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鸣|一本设计与文本契合度极高的书

 汉青的马甲 2016-09-18

他并不总是对我说真话这一点让我不知道有时候他对我说的是不是真话,所以我会试着自己去弄清他对我说的是不是真话,有时候我能够弄明白他说的不是真的而有时候我不知道并且永远都不会知道,而有时候仅仅因为他一遍又一遍地对我说于是我就相信那是真话因为我不相信他会将一个谎话重复那么多遍。也许事实根本不重要,但我想要知道就好像我就能够就这样一些问题获得某种结论:他是否在生我的气;如果是的话,那么有多生气;他是否还爱着她;如果是的话,那么有多爱;他是否爱我;有多爱;他有多大的能力在行动中欺骗我,然后在行动后的讲述中欺骗我。


——摘自《几乎没有记忆》


《几乎没有记忆》和《房间里的大象》这两本书我在同一时间点拆封,但两个下意识的动作里,先拆的是《几乎没有记忆》。看到这个封面我觉得好奇,为什么是蕾丝边,有整整两条对称地分布在封面两侧,紧邻着的银白色区域一直延伸到飘口和后书封,我的目光有很多停顿点,比如“几乎”“没有”“记忆”,这三个词组上下隔开,中间用艺术化的一个叉叉四个点的特殊符号连接,经查这是个任意符号,加减乘除都可以融进来。这个符号是粉红色的,和靠近书脊的一行由小曲线构成的直线颜色一致。书名左侧是竖排的作者及国籍、译者,右侧注明此本书的丛书系列。腰封用一种特殊的纸,是透明的,文案是闪亮亮的银色字体写成。我曾经非常好奇封面的用纸,为什么要选择一种滑溜溜的反光材质的纸,我很少见过书籍用这样的纸做封面。后来在边看书的过程中慢慢能体会这份设计的美妙,到现在我能大声地说这个设计和文本的契合度是极其高的。




从外观看,有点暧昧又神秘的一本书,又仿佛很娇矜,有种《小王子》里玫瑰花的感觉。


打开书看到第一页,第二页,作家人像、目录,此时我再把书衣卸下,仅剩一本光秃秃的裸书,让人吃惊不小的是,裸书的封面一个字都没有,同样很少看到这样的设计,我猜想图书编辑为了提高书籍的宣传力度,会把书名及信息印在裸书上,这样读者卸下书衣还是能看到书名,无形中辨识度也上去,旁人也能偷瞄到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本书却放弃这样的宣传细节,使得整本书的辨识度更高。作为读者来看,这两种颜色,嫩嫩的粉红,淡淡的天蓝,一暖一冷很是契合整本书文字逼出来的调性。无疑图书编辑和设计师的沟通是绝妙的,设计师对书的文本把握又是天然的。





莉迪亚戴维斯是文体家,她开创的这种新文体,就仿佛当年杜拉斯写《情人》,后来的作家们才惊呼,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在我看来,莉迪亚戴维斯也是一样的,我相信即便是在此刻,都有无数写作家在模仿她的个人风格、遣词用句、句子结构,她一定会成为历史中一个点,后来者只能迎头赶上,却像登珠峰一样无可超越。我想到这有点心酸,我不希望这个人被大众市场过度消费……


张爱玲之后有很多张派传人。张爱玲以女性的角度去书写——这个女性的角度不是像萧红、丁玲这类同时期的女作家一样,将自己看作男人去书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萧红的小说不会觉得这本书一定是出自一个女人之手,而张爱玲的每本小说都是一个无可争论的女性思维。她在文章中充分地将自己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女人的角度,事实上她们经历过的事情张爱玲肯定也经历过一些,毕竟小说多多少少有一定的自传色彩。在她的小说里,女人要地位,要男人口中的那句承认——这件事或许是不重要的,她们在即便有这份承认之后的生活状态仍旧尴尬,有什么变化呢?因此会有反思,女人真的不要男人吗?被男人养着、照顾着就一定不好吗?


我也想到杜拉斯这位龚古尔奖获得者,才情极高的法国女作家。她写《情人》,细节刻画、心理描写生动细腻,自恋到无以复加——但人人爱看,甚至于整本《情人》牵连到她,都被大众消费得太厉害,以至于她本人到最后都不太提这部作品。


莉迪亚戴维斯是不一样的。那些只言片语构成的文章里,你仿佛被她带到一扇半掩的门前,你的身份是一个偷窥者,你在盯着别人的生活看,看多久这个时间由莉迪亚喜欢,有时候她让你看两秒,你就只听到了一句话,看到了两个表情、三个动作。有时候她让你全天候着,你甚至跟踪主人公驱车前去寻ta的情人,他们争吵又和好。这种偷窥让你对别人的生活时常匪夷所思,又时常深有共鸣。幽微的内心褶皱,一波一波地荡漾着的思绪陈杂,她刻画出一个又一个在爱中迷失的女子形象,有时候是男子(那些个谁人的妹夫!),那些形象对生活的冷漠茫然,仿佛玩偶般,这一丝意味飘过,然后莉迪亚带走你,你陷入情绪的感伤或不解。但有的时候是惊喜,她的文字凝练、清晰,逻辑性极好,我总觉得她是诗人和哲学家的混合体,事实上读《几乎没有记忆》一点都不觉得写作这些文字的人自恋,不觉得矫揉造作。她总是客观、清楚、优雅。但她有时候任性,仿佛孩童般霸道。我相信那样的布局始终有道理,除却作家本身有权书写任何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外,我相信那些长短不一的“小说”/“散文”,那些跨越四五行没有标点符号的长句子穿插在短句子里头,始终有作家想要读者体会的用意在,只待再次阅读去发现,而那有可能就是一个彩蛋:)




因此非常赞译者吴永熹,他也是这本书的特约策划,就是说整本书从零到一是他一手策划出来的。他在后记里写到很多他对她的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吴永熹先生的翻译非常流畅,但在那之外又会觉得“这个作家真有风格啊“,这就说明吴先生充分尊重作者个人的写作风格,在我看来已是信达雅了,很让人佩服。因之前我尝试过为做書翻译外文稿子,真正力行这份工作才能感受到翻译家们的厉害,这种厉害甚至可以量化。


最后,这本书的定价非常亲民,文本这么好,设计又国际化,才卖这样的价钱只能说楚尘文化在定价上真的很慎重!如此一来也让更多读者能够看到它。很遗憾这本书没有电子书版本,可能有电子书版本也未必会抢到纸书的销路,或许还会相互促进诶。


推荐给你们啦!


作者授权发布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