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芹村吕氏举人多(上)

 梁园处士 2016-09-18
■吕克勤 刘周全
    翻阅旧莱芜县志,在明清两代54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全县共考中进士31人,举人(不包括后来进士及第者)101人,其中文举 82人,武举19人,可谓凤毛麟角。然而,在清代中后期,莱芜县大芹村的吕氏家族中,却先后考中了1名进士, 10名举人。由于中举者众多,大芹村曾被誉为“举人之村”。
    明清时期的莱芜农村,多数人目不识丁。能上学者仅占少数,考取功名者更是寥寥无几。那时,学子苦读寒窗若能考中秀才,会被乡里誉为“大先生”,若能考中举人且被封官加爵,则是一县人民之荣耀。至于进士,更是众多学子终生苦读孜孜以求而极少有人实现的梦想。
一个家族考中1进士10举人
    大芹村建于明洪武年间,自建村直至清初,村中少有考取功名者。然而在清代中后期,该村的吕氏家族中,却科第峥嵘,文明炳耀,盛极一时。自清乾隆九年(1744)至光绪十九年(1893)的近150年间,竟先后考中11名举人,其中一名(吕宪瑞)中举后又考中进士。按中举的年代,他们分别是:
    吕应祥,字梦吉,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举人;吕士珍,字待聘,号和轩,乾隆十二年(1747)由附生中式丁卯科举人;吕克仁,字君止,号霭亭,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廪生中式壬午科举人;吕抡英,字倍千,号蕙圃,嘉庆三年(1798)由增生中式戊午科举人;吕传诰,字星使,号蕉雨,吕宪春,字莲荪,号松岩,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同榜举人;吕宪瑞,字辑堂,号芝岩,吕宪和,字介甫,号梅岩,咸丰九年(1859)己未恩科同榜举人,其中吕宪瑞同治元年(1862)中进士;吕宪秋,字丕之,号桂岩,同治元年(1862)壬戌恩科举人;吕传瀛,字仙洲,号阑圃,同治九年(1870)由廪生中式庚午科举人;吕遵善,字道荃,号禊浦,光绪十九年(1893)由廪生中式癸巳恩科举人。
    翻阅莱芜吕氏族谱,上述11名举人(其中1人中进士),具有显明的家族传承性。就宗支来说,同属吕氏三门五支之七一个分支,分属6世吕永馨、吕永亨两大家族;就世系来说,集中在13世至17世(吕应祥、吕士珍、吕克仁为13世,吕抡英14世,吕传诰、吕传瀛、吕遵善16世,吕宪瑞、吕宪春、吕宪和、吕宪秋17世)。且有父子皆中(吕传诰、吕宪瑞)、祖孙荣登(吕抡英、吕遵善)、叔侄同科(吕传诰、吕宪春),兄弟同榜(吕宪瑞、吕宪和)之盛举。
仕途政绩各具千秋
    举人(进士)在取得功名之后,都被授予了不同职级的官衔,其中,先举人后进士的吕宪瑞官至知州;举人吕应祥、吕士珍、吕宪秋等3人官至知县;吕抡英、吕宪春、吕传瀛、吕遵善等4人任候选或候补、拣选知县;吕克仁、吕宪和、吕传诰等3人在候选知县期间任教谕、学正。他们在不同的任所恪尽职守,建立了各具千秋的功业。在清宣统《莱芜县志》等史料中,载有吕宪瑞、吕宪秋、吕传诰等人的传记;《吕氏族谱》中,对每位举人的功业都有记载。现根据有关资料重点记叙如下:
    先举人后进士的吕宪瑞功名、官职最高,功业也最显著。他先任湖北黄陂汉阳东湖黄冈江陵、蕲州、随州、河南登封、滑县等知县,后任礼部精膳司主事,再任河南许州知州,钦加三品衔,赏戴花翎,诰授中议大夫。他为人刚直豪爽,才能出众有谋略,且善于决断。任湖北黄陂知县时,重视城防,“以孤城支强寇”。在东湖任上,“以秘计擒大盗而不动声色”。他处处身先士卒。在江陵任上修筑数十里溃败江堤时“皆身肩其劳”。调署汉阳、黄冈后,整肃吏治,强化治安,政绩卓著。调入河南登封时,正值饥荒,加上前几任知县侵蚀,县库亏空,他多方筹措,“办赈务、抚流亡、给牛种、劝农桑、编保甲、建书院”,使县民顺利度荒,社会安定。遂擢升礼部主事。后补许州知州,钦加三品衔。终生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任汉阳知县时,主持县试,亲自手批考生试卷当堂批评试卷优劣;为激赏士子好学上进,在县堂上郑重朗诵考生中的优秀范文,使“堂上堂下皆耸听以为奇”。任江陵知县时,大力兴办学堂,修复荒废多年的“龙山书院”。生平节俭,“一卧具四十五年不易”。但对公益事业“则挥斥千金不顾”。在许州任上,捐款建立本县义塾。期间,家乡莱芜修缮汶源书院,他倾囊无私资助“数万计”。暮年期盼终老于老家的蕉雨山房,虽未能如愿,但充分体现了终生热爱教育的情怀。年迈时依然勤心民事,不辞辛劳,以致积劳成疾,“以感酷暑病”,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65岁时卒于河南许州任所。
    担任知县者,无不勤于政事,功绩显著。如吕宪秋,自幼习练武术,加之身材魁梧,气力过人,成为文武兼备人才。中举后补任六合知县。六合因多年兵灾,盗风猖獗,凋敝难治。他到任后,“惩首恶,宽协从,稽户籍”,社会得以安定;还重视教育,大力兴建义塾。并“宽征抒民困,使乡民大悦”。时遇江堤险情,他“身督工役日驰马往来堤上”,时任文襄公的左宗棠对吕宪秋的表现大加赞赏曰:“文武才也。”他曾率数百乡兵应战万名捻军,捻军“畏其武备而退缩”。调甘泉县时,“父老数千人赴官府门前请留”。在甘泉任上,“接事兴利除弊,卓著循声如其治六合也”。不久,因功绩卓著,加同知衔。
    部分候选知县但不能到任者,便以文化特长教授生徒。如吕克仁,他中举后候选知县,但一直未得补选,便应聘授教。中年后出任章丘县教谕。他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博览群书,且有过目不忘的天赋,是一位饱学之士。他利用任授教和任教谕的机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他的博学才华和对教育的贡献被演绎成民间故事长期流传。他对四书五经等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执教期间往往不用教本,但从未出任何差错,生徒们无不由衷敬佩。他教授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做了大官,但从不张扬,从不倚官仗势。任章丘教谕期间,县令起初不把他放在眼里,直到有一次,上面一官员来章丘巡视,在路过教谕府前时,忙命落轿,并说:“教谕是我恩师,我要登门拜访。”入座时,县令让官员上座,官员反让吕克仁上座。吕克仁对县令说:“你是一县之长,你应先坐。”县令不但不敢坐,反而为平日冷落了这位背景不凡的教谕而有些心虚。最终还是吕克仁坐了上座。谈话间,吕克仁言谈开朗,出口不凡,使县令敬佩有加。县令在佩服吕克仁学识渊博的同时,更佩服他为人低调、不居功自傲的高尚人品。自此,吕克仁成为章丘县里的头面人物。每遇难事,县令都去问计。一有余闲,二人一起谈诗论文。吕克仁成了县令的知己。
    吕氏家族的举人们为官期间尽管一心为公,但在官场险恶的封建社会,尤其在吏治腐败官场混沌之时,仕途难免坎坷。有的遭到不公正待遇,有的甚至遭受冤狱。比如吕应祥,他中举后任甘肃渭源知县,期间政绩卓著有口皆碑。但调任陕西定边知县后,却不慎受骗,遭受冤案。该县库粮,表面完好,底层却霉烂且亏空。他未作细核即办理了交接。月余边境动乱,奉旨调粮以供军需,开仓后方知粮食霉烂且亏空,按照大清律条当斩甚至灭族。吕应祥一时五雷轰顶,自知有口难辩,遂服毒自尽。官府以畏罪自杀定罪,将其棺木用铁条封之押运回乡,还将其老宅用长矛乱穿数孔,在族茔挖坑以示执法。后来,虽经吕应祥之孙吕韬找到祖父生前好友袁大司马,议状奏明朝廷,终于澄清了事实昭雪了冤案。但人已去世多年,只是恢复名誉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