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重新思考流量的逻辑

 红了樱桃绿芭蕉 2016-09-18


一个公认的事实就是,流量总量并未减少,还在增长;但竞争的增速超过了流量的增速,使得流量越来越贵。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用户注意力碎片化,使得渠道越来越分散,去中心化的渠道在信任转化上无疑先天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小米开始重新重视线下渠道,并非线下渠道价格多便宜,而是线下渠道营销场景在转化上更好,并且有较好的品牌塑造作用。


大品牌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单纯的引入流量,效果越来越差。对于中小企业,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从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网易新闻,新浪新闻等新闻客户端购买流量,还是从陌陌,微博,QQ空间,微信等社交平台购买流量,CAC都大于ARPU值。也就是说,投入大于产出,没法玩。


早期做网络营销,一个SEM抵得上数个文案+市场活动专员,原因在于早期的流量单价极低,而转化极好,这时候谁家在互联网流量上投入越多,回报往往越大。有做SEM的朋友在2011年能拿高达5万的月薪,但现在大多数SEM只能拿一万左右的薪资。关键就在于,流量单价暴涨,而转化不行的情况下,无论SEM人员如何利用A/B测试,关键词策略,时间地域调整,出价技巧等,都无法在根本上改变CAC过高。


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大多时候,谁出价高,谁就能获得流量。但随着传统企业纷纷进军互联网,流量水涨船高。典型的就是淘宝,当一批传统知名企业入驻淘宝或天猫后,一大批中小卖家面临关门的境地。


对于大品牌而言,无论是投优质的CPM资源,或是长尾的CPC资源,由于其在线下已存在多年,在用户心中都有较好的认知与口碑,所以在互联网上的转化要远好过中小企业。这个逻辑就是,大品牌在互联网获取客户的CAC要小于ARPU,投入小于产出。


由于产出大于投入,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大品牌就必须在互联网上抢占更多的流量。随着价格的不断提升,CAC会逐步趋近于ARPU,达到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前,大品牌都可以无限量的抢占流量。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大品牌流量价格达到临界点之前,早就无法承受流量之贵了。


进入2016,流量总量增长放缓。而BAT的垄断,传统知名企业的触网加速,更多的触网玩家,三者的同时竞争导致了流量单价越来越贵,转化越来越差,而大品牌在品牌高转化的支撑下,正在决定流量的市场价格,小玩家在流量上正在节节败退。


2016流量的几种玩法


低价低转化。这是一种常规的打法,效率较高。主要是在购买各类CPC资源,包括按下载收费的应用市场流量,在CAC低于ARPU值条件下,流量最大化购买。但前文说过,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2016,很难平衡CAC和ARPU,能玩这个方法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因为有资本支撑,先圈用户形成规模,成为市场领头羊。但对于绝大多数传统企业,包括一些拿不到融资的互联网企业,这种玩法玩不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