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的昌乐中学

 HaiheLibrary 2016-09-19

  抗日战争的非常时期,昌乐中学在流亡中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在行政体制、师资生源、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带有一些非常时期(即战时)特征:如在办学和管理上往往采取比较灵活有效的策略(不固定的校舍、不固定的教材、不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固定的对外称呼),每年春秋两季滚动招生,开设军体课,考试名目多,游击办学等。

  可以说,昌乐中学迁移频繁的经历,也是整个中国抗战时期学校迁移的缩影和写真。这是一阕高亢、悲壮、颇具影响的传奇——教育不亡,则国家不亡,昌乐人民靠着一股精神力量,克服了敌机轰炸、日伪扫荡、师资短缺、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困难,把教育坚持了下来。

  据昌乐中学老校长霍树楠先生回忆,张天佐就任县长之初,即首以发展教育启迪民智为己份。常语人曰:“吾与昌乐父老相处至久,愧无建树,昌乐无金矿、银矿,惟有人矿,吾将尽全力发展教育以为昌乐开人矿。”

  1938年1月9日,日寇占领昌乐县城后,各类学校停办。“南流转进”后,昌乐县长张天佐根据国民政府颁布《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战时要当平时看”,“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10月,在仓上乡(今营丘镇)吉阿村设立第一所联合小学,张天佐为名誉校长。小学招收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并附设初中补习班一个,委任刘玉裕为学校负责人,此为昌乐中学的开始。后来,学校攻打仓上,学校被迫中断。一周后,联合小学在下皂户村复课。12月,因局势动荡,学校迁址将军乡(今红河镇)下皂户村。

  1939年2月28日,在下皂户村开办了“昌乐县立初级中学”,共一个班。4月,杜晓初任校长。这是昌乐中学的前身。附设小学教师训练班,竭力倡导“村村有校,人人就学”之制度。4月13日,学校接到通知,日军在彭家沟、上皂户、下皂户和林泉峪一带扫荡,学校师生由杜晓初校长带领,一路西行到了鄌郚一带,刚过杨庄的西岭,就听见张庄一带枪声激烈,就顺着高镇的东北沟向北转移,直到夏家庄子东沟,学生自行疏散回家。鬼子扫荡后,中学、高小都被迫停课。下半年,昌乐局势又恢复了平静,县政府、团部很长时间在郑家庄、钟家庄、刘家沟、莱家沟一带安顿下来。后经热心教育工作的教师积极努力,初中、高小得以重新复课。同时在莱家沟设立了高级补习班,有专人对流亡学生进行审查和口试,补习班对这部分学生补习一学期,按期末考试成绩的水平安排年级。

  1940年底,张天佐在时马乡(今鄌郚镇)刘家沟村后山东坡,先后筑起了四排土坯草房,每排七大间,两头是教室,中间的作办公室。12月,刘裕坤(字厚民)任校长。1941年正月正式开学,又招收一个初中班和一个师范讲习班,简称为中一级和师一级,师一是两年制,主要培养小学教师。3月,学校正式被命名为山东省立昌乐初级中学。

  1941年,日伪扫荡了刘家沟,大片住宅及省立初级中学新建的校舍桌凳被烧成灰烬,学校被迫停课或迁移。3月,学校迁往司马沟复课。

  4月,日寇占领临朐县柳山寨,师生暂迁东杨庄村上课。到了6月,刘家沟校舍修葺竣工,学校从东杨庄回迁刘家沟。8月,刘裕坤校长调任县府建设科科长,县长张天佐亲自兼任校长。日寇多次在南部山区扫荡,10月,刘家沟校舍遭到日伪二次扫荡,学校又化为一片焦土。同年8月,因受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山东省立第八联合中学校舍被炸毁,不得不宣布停课。12月22日,日军侵入南逯村,设在南逯村的八联中本部被焚为灰烬,被迫解散。其时,昌乐中学奉山东省教育厅之命,“准予收容代办”,八联中霍树楠带领师生北来鄌郚,两所学校于1942年春合校。这种不同区域的学校、不同教学背景下的学生能够坐在一起,也只有那个非常时期才能出现的。

  1942年正月,又招收了两级学生,是为中二级和师二级。昌乐中学到此已是四个年级,六个班。1942年2月,经张天佐推荐,山东省政府核定,霍树楠出任校长。3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昌乐中学。7月,建校以来第一个初中班毕业。7月,抗战形势日趋严峻,山东省政府撤离鲁南,移驻安徽阜阳。9月,招收高中班一个。至此,省立昌乐中学发展为一所省属完全中学。当时,众多名师不辞时艰,云集鄌郚。9月,县府因铁路以北青年学生升学不易,在朱刘乡马家河子村设立昌乐中学路北分校,以便救济半沦陷区之失学青年。派赵世法(字理卿)出任分校主任,在伪昌乐县府以“于家庄小学高级补习班”名义备案。9月,县长张天佐被委任为山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10月,日伪大举扫荡八区专员公署、昌乐军政中心所在地鄌郚,张天佐与日寇在打鼓山、纪山激战,伤亡惨重。在郑家庄、钟家庄的县府机关住房被焚烧,在刘家沟的昌乐中学本部校舍第三次被焚,迫使学校第三度迁址。之后,鬼子在鄌郚街驻扎了一个小分队,还有一个连的伪军。

  1943年春,张天佐潜伏仓上。学校再返马宋乡(今营丘镇)后,校舍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分散在马宋寺后村一带几十个村子里隐蔽办学。校本部设在西丛村,对外称“集贤斋”。8月,昌乐中学又在古疃、山唐及五里庄等处先后设立分校。期间,霍树楠校长不顾个人安危,或步行,或骑毛驴,往来奔波于各校间亲自上课,不以为苦。一次前往 路北分校途中,穿越铁路时,不幸为日军所掳,押解至坊子予以监禁。消息传来,师生无不惊惶万分,担心校长的安危。三个星期后,霍树楠经多方营救获释,安全返校。

  1945年抗战胜利,是年秋,县长张天佐召集地方人士,磋商筹建昌乐中学永久校舍。经多次勘察,确认吴家池子日出水量可供五千人生活之用,即敲定校址以该池为依托,于万松山西麓,辟地150余亩,依山傍泉,兴建校舍600间。新校建成后,滕家辛牟、马宋寺后、庞家河沟等处师生陆续迁入新校。

  抗战八年,昌乐中学虽遭日寇扫荡数度毁于战火,师生们也多次辗转办学。学校虽处烽火硝烟之间,依然弦歌不辍,还能由弱小变得强大。昌乐中学的学生,日后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军残忍的暴行,人民不屈的抵抗,人民对教育的支持,让广大师生受到了最生动、最深刻、最珍贵的教育。是的,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永远的坚实的根据地!

  在那个峥嵘岁月里,昌乐中学默默无闻地接纳和庇护远方的学子,在血与火的年代里守护着昌乐及鲁中地区教育文化的血脉。而那万余名流亡师生,就像万余名“抗战种子”。他们在战火中,用颠沛流离的读书救国经历,写就了一篇“少年中国新说”,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代强音!其更大的意义在于伟大的精神——人民为了民族复兴、幸福生活的梦想而积蓄奋斗的力量。

  参考资料:《昌乐县志》、《昌乐一中七十年》、刘福新老师的新浪博客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