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中药处方如是,针灸手法亦如是,这就是中医追求“以平为期”的手段,我们知道中医学的理念是平衡健康论,正如我们人体的经络分布一样,前后左右上下无不形成整体平衡,一旦失衡就可能出现疾病,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纠偏,在不平衡中求取平衡,就像走平衡木一样。
但是我们在临床发现,针灸医生多以得气为重,往往忽略了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有的人甚至认为多此一举,只要得气就行。当然得气是针灸的基本功之一,不可或缺,但怎样得气是有讲究的,是在补中得气还是在泻中得气或是在平补平泻中得气,这就要依据疾病的性质决定了。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最基本的特色之一,放弃了还是中医吗?理法方药(穴)一脉相承,这才是理论指导临床,这也是匠与家的区别。中医,不只是有经验,经验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经验,经验上升为理论,而理论又指导临床。
这个患者经过5次治疗,自觉偏头痛完全好了,后随访1年未见发作。临床很多这样的案例告诉我们,手法的使用绝对有效,万不可便宜行事。针灸是一门注重全过程的治疗方法,对针灸医生要求很高,治疗的每个环节都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北京中医药大学彭荣琛教授一再强调作为一名高明的针灸医生必须得讲究,讲究的结果是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尽可能缩短病程,尽量减轻病人的负担。
总之,掌握要领是重要的,但临床反复实践、逐渐积累经验、不断领悟总结更加重要,这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同一个病人,不同的人针刺,手法可能有差别;同样的病,不同的病人,手法肯定不一样,这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因此,只有熟能生巧,了然于胸,才能得心应手。 版权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