深深地伤害了这个学生。

我尝试分析自己讲这句话时候的心理活动,大约是这样的:你肯定没有认真听课,或者回家没有好好做功课,所以这节课又不会做了,明显的态度问题,我得批评一下。

现在想一想,我觉得我可能犯了很严重的问题:他不会做,可能是我没有讲清楚,或者我引用的例子还不够多、不够全面,不足让一个新的知识点在学生脑子里留下烙印。而不是学生态度的问题。

我一句自我认为算不上批评的批评可能给学生造成的感受是:老师既然这样说,说明别的学生都可以做对,而我又觉得自己其实还算是认真听了,回家作业也认真做了,肯定是自己笨!

所以,作为教师,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本质,自然不会觉得算不上批评的批评会造成什么后果,也就无所顾忌了,还自认为是对学生负责,而对学生,久而久之,他的信心可能就被我们老师自己的无知摧毁了。


三,教学难度不符合学生现有理解水平

这涉及到一个教师备课充分程度的问题,是人都会偷懒,当一个教师给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分不同时间段上课的时候,如果备课不充分,或者说备课不能因人而异,就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

比如一份讲义的难度可能适合杯赛三等奖水平的学生,结果你拿去给入围线都达不到的学生上课,尽管你课上卖力解答,导致的结果可能不仅仅是于事无补的问题,更多的却是误导了学生。

因为有些难题对于初学或者目前程度不够好的学生,纵使你反复解释,或者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释,学生目前的理解水平可能还是跟不上。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作为教师越卖力,学生受伤越深,因为学生心理可能在想:老师都用不同的方法讲这么多遍了,我还是不懂,看来我真是太笨了。

于是,学生开始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笨,最典型的方式就是:不管懂不懂,反正都点头说懂。

所以,教师备课一定要充分,根据学生的现有程度去设计教案,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再慢慢提升难度。

 

四,作业难度不符合学生现有解答能力

如第三点所述,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应符合学生现有的解答能力。布置的太难或太简单,都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巩固。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精确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呢?我们教师需要转变思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我听过一些老师的课堂,老师讲的酣畅淋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节课下来,老师自己讲爽了,也把学生讲晕了。这样的老师,知识体系、教学技能、教案设计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对教学的本质的认知上。

教学就像老师与学生间进行的一个传接球的游戏,老师先把要教的东西抛出来,让学生接;学生消化掉一些后把不理解的东西抛还给老师,老师整理之后再抛给学生,如此往复,直至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反馈的越多,老师掌握的情况就越真实。有些学生比较害羞,与老师的互动很少,这时老师就需要更细心,学生的一个小动作,一个小习惯,必要的时候做一二题随堂练习,都能帮助老师更精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所以,课堂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做到胸中有案,目中有人,从而针对学生情况布置真正有效的作业。

在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布置作业绝不可随随便便凑几道题打印出来,作业难度的设计如果与学生现状不符合,也会引发诸多问题。一般而言,作业的布置按照学生的掌握程度依据“简单:适中:较难:很难=4:3:2:1”的比例设计比较适宜。

简单题:用于加强学生课后的记忆。

适中题:用于加强学生课后 的巩固。

较难题:用于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很难题:用于引发学生的主动寻求有效帮助(家长或网络等等资源)的能力。


五,教师教学流程设计不够合理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学的好与坏,不取决于我们曾经学过多少知识,而取决于最后我们还留下多少知识。

人类大脑的结构决定了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了识记、保持和回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回忆,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这里就需要老师来制定一个科学而完整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如果老师只顾课程的推进,又或者复习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把学生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都拿来出一张综合卷考学生,这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复习。

对于一个新的知识点,老师应计划隔周复习,隔2周复习,隔月复习,依次类推。在记忆的前期,可以以习题或者阶段测试的形式来督促学生复习,而在记忆的后期,随着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深入,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节15分钟左右的小课,包涵概念、原理、公式、例题,来给老师或者其他学生讲课,也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

所以,老师应制定完整而细致的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不断的巩固,从而将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最终熟练掌握。

如果教师不能深刻的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是如何最终在学生们脑子里留下烙印”的过程,而只是简单的认为“上课讲了学生懂了”就可以了。显然这是愚昧的。


综上所述

如果教师不能对以上几个方面做到很好的理解和把握,那么最后的“恶果”往往都需要学生自己来承担。

而对于学生而言,他并不会意识到这个“恶果”是因为教师的个人能力不足导致的,往往都归咎于自身:笨。

于是,一个又一个对于奥数畏难,思维固化的学生甚至家长初长成了。

所以,教师教学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学科水平,同时一定要加强综合素养的提高,否则给学生们带去的副作用远大于正面帮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只是短期不会很快显现,尤其对于低年级学习奥数的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