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 为什么不能跟父母做朋友?

 瀞舒凝兰 2016-09-18



文 |  王瑞

你的小手包裹着我的手指

今天晚上你好安静

你做梦的时候眼皮一跳一跳的

妈妈帮你盖好被子

给你打开你最喜欢的夜灯

——《NeverGrow Up》by Taylor Swift

 

留学回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还处于啃老族的状态,因为好不容易挣的那点钱,交完房租就得喝西北风了。


所以我心安理得地接受着父母的慷慨,但并没有持续太久。


慢慢地我发现,怎么已经一个人出来住了,日子过得还是这么束缚呢?绑手绑脚。


每次买一个我自认为的必需品,我妈不仅要过问,还要发表意见,比如:

 

「你现在真的需要这个么?连房租都交不起,还要这样大手大脚地消费,是不是太奢侈了?」

 

换做以前上学的时候,我就要做好跟她好好理论理论的战斗状态了,但我突然失去了底气。


因为曾经他们有「义务」照顾我,不仅是花钱,就算是争论起来,我也是没有太多犹豫。


但是现在,我总会被一句「房租交不起」打回原形,下意识就觉得:

 

「是啊,花着父母的钱怎么还能不听他们的话?」

 


很多跟我一样经历青年危机的同志们,大概都经历过或者仍旧在经历着这样的烦恼——身上贴着既独立又啃老的标签


很多人和父母的对话中,只有两个话题,一个是找对象,一个是钱,再无其它。


所以每次打电话的时候都觉得,多停留一秒都是多余且尴尬的,最终孩子都会不耐烦地以「忙着呢」挂了电话,其实只是回头继续看电影了。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永远是父母眼里的孩子。但到了不是孩子的年纪,还真把这笑话当真了。


父母还把你像个孩子似的管着,默认你生活不能自理,又理所当然地把供给生活费当作管理你的筹码。而你颇有怨言,但似乎你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根本原因就在于,无论是父母还是你,都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只有这一种——父母负责财政,你负责听话。无论距离有多远,无论你是不是已经有了新的家庭。

 

父母可以克服时差,穿越太平洋,不辞辛苦地问候你钱是不是够花,或者提醒你钱是不是花多了。除了关心你对象找了没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话题了。

 

所以在你真正该成人独立的时候,却仍旧以孩子的身份和父母相处,没有办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


你需要更多的精神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距离,还有平等的对话,但不好意思,你还是个孩子,很多事情你不懂,所以要听爸爸妈妈的。

 


可是除了父母和孩子这层关系,我们就再也没有别的身份可以尝试了么?

 

我曾经和父母之间的对话仅限于「吃得好不好」和「钱够不够花」,因为我觉得别的任何话题他们都是不懂的。


我甚至曾经嫌弃他们怎么这么过时和老土,所以就低估了他们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然后任由这种误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变成恶性循环。

 

这种误会让我们越来越没话可聊。


我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我又不感兴趣。太多的理所当然阻碍了我去探索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可能性,反而在和陌生人之间可以有怎样的关系上下了不少功夫,学了不少技能。


我突然意识到,最应该运用这些技能的反而是最亲密的关系。

 

我曾经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让我对父母有了新的看法。


这个研究再次探索了老年人的大脑,发现他们是有能力学习新的技能的,只是用了跟年轻的时候不同的脑区来思考和处理复杂的信息。


他们在很多认知功能上,比如视觉还有短时记忆等方面,都跟年轻人处理得一样好。

 

这个研究早在1999年就发表在InternationalJournal Current Biology杂志上,研究者之一Randy McIntosh博士说:「老年人的大脑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可塑性强得多。」

 

所以不要以为你的父母无法掌握先进的科技技能,有时候他们不想学可能就是已经感觉到你认为他们不行了


被自己的孩子否定应该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宁愿放弃新事物的学习,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然后我就开始尝试把很多新鲜的事物一样一样地教给父母,我发现他们竟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我们常常把孝顺父母定义为常回家看看,我现在倒觉得让父母学习如何自己探索这个世界是更孝顺的方式。


因为即使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可以自己寻找和制造快乐。而不是等了一年,只有你回家过年那一会他们才是幸福的。

 

我回国之后,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想要一些独立的空间,但我发现,和父母的关系反而更近了。


我在公号里写的专栏稿子,我妈一定会各种转发,在朋友圈里,单独给朋友发,还试图在文章下面留言。


我以为她从来不看内容,只是象征性地支持我一下,于是有一天我忍不住问她:「文章都看过了么?」

 

然后我妈特别不好意思地说:「那个,没太看懂…」

 


我当时突然心情好复杂,总是写一些父母和孩子的文章,但是我妈妈却看不太明白,那我写的文章有什么意义?


于是我问她什么地方不懂,然后给她讲解各种名词和现象。


越来越多地,我妈妈知道应该在文章下方给出什么样的回复了,开始尝试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比文章被转发了无数次都让我开心。

 

还有关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出国之前不耐烦地教过她,勉强学会了打电话的功能,当时觉得够用就行了。回国之后,虽然距离近了,但还是需要微信联系。


有一次我妈来看我的时候,让我平时没事儿给她发点我的生活照片,我说我不怎么照照片,你给我发吧。


然后她又不好意思地问,咋发啊。有了之前比较愉快的教授经历,我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她讲解,从发照片,发小视频,到在朋友圈发状态,我一股脑全教给了她。


我以为她需要消化一阵子,结果第二天就看到朋友圈被她刷屏了,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有人在朋友圈用小视频的形式发自己今天吃了什么早餐,当时就乐了。

 

表面看来,只要自己的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父母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心事,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像交朋友一样试图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的爸爸妈妈会使用朋友圈了,虽然有时候你会被他们一连串的小视频刷屏,但却多了一个可以了解他们的渠道。


就好像,你现在认识一个陌生人,不就是从翻看他们的朋友圈开始的么?

 

重新了解父母的过程很难,但是不值得么?


本文首发于镜相(wechatID: hereandnow_jx),一个积极探索我们内心世界的新媒体实验;王瑞:镜相专栏作者。欢迎大家关注。


编辑:朝歌


读者·书房 今日特惠


教师节特惠 !《读书笔记》推出限时折扣点击这里购买


无敌舒服:亚麻蒲团坐垫

读者书房新品上市,立即下单享受限时折扣!点击这里购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