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品小店怎么做才能一炮走红?遇见小面告诉我们它的商业逻辑,靠的是这些....... 它的创业地点,不在重庆,而是广州。当时仅有30平米的街边小面馆,就能拿到几百万的风投,并拥有2000万估值,也曾创下33.8次/日的翻台率。
这家店有三位创始人,宋奇就是其中一位,他是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的硕士,东北人,曾在香港麦当劳和广州百胜餐饮集团工作,之后创立了一直被各大媒体和行业人所关注,并到现在已被估值到2个亿的“遇见小面”。 今天,让我们聊聊“遇见小面”背后的故事和商业逻辑。 两年的创业失败经历 宋奇,18岁就到广州上学,本科在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香港是一个商业气息浓烈的城市,这对于一直成长在重工业东北的宋奇来说,在商业上给予了他很大的启蒙。
30平米街边店,2000万估值 2014年6月28日,遇见小面开业。做到第三个月的时候,就拿到了天使投资,并获得了2000万的估值,现在已有2个亿的估值。
2016年初,遇见小面获又得了九毛九的Pre-A轮的战略投资,借助他们的发展经验和管理系统,来经营正在发展的“遇见小面”,宋奇的创业之路也慢慢地踏上了一个快车道。
第一,面积小、租金低、坪效高、人效高。因为标准化的操作,使得员工人数固定。产品的简单化,让单品业态的市场包容度也越来越大。 从欧美的发达国家来看,凡是成规模化和全球化的,基本都是偏刚需,偏快餐。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
“每个品类都会出现一个品类冠军,这才是中国应该具有的资本化率的市场转变和餐饮发展的状态。”宋奇说。
因此,是投资人很看重的一个市场。事实证明,如今的餐饮业行业有3万亿的市场容量,每年以10%的速度在不断增长。
什么是好的赛道? 过去的20年,奢华高端的大酒楼被看好。10年前,快时尚餐饮逐渐兴起,比如外婆家、西贝、九毛九等餐饮品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商业地产的崛起,人工和房租的上涨,消费者对生活要求的提高,促使快餐进入下一个改革时代。
现在的消费者,对于前者,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对于后者,又觉得用餐环境得不到满足。所以,中间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隙和市场需求。
品牌除了做好,还要懂如何去建设 如今,遇见小面有8家门店,产品依靠中央厨房配送,一切都是标准化和专业化。“对于消费者,他们希望用餐的过程是手工化、个性化,卫生化、安全化的。所以在宣传或者打造品牌建设的时候,就应该说每一碗都是精工细作、匠人精神、手工打造。当然,我们也确实这样做,只是需要有选择性地告诉他们”宋奇说。
餐饮业具有复购的特点,怎样提高消费者的复购率才是核心。对消费者端的宣传,遇见小面吹的是“差异化”。 这从店面装潢、产品说明、员工服务都有体现。他们从精神和文化层面上做突破。比如,别家面馆满墙贴菜品图,遇见小面贴的是正能量的语言……
内部提高效率,包括人效、坪效。以289艺术园店为例,92个餐位,每天中午有3~4次的翻台。同时,人工平均占比也是15左右,员工有兼职和全职。 不愚众、不哗众、不从众才被人尊重 宋奇说:“中国的面就像西方的汉堡包。”对于遇见小面现阶段来说,宋奇还不想开在太快餐的地方,比如飞机场、铁路等地。 所以,他们倾向于选址在高适能的地方,一线城市,比如珠江新城(写字楼)、天河路、五羊新城。这也是当时麦当劳、肯德基来中国发展时的策略。因为这些地区,是城市主流消费人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